空军训练营
2016-02-04
空军训练营
提问:本人一直玩手竿,这几天突然想试试爆炸钩和串钩,就买了根海竿,找了一处大水面,使用爆炸钩加20克的铅坠垂钓。没想到第一次抛投的距离就很理想,可紧线的时候问题出现了,总感觉紧得不理想,鱼线松松垂垂的。我继续紧了两圈,似乎还可以,可过了一会儿又松了。我想请教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另外,线应该紧到什么程度最好?
回答:很明显,你的铅坠用小了。
海竿的铅坠有两个作用,一是抛投时产生足够的离心力,使钓组到达理想的水域;另一个作用就是稳定钓组。影响钓组稳定的因素除了水流外,还有风力,暴露在空气中的鱼线还要受风力的干扰,当然,过粗的鱼线自重也会影响钓组的稳定。了解了这几个因素的影响,在铅坠大小不变的情况下,想要提高钓组的稳定性,最好的办法就是缩短鱼线在空气中暴露的部分,也就是说把竿子架设得低一些。这既是一种应急的办法,也是比较容易上鱼的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高射炮一样的架竿方式上鱼率最低。基于上面的理由,有条件时要将钓组做一个改动:铅坠最低要用50克以上的,普通海竿在50~75克之间比较合适,抛投更远的远投竿或者使用送线钓法则需要100克以上、鱼线在铅坠内孔滑动顺畅的铅坠,只有这样的重量才能定住鱼线。
至于鱼线绷紧到什么程度合适,就要根据对象鱼以及个人对钓鱼的理解了。有人认为鱼线绷得越紧反应越灵敏,理由很简单,绷紧的钓线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不会有缓冲,这个力会直接作用到竿梢上,于是竿梢抖动。这么解释似乎有道理,但经不住推敲,试想竿梢带来的阻力不会让鱼产生警觉吗?竿梢越硬阻力就会越大。所以我并不赞成绷紧钓线,而应在钓线绷直后将线轮手柄回摇一圈,使鱼线呈轻微的弧形下垂最好。另外海竿和手竿一样,用线越细上鱼率越高。但是海竿经常挂钩,细线很容易发生断线的情况。所以想要多钓鱼还是怕挂钩,这就要看个人的选择了。有一种解决方法是使用粗主线外加几米细的前导线,一旦挂钩可直接扯断导线,钓组可就葬身水底了,这种做法不伤主线,上鱼率也不低。
提问:我家住南京,去年秋天开始学钓鱼,一般不玩黑坑,主要是在池塘、小河、水库野钓。今春开始,鱼很好钓,几乎什么饵都能钓,但钓得时间长了,鱼好像滑了,常用的蚯蚓、商品饵都不灵了,水面光冒泡,鱼却不吃钩。针对这种情况,我该如何调整饵料和钓法?
回答:野鱼对饵料不是很挑剔,因此基本可以排除饵料的问题。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火炉”,以高温著称。从这位朋友的叙述来看,春天的时候很好钓,后来就不好钓了,这能否说明夏季到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鱼口就不好了呢?很可能是。
既然高温对鱼口有那么严重的影响,我们就该在凉爽时段出钓。晚间温度下降,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段,钓者可以夜钓。鱼,作为一种生命体,只要其生命存在就要消耗体能,而夏季又是它们的生长高峰期,所以不可能长期拒食。因此,夜钓的效果应该会好。
高温天气里,温度只是影响鱼类摄食的因素之一,高温还会带来低气压,使水中的溶氧量降低,严重影响鱼的活性。而在夜晚,随着温度的回落,气压会相应升高,水中的溶氧量也会随之升高,鱼就会相对活跃。另外,雨水会携带大量氧气,不仅能够降水温,还能大大提高水中的溶氧量,因此鱼的活性会增强,进食欲望也会进入一个高峰期,直到水温再次升高、溶氧量再次下降为止。可见,夜晚、雨后是高温时节不可错过的垂钓机会。风天则是另一个难得的好天气。风力加速了空气和水面的接触,使得水体溶氧量增加,有利于垂钓;风天垂钓,下风头位置最佳,不但溶氧量最高,水中的食物也最多,是鱼类比较密集的区域。
关于用饵。野生状态下的鱼对食物不怎么挑剔,简便易得的原生态饵料效果就不错,商品饵同样可用,因为商品饵的状态比较好掌握,因此是首选钓饵,但是要尽量避免或者慎重使用味道很冲的饵料,这种饵料味道浓得不真实,自然水域的鱼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至于蚯蚓这种原生态饵料当然也可用,但夏季是一年当中蚯蚓效果最不理想的季节,除了少许肉食性鱼类依然喜欢之外,很多水域的鲫鱼对它的兴趣会降低。
另外,窝点有气泡上浮未必就是鱼星,比如水下的腐殖质在腐败的过程中会产生沼气,沼气冒出水面时和鱼星很像,钓者要注意区别。一般来说,鱼星比较黏稠,漂在水面上不易破碎,沼气泡出水即破,这是二者的区别。假设真的有鱼星出现却无鱼咬钩,钓者不妨用逗钓的办法刺激鱼的逐饵欲望,或者换几种不同成分的鱼饵试试,味型首选清淡。
以上是应对夏季高温的简单办法。除此之外,在自然水域垂钓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水体污染,不同程度的污染对鱼的危害也不尽相同。鱼生活在水中,对水最敏感,即使水体污染程度并未危及其生命,也会使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拒食,直至污染消失才会缓慢恢复食欲。所以,垂钓要远离受污染的水域。
提问:今年夏天很烦,我们家附近有一条小河,里面有鲫鱼、翘嘴,还有少许鲇鱼、鲤鱼、黄颡鱼,可是小鱼太多,成群结队的,无论在哪里只要下钩几分钟小鱼立刻蜂拥而至,躲都躲不开。怎么办啊?
回答:野钓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闹小鱼,解决的办法也多种多样,但是不论哪种办法都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垂钓野河就要有和小鱼斗智斗勇的心理准备。
有几种办法可以向这位读者推荐,供参考。使用固态鱼饵是最常用的方法,鉴于是野河,颗粒类的饵料就被排除了。首选青玉米粒或者玉米罐头,其次是小的糠饼块。这两样东西都比较接近原生态,对野鱼有很强的诱惑力。另一种办法是针对目标鱼做文章,比如翘嘴、鲇鱼、黄颡鱼都爱吃肉,我们可以在河中就地取材,捞一些小活鱼作钓饵。因为生活在同一水域,这些小杂鱼就是这几种对象鱼的日常食物,相当于原糖颗粒一样,甚至有的水域的鲤鱼、鲫鱼也好这口。钓翘嘴可试试钓浮或者钓半水,钓鲇鱼和黄颡鱼可以钓底。
还有一个办法:选择合适的钓位。小鱼都不太喜欢水流,水流急的地方小鱼的踪迹就少,而体形稍大一些的目标鱼却能自由地出没、觅食。
此外还可以选择夜钓。我认为夜钓是夏季最佳的选择。避开酷热的时间段,人也要舒服许多。另外,夜晚小杂鱼都会安静下来,可以正常使用面饵,要知道面饵毕竟上鱼较快,这是玉米粒等固态鱼饵无法比拟的。
提问:前几天在水库用海竿爆炸钩夜钓,两支海竿我分别抛投了两次,鱼儿咬钩四次,仅收获一尾鲤鱼,其他三次均有很重的手感,但是收了几圈鱼线手上突然一轻,鱼儿逃掉了。作为一名新手我不理解,为什么跑鱼率会这么高,是哪个环节没把握好吗?
回答:偶尔的跑鱼属于正常现象,手竿、海竿均是。虽然不排除偶然的因素,但是密集连续的跑鱼肯定有问题。
首先值得怀疑的是子线。爆炸钩的子线很多,为了防止相互缠绕,子线的根部有一个塑料管的分线装置,这个装置可以上下活动,越往上子线越长,但是新买的爆炸钩的塑料分线器往往并不在最上端,这就造成了子线短的情况,于是导致鱼吃钩不深,钩得不牢。吃钩浅造成的跑鱼比例最大。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子线短或者偏硬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次是刺鱼时力量过大。很多新手在有鱼咬钩的时候都显得特别激动,于是非常暴力地扬竿,殊不知这一瞬间很可能把鱼嘴拉豁。
另外,钓手在和鱼大力对峙的过程中生拉硬拽,也很可能撕裂鱼嘴。
所以新手使用海竿、爆炸钩时,首先要检查子线;其次要控制好提竿的力度,抛投得越远提竿刺鱼的力量要越大,反之则要相应减小,这是个需要摸索的过程,要靠钓手自己去体会。另外在遛鱼的过程中,竿子的弹性和线轮的泄力要充分发挥作用,不要急于把鱼拽到岸边,在远处遛鱼更安全。
提问:主线线径都是大于子线的,为的是断线时不至于丢失浮标,而子线细是为了使钩饵更易入口。例如1.5号主线配0.8号子线 ,或1.2号主线配0.6号子线。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主线不直接用更粗的呢?比如直接用3.0 号,这样我们就省去了更换的麻烦,也能节省开支,我们只需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的对象鱼,以及其他的情况更换子线,这样做不好吗?
回答:通常的做法都是主线略粗于子线,相差大多不超过1号,这样做不仅可以保护浮标,也省去了更换主线的麻烦,想一想换主线快还是换子线快?当然是换子线。
至于为什么不用更粗的主线,这是多年实践得出的结论。有人单纯地认为,上鱼率完全取决于子线,跟主线没关系,子线越细上鱼率越高。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上鱼率确实和子线有着重要的关系,但是决定上鱼率的不仅仅是子线,而是整个钓组的配置。合理的整体配置才是提高上鱼率的关键。大家都知道细子线好用,那么所对应的主线也就不能过粗了,也就是说,只要主线能起到保护浮标的目的就可以了,所以主线和子线的号差就不能太悬殊。从这个角度讲,其他小配件的搭配也要有充分的考虑,例如1号主线配0.8号子线时,当然要用小太空豆,大太空豆在水中无疑会增加阻力;还有8字环,大8字环同样可以组装,但为什么大家都不采用?因为这样做会加大水下的阻力,影响钓组的整体隐蔽性,所以不可用。说到这里,我还要说一个比较隐蔽的问题——铅皮和浮标。整个钓组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影响上鱼率,铅皮和浮标的搭配也不例外。有人认为,只要把这两者调好就不会存在问题了,用多大的浮标都无所谓,这就大错特错了。如果真的无所谓的话,那么用短竿钓鲫鱼的话,谁会用大佛手浮标?载铅大意味着抛投方便,到位也快,但事实上却不行,哪怕是调最灵钓最灵也不行,上鱼率肯定会大打折扣。这就是搭配不合理。从经验上来说,整个钓组用线越细、零件的体积和重量越小(包括浮标越小),上鱼率就会越高。
当然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种用线的规律也会被打破,比如有一种主线和子线同等线径的钓法,俗称为“一根筋”钓法,这种钓法在提高钓组灵敏度的同时,也给浮标和主线带来危险,适用于鱼的体型均匀且水下无障碍物的水域。还有一种“倒牵牛”钓法,即子线粗过主线。用挡针卸鱼时,子线被不断地刮来刮去,很容易打卷或受伤,加粗子线就能解决了。
提问:我们这边有一个黑坑,里面青鱼很多。但是不是很好钓。那些饵料和窝料用得好的人,钓得就多,但这是人家的秘密,都不肯说。所以,我想问问《垂钓》杂志的老师,黑坑中的青鱼该怎么钓,最好能推荐一下饵料和窝料都该用什么。我们这边的青鱼都是人工饲养的,用螺蛳效果也不是很好。
回答:这位钓友的最后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既然是钓养殖鱼,我们就要从鱼饲料上做文章。能弄到原塘颗粒或饲料固然最好,不过这么做难度不小,可能性不大。
既然螺蛳效果也不是很好,那就还得从颗粒饲料上入手。建议这位朋友用大颗粒打窝,用大颗粒作钓饵,因为饲养体型超过1千克的鱼,鱼塘主基本不会使用幼鱼颗粒。具体建议是,窝料应以大颗粒为主,加入少许小麦和玉米;钓饵可以拿大颗粒和嫩玉米交替使用;若使用商品饵,应先从浓腥的开始试验,慢慢地向清淡的转变。以上只是建议而已,因为用饵是由水情、鱼情决定的,钓者还得靠自己多琢磨。在一些鱼被钓滑了的黑坑,钓组的灵敏度都会决定鱼获的多少。
提问:去年夏天夜钓,气温15℃~30℃,钓点无水流,我用1.5号主线配0.8号子线,绑2号伊豆带刺钩,搓大饵、搓小饵、拉饵都试过,却遇到了奇怪的情况——发光棒每次上顶半目左右就停止片刻,一会儿又继续上升约半目,多次提竿无鱼后,我便放弃了这种标相,可浮标还会半目半目地继续上升,提竿大多数是空竿,偶尔能稀里糊涂地中1条1两重的小鲫鱼,请问这是怎么回事,我又该如何应对?
回答:从你的描述来看,钓组应该没问题,鱼饵状态的问题也可以排除。那么,我们就要先搞清这种标相是否是目标鱼就饵所致。夏夜里,小河虾或小龙虾都会活跃起来,这两种小东西都会导致浮标出现上述标相,长时间、反复多次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这两种小东西所为,它们制造出的正是抖动、无规律地下沉或上升的标相。所谓“钓鱼见虾,趁早搬家”,你应该换个钓位试试了。
当然,这种标相也不排除是小鱼闹钩造成的。这种小鱼小到只有柳树叶那么大,没办法吃进鱼钩,却能推动鱼饵,它们不停地顶,浮标就出现一点一点上升的标相。要想应对这两种情况,要么把浓腥的鱼饵换成纯素饵,要么搬家。
提问:调好的浮标、相同的水域、相同的线组和浮标,为什么试标时的调目和上一次的不一样?
回答: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水质发生变化,导致水的密度发生改变,比如降雨引发水位上涨,上涨的水中掺杂大量泥沙,于是浮力变大,浮标的调目发生变化,表现为露出的目数变长了。如果发生了和这种假设相反的情况,则目数变短。
第二种情况是浮标损坏。有些浮标的防水漆涂层受损,目测是难以发现的,一旦防水层受损,标体就会进水,所受浮力自然会出现变化。实际上,判断这种情况的办法很简单——使用若干小时后,重新检查浮标的调目,若与初始时存在误差,则说明浮标可能已经损坏进水。
第三种情况就是水温出现明显的变化,水温升高,密度就会变小,浮力也会减小。有人习惯把标座拉至铅皮座附近调标,即在水的上层调标。在盛夏季节,同一水域的早间和正午的水表温度会出现很大的变化,这会导致灵敏度较高的浮标出现1目以上的变化,因此夏季不宜在水的上层调标。
提问:如果不买成套的浮标,只买单支,应该买几号标比较合适?
回答:这个问题不好一概而论。首先,不同品牌的浮标,即使号数一样,浮力也有差别;即使是同一品牌、同样号数的浮标,也可能有轻微的差异,毕竟是手工浮标嘛,这种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另外,具体情况不同,我们使用的浮标也要有所不同。抛开标型不说,单从浮力的大小来说,用长竿就要用大一些的浮标,短竿则用小一些的浮标;如果钓点水深,则浮标也要加大,浮标大意味着载铅量也大,可加快下行速度,缩短钩饵到位的时间;如果中上层水中截杀鱼饵的杂鱼过多,我们也要用载铅量较大的浮标,尽量躲避小鱼的骚扰,使钓组安全到达预定水层。所以,购买单支浮标所选择的号数要结合自己常用的竿长、常去水域的水深和鱼情,以及自己的习惯来综合考虑,不能一概而论。
提问:刚才出钓,我求人给我配了一副线,帮我调标时,他带双钩剪铅皮调至标尖与水面相平。因为不熟,我没好意思问他为什么这么调,请问我用这种调法在野河里该怎么钓?
回答:这是典型的调平水钓法,即浮标受到的浮力等于铅坠加双钩的重量。施钓的时候,你可以钓1目到N目,标尾露出的越多,灵敏度越低,反之则越灵。垂钓野河时,我们面对的是流水,在水流的冲刷下,调钓越灵敏,稳定性就会越差,所以钓组要迟钝些。
空钩调平水明显没有考虑到饵料的重量,施钓的时候,饵的重量会起到一个“锚”的作用,增加钓组的稳定性。我们应视水流的强弱决定露出的目数,水流越强则露出的越多,甚至可以继续加铅。另外,这种调法也可以在静水中使用,比如针对黑标的吃口、小鱼闹钩较严重的水域、鱼饵的体积和比重都较小的情况等等。
提问:我常去的一座小水库里有养殖网箱,鱼基本都是从网箱里跑出来的,网箱里养什么,水库里就有什么。多次夜钓后,我发现打窝和不打窝的区别不大,所以就不再打窝了。时间久了,我发现这座水库只在晚上刚黑天到21点间的两个小时有口,21点一过就突然停口。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不打窝造成的?如果打窝的话,到底怎样打窝比较好?
回答:首先,从你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座水库中的鱼的密度不会很大。另外,每座水库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时候,鱼确实存在一个进食的时间点,但是这种只在某个时间段上鱼的现象背后,往往还伴着另一个规律,那就是洄游。受生物钟影响,鱼群会在某个时间段前往近岸,时间一到它们又会集体游走,迁往他处。根据这个现象,我建议你在21点过后用抛竿尝试钓远;由于是尝试,所以抛竿时要有目的地将饵团抛到远、中、近或深、浅及深浅交界的位置。
关于打窝,我认为是有必要的,毕竟鱼的密度不高,钓点内多聚一些鱼,让鱼多留一会儿肯定没坏处。我建议窝料要由少许颗粒粉、颗粒和其他固态窝料(如豆饼块)组成,这样搭配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水库中的鱼基本都是从网箱内逃出来的养殖鱼,它们对颗粒饲料比较敏感。加固态窝料是因为颗粒粉发窝快,但保持时间却不长,颗粒粉消失,颗粒也就溶解了。不过,我们加了固态窝料,当颗粒也消失的时候,窝内仍残留着固态窝料。实现了“发窝快、有效时间长”,钓鱼的目的也就能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