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的成德之学
2016-02-04孙梦巧
孙梦巧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浅析孔子的成德之学
孙梦巧*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孔学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其中孔子在总结前代先贤智慧的基础之上针对当时社会状况创建的一套以“德”为核心的“德行先于知识,行为先于语言”的社会行为规范更是其毕生思想的精华。研究孔子的成德之学不仅是提升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进步时代召唤的使命。
关键词:孔子;成德之学;内容;影响
一、孔子成德之学的来源
(一)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通过各种史料可以看出,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礼坏乐崩的时代——各诸侯不再听从王室的命令,兼并和内乱不断出现。周的礼仪制度已经被破坏殆尽。而孔子一向自诩是周公的传人,以维护周公创设的礼乐制度为己任。面对“八佾舞于庭”孔子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叹。这些就使得孔子不得不对这些社会现实做出反思,并致力于寻求一条恢复周朝礼乐制度拯救社会的道路。
(二)对前代“德”观念的总结创新
“德”原本是图腾的性质,所谓的“图腾生性”就是原始社会人们对祖先的一种崇拜。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商周时期,“德”就主要用来歌颂统治者的政治统治和政治行为,但是,这一时期,人们也只是机械的遵循祖先传统的一种做法,他们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进而,商周时期的“德”主要是凸显的统治者的政治行为,还不具有对一般平民的行为规范。随着社会发展到春秋时期,虽然“德”仍主要是指与政治有关的行为,但这一时期德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开始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到孔子这里,他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总结前代“德”观念内容的基础之上,综合其政治和伦理因素,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外在表现,以提高人的修养进而维护社会秩序为最终目的的“成德之学体系”。
(三)对春秋诸贤智慧的借鉴
孔子成德之学体系是在总结春秋诸贤智慧的基础上形成的。《论语》中就提及不少先贤。孔子将伯夷、叔齐称之为“古之贤者”。而他的成德体系中就包含了伯夷叔齐互相尊敬又内敛谦让的高尚品质;孔子称郑国的子产有四种形为符合君子之道“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可见,孔子孔子吸收了子产的君子之道。又有“柳下惠为士师,三黜。”有人对他说:你可以离开鲁国啊。他回答说:正直的工作,到哪里都有可能被贬官,不正直的工作不用离开自己的祖国。孔子就把柳下惠这种正直纳入到自己成德体系之中“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行。
总之,《论语》里面提及的像伯夷叔齐、子产还有《论语》未提及的其他贤人的智慧,都是孔子完善和形成成德之学体系的有利垫脚石。可以说孔子的成就一定程度上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
二、孔子成德之学体系的内容
首先,成德的理想是成人。成人的最高理想是圣人。“内圣外王”一词首先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具体主要包括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统治者的德治境界。孔子成德之学的理想就是成人,而成圣人则是孔子最高理想。《论语》里提及的尧、舜、禹、文王、周公等等,这些都是圣人的代表。在孔子看来他们都具有两方面的特征:第一是内在修养具有很高的境界,第二是外在具有经世治民的志向和能力。这些品质都是至高之“德”,同时也是孔子成德之学体系中最高的理想追求。成人的次级理想是君子,君子与圣人的差别就在于圣人都是统治和领导阶层,他们都经世治民,德行润泽万物。而君子在孔子那里大体上是指品德高尚的人,也指平民。君子不器、君子不党、君子坦荡荡……所以说君子也是孔子成德之学体系中追求的目标之一。再者就是“士”《论语》里认为士具有重义轻利、心胸博大、开放的心态以及清高意识,也是孔子所追求的成人目标。
其次,成德的功夫是修身。要达到成圣成贤的目标,就要为之付出努力,这个努力的过程就是修身。修身是成德的必要条件。“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的修身强调克己内省的功夫。“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品行高尚的人做事首先要求的是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反求诸己也是孔子修身的重要功夫。还有就是,践履躬行,孔子强调自己“躬行君子”,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之中要求学生们做到的自己也必定会亲身实践。以上这些都是孔子修身的功夫。
最后,成德的教法。孔子成德之学的目的是成人,那么除了修身这一主观性因素之外,还存在许多对其影响很大的外在因素。孔子主张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有教无类,孔子自称自己是“有教无类”事实上他也是那样做的,他的弟子有上到大夫贵族,中有富家子弟、商人,下至颜回那种衣不蔽体,居陋巷的贫苦农民。而且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也是颜回,他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公开提出无差别教育的人。因材施教,《论语.先进》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不应该闻斯行诸。而冉有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非常肯定的“闻斯行诸”,原来是因为两人的性格不同,孔子才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因材施教是孔子成德之学体系中又一重要的教法。当然孔子还有其他教法在此就以以上三中为例来概括说明。
三、孔子成德之学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成德之学体系经由孔子的弟子继承并创新,对后孔子以后的儒学及现代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是对孟子的影响。孟子主要继承了孔子成德之学体系中“仁”的部分。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孟子吸收并予以阐发,创建了著名的“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荀子主要继承了孔子成德之学体系中“礼”的方面,创立了“礼法并用”理论,他的学生韩非子继承了他的思想成为先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当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的进步需要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把孔子的“德”运用到当代又可以远离喧嚣,提升个人素养,还可以调和人际关系,抚慰现代人焦灼的内心,为社会的和谐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晁福林.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2005(4).
[3]高书文.孔子成德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
** 作者简介:孙梦巧(1991-),女,河南新乡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B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0-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