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记到现代礼仪
2016-02-04朱大卫
朱大卫 傅 强 张 琦
吉林大学校长办公室,吉林 长春 130000
从礼记到现代礼仪
朱大卫*傅强*张琦*
吉林大学校长办公室,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礼记》共四十九篇,其内容包罗万象,以儒家思想阐述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等方面内容。其中的“礼文化”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礼记》;礼文化;礼仪
中国的礼文化源远流长,尤以“礼仪之邦”而名立千古。从古人为礼付人到当今的礼治社会,中国的“礼文化”可谓是历经历史的巨变、岁月的沧桑,不断地沉淀积累,构化出当今现代社会的礼仪之制。现代礼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传统礼仪的支撑,古人对礼的定位和传承,依然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谈及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或是礼仪制度,我们不得不提的便是《礼记》。作为中国古代记载和论述先秦礼仪制度、修身准则的一部重要著作,《礼记》对中国礼文化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实际上《礼记》囊括了先秦之时礼俗及人们有关礼俗各种观念,构成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初始模式的典章。
对于《礼记》版本的来源问题,历代都有不同的见解和评论。我们提及的《礼记》主要有两个版本,即:戴德的《大戴礼记》和戴圣德《小戴礼记》。两者皆成书于西汉时期,其中对后世影响比较的大的当推《小戴礼记》,后人将其简称之为《礼记》。郭店楚简出土后,一些关于先秦各家的关于礼的典章制度记述的残片相继面世,这也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了《礼记》版本的构成基础和发展脉络。
《礼记》中所涉及到得礼仪文化可谓是包罗万象。中国先秦的礼文化的涵盖了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指代的对象也极其广泛,很多礼仪细节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下面我们从几个基本的方面去《礼记》中对礼仪文化的描述与界定。
首先,《礼记》率先谈及的是家庭伦理道德方面的礼仪,以小见大,要处理好社会的细微之处才能治理好整个社会,真正的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这部分包括了许多日常礼仪规范,如,强调节制、适度、敬让、尊重父母长辈等家庭的伦理道德。强调自身修养,做人要谦虚谨慎,注重家庭之间的交往,统筹好家庭内部的关系,互相尊重等礼节。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曲礼上)
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坐必安,执尔颜,长者不及,毋儳言,正尔容,听必恭,毋剿说,毋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王。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侍坐于所尊,敬毋余席,见同等不起,烛至起,食至起,上客起,烛不见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曲礼上)
上面所提及上在家庭方面的道德礼仪,如何去对待父母及其他的长者。这也构成了社会礼仪的最基础的方面。
其次,《礼记》中关于接人待物,如何面对社会的交际,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也占很大的篇章。包括如何对待朋友,如何接待友客,怎样出处理好君臣关系等等。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其任举有如此者。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麤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儒行)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中庸)
这里所要强调的是一个尊重别人和自我尊重的问题,要友善的对待朋友,在社会之中,应部分年龄、身份,一视同仁。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地内省,改善自己,体谅他人,使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处于一个融洽的环境下,同事待事也一样,要有一套符合社会交际原则的行事法则,这样才能将自己更好的融于社会。
最后,《礼记》在很大一部分是描述丧葬祭祀的礼仪。如祭法篇、祭义篇、问丧篇等等。记载了大量的丧葬礼仪、丧葬服饰的要求、与丧葬家属的沟通礼节、祭祀的礼节和注意问题等等。
复有林麓则虞人设阶,无林麓则狄人设阶。小臣复,复者朝服,君以卷,夫人以屈狄,大夫以玄赪,世妇以襢衣,士以爵弁,士妻以税衣。皆升自东荣,中屋履危,北面三号,卷衣投于前,司服受之,降自西北荣。其为宾,则公馆复,私馆不复。其在野,则升其乘车之左毂而复。复衣不以衣尸,不以敛。妇人复,不以袡。凡复,男子称名,妇人称字。唯哭先复,复而后行死事。(丧大记)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方,有司庶士哭于堂下北面,夫人坐于西方,内命妇姑姊妹子姓立于西方,外命妇率外宗哭于堂上北面。大夫之丧,主人坐于东方,主妇坐于西方。其有命夫命妇则坐,无则皆立。士之丧,主人父兄子姓皆坐于东方,主妇姑姊妹子姓皆坐于西方。凡哭尸于室者,主人二手承衾而哭。(丧大记)
《礼记》一书可以说很注重丧礼,包括国君、大夫、平民的各种丧礼,都有详尽的描述,可谓是丝毫不遗,细致入微。这也体现了古人对逝者的尊重,同时在这些礼仪中也彰显了中国传统宗法制度下的社会组织关系和血亲网络。
上面我们简单的分析了《礼记》的一些礼仪内容,当然还有很多其他领域的礼节,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从《礼记》来看现代的一些礼仪是有一些出入的地方,有很多值得再商榷的地方。很多《礼记》中描述的礼仪可能在现代社会已经不是很实用了。但我们应该明白,中国的礼文化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中不断补充的,它具有的不是固定性而是一种历时性、继承性和延续性。我们同时要看到《礼记》中的关于传统礼仪的界定不单单是对社会关系的硬性限制,这些礼仪存在的目的是要维护和保障在一种正常伦理道德下的社会稳定。我们应当借鉴、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礼”不是行动的指南,更不是规则,我们要继承和领悟的是其内在的深邃本质。对“礼”的把握,展现的并不是一个
人外在所表现出的形式,而是人自身内在具有的“礼”的本性。
中国的传统礼仪,一方面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思想因素;但大部分与当今的时代精神相一致。《礼记》所表现出的中国传统礼文化对当今的现代礼仪构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在礼仪层面上,礼仪包括一整套的仪式规范,如接待礼仪,交际礼仪、丧葬礼仪,祭祀礼仪等等,这些在传统礼仪中就已经构成,并在后世不断发展。归根到底,这些礼仪中体现的是一种现实的规范性和礼仪制度的等级性。
其次是在礼俗的层面上。礼俗是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规范,一般体现在对家规、族规等家庭、社会伦理的遵从。目的是使社会家庭的道德风尚淳朴厚实。进而构成一种具有稳定性的民俗风尚。这也需要一个从古到今的漫长的演化过程。
再次是在礼义方面。在整个中国的礼文化结构中,“理”为内核,“礼”为外延。“礼”是“理”的外在表现,“理”是“礼”的实质内涵。“礼”与“理”拥有共同的思想核心。而“理”又是源自于人的内在本心,所以从“理义”到“礼义”,概括了中国文化哲学内在的逻辑行进路线。从这
个意义上说,礼义就是对“礼”本身蕴义的阐发和张扬,也是礼文化的精神统率与核心意义。
最后是在礼治的层面上,礼治思想从《礼记》中就能够把握得到,在宗法血缘的基础上将国家人格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到当代社会也是如此,宣扬以德治国,其根本核心还是要以礼治国。规范世人的思想和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秩序,使国家长治久安。
我们要重新审视《礼记》的内在价值,重新去看待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它有太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挖掘的地方。我们更要秉承中国传统的礼仪美德,不断地构建有现代特色的礼文化,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礼仪文化遗产,使我们“礼仪之邦”的美德长存于世。
[参考文献]
[1]礼记·曲礼上.
[2]礼记·儒行.
[3]礼记·中庸.
[4]礼记·礼运.
[5]礼记·丧大记.
[6]盛邦和.《礼记》与中国礼文化.江苏社会科学,2009.1.
** 作者简介:朱大卫(1981-),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在读博士,吉林大学校长办公室,研究方向:高教管理;傅强(1980-),男,汉族,吉林白山人,在读博士,吉林大学校长办公室,研究方向:高教管理;张琦(1982-),男,汉族,黑龙江庆安人,在读博士,吉林大学校长办公室,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中图分类号:K8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0-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