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趋势下的视觉新闻变迁
——从写作观念、图文整合到全媒体革新
2016-02-04曹培鑫
文/马 宁 曹培鑫 路 淼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视觉新闻变迁
——从写作观念、图文整合到全媒体革新
文/马 宁 曹培鑫 路 淼
在大众传播媒体主导新闻传播格局的时代,三十多年前视觉新闻,伴随着电视媒体对平面媒体的冲击在我国应运而生,作为专业文字记者的新闻写作理念和方法被广泛应用。随着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和移动互联的迭代发展,视觉新闻的概念在不断演变中持续影响着新闻传播领域不同阶段的内容生产。本文以媒介融合趋势下的视觉新闻变迁为主线,通过梳理其从写作观念、图文整合到全媒体革新的发展历程,为相关的新闻传播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溯源和应用参考。
视觉新闻 媒介融合 内容生产 新闻视觉化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变革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传统大众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在多媒体技术、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形态的助推下,逐渐与移动客户端、微信、微博、新闻门户等平台进行深度融合。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下,转型中的大众媒体一方面不断借鉴和应用多媒体、信息图表、HTML5、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另一方面也在新型传播环境中持续强化自身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其中,大众媒体在内容生产环节的历史积累和专业沉淀,不仅使其能够在全媒体竞争的格局里继续保持新闻专业主义的特质,也为媒介融合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引导。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在人人可以运用智能手机生产和传播内容,信息图表、HTML5、图片分享渐成主流的背景下,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兴起的视觉新闻概念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视觉新闻三十余年来在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移动互联等不同阶段,从写作观念到图文整合继而到全媒体革新的变迁历程,为融合发展的大众媒体和自媒体等新兴传播主体的内容生产尤其是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新闻传播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溯源和应用参考。
一、概念的提出
视觉新闻在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正式提出,以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占据信息传播网络绝对主导地位的大众传播阶段为历史背景。尽管电视的视觉化传播效果,对以无声文字为主要载体的报刊和以有声文字为独特载体的广播产生了强有力的视觉冲击,然而受限于各自的传播技术特点,当今习以为常的媒介融合手段在彼时仍处于未来学的想像阶段。主流大众媒体虽然恪守于各自的专业领域,但以配合视觉呈现为核心特征的电视新闻写作,对于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新闻写作逐渐产生了新闻视觉化的启发和引导。
视觉新闻一词最早由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提出,借鉴于日文。1983年9月,新华社内部在讨论新闻改革时,穆青提出了文字记者要学会写视觉新闻的主张。他说,“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我们的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穆青从新闻写作的观念和技巧角度提出了对视觉新闻的阐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新闻叙事要形象化,有生动的画面,增强读者的形象感;二是用白描手法展现事实;三是注重细节描写。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穆青提出此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时的新闻报道长期摆脱不了刻板的格式,概念较多、形象较少,写作上的缺陷直接影响了新闻宣传的效果;二是当时电视媒体的发展对平面媒体产生了巨大冲击,穆青认为,“电视是完全形象化的传播工具,它把所要报道的内容统统用画面摆在人们面前,如果我们不能在文字报道里给人们一点形象,恐怕是很难和电视新闻竞争的。”
穆青提出视觉新闻,其目的是将传统的新闻报道写作生动化,让读者在阅读新闻报道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看到了”新闻现场,从而产生文字视觉化的效果。受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视觉新闻在概念的提出阶段主要针对大众传播时代文字内容的专业生产,却为之后的网络传播和移动互联阶段的内容生产提供了具有历史延续价值的变迁和演进脉络。
二、概念的演进
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传统的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迎来了主导传播格局的黄金时代。同时,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网络传播逐渐兴起,突出多媒体特征的新闻门户网站不仅印证了穆青视觉新闻的前瞻性,也对视觉新闻的概念演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媒介融合从未来学的想像变为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方向,视觉新闻一方面在网络传播阶段的内容生产环节得到广泛应用,另一方面也成为传统大众媒体尤其是纸媒应对新兴电子媒体冲击的重要策略。
在平面媒体的专业领域,视觉新闻的演进主要沿两个方向进行:内容的视觉化和形式的视觉化——前者侧重新闻写作的理念和方法,后者侧重新闻报道的方式,通过突出图文整合和设计元素提升视觉化体验。
1.从新闻写作看视觉新闻。延续穆青对视觉新闻的理解和阐释,国内不少学者注重视觉新闻作为一种新闻写作技巧的重要性。如施大鹏在《新闻写作词林》一书中写道:“视觉新闻,是新闻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闻写作技法,它打破了新闻和文学、艺术及其他学科的某些界限,进行一个横向联合,使新闻写作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
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认为:“新闻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新闻视觉化可以让读者通过记者的观察和记录,亲临现场,亲自‘体验和感受’事件。”他在《新闻采访写作教程》一书中总结了三种使新闻视觉化的方法:一是运用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细节越清晰就越真实,越能让读者“看到”现场;二是运用对话,对话可以制造现场感,它让读者看到事情“正在”发生,而不是“已经”发生;三是运用比喻,比喻可以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增强画面感。
国内相关学者总结的新闻写作视觉化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用抢眼的标题、动感的导语、多用动词、多描写特写镜头等。在网络传播阶段,新闻门户网站的编辑在对内容素材进行整合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也充分借鉴了这些理念和技巧,并且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和资源进行更为直观的再现。这也成为当今新媒体、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等热门平台内容生产流程和标准的源起之一。
2.从新闻报道方式看视觉新闻。聚焦报纸这一历史悠久的平面媒体典型代表,从改善新闻写作的角度提倡运用形象思维生产视觉新闻,虽然可以提升文字的可读性和审美性,但单纯依靠文字对于新闻报道的画面感、纵深感、立体感进行提升,效果依然有限。
在网络传播阶段,相较于颇具多媒体视觉冲击力的新闻门户网站,报纸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偏好已悄然发生变化,文字的吸引力逐渐下降。于是,主张从深化图文整合、丰富设计元素等角度提升视觉化体验的新闻传播实践逐步成为主流。它提倡充分利用报纸版面上的各种视觉元素、挖掘语言潜力,来实现报纸版面的视觉创新,比如,更多地使用新闻图片和信息图表、实现图与文的有机整合、对报纸版面空间和色彩进行多样组合以及进行个性化设计等。
除了具有历史沿革的新闻图片,信息图表的应用成为视觉新闻演进的亮点之一——信息图表包括各种数据图、模拟图等。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著名图表信息设计家理查德·乌尔曼(Richard Saul Wurman)于1976年提出。信息图表相对文字来说更为简洁明了,能够将复杂环境和信息中的内核提取出来,以清晰美观的方式呈现给受众。此外,报纸版面的空间组合、色彩组合和个性化设计,成为新闻视觉化的重点拓展领域。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的数字化设计手段,不仅让网络传播阶段的新闻门户网站受益匪浅,也为平面媒体的视觉创新提供了高效的生产工具。空间元素和色彩元素的不同组合为视觉新闻在报纸版面的二维空间营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表情,也为读者带来了不同以往的视觉感受。
视觉新闻的概念演变,不仅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时代性,更具有其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如今,自媒体的兴起,充分利用了空间、色彩和个性化设计等视觉新闻元素,一方面,专业的设计人员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别出心裁的创意图、信息图表和HTML5令人耳目一新;另一方面,往往身兼数职的自媒体内容生产者从文字写作、写意配图到空间设计、色彩运用都要统筹把控、综合运用,以期在信息盈余的移动互联时代以质取胜、吸引眼球,微信公众平台的相关事例不胜枚举。
纵观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阶段视觉新闻的演进历程,在上世纪后期,视觉新闻因电视媒体的冲击以侧重写作观念转变而逐渐兴起,又在世纪交替之际受网络媒体的影响以侧重图文整合及设计而不断变革,其概念变迁与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从而为移动互联阶段全媒体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现状与展望
硅谷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John Doerr)2011年2月将社交化(Social)、本地化(Local)和移动化(Mobile)整合为“SoLoMo”(社交+本地+移动)的概念,并预测“SoLoMo”将成为信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与约翰·杜尔的“SoLoMo”同期问世的微信,在短短几年内让这一预言在我国成为现实。微信、微博和移动客户端活跃在数亿用户的智能手机中,连接成不同于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阶段的打破时空限制的移动互联网络。视觉新闻在以海量信息盈余、传播主体去中心化、传播客体碎片化为突出特征的移动互联阶段,演变成为专业生产内容PGC (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和用户生产内容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共同遵循的全媒体范畴的内容生产标准。
以专业生产内容PGC为例。2015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社首次试行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探索新闻产品“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球覆盖”的新模式;2015年10月8日成立的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客户端的“两微一端”为核心平台,用户总计已扩展到3亿。从大众传播阶段的印刷报纸到网络传播阶段的电子报纸和人民网新闻门户,再到移动互联阶段覆盖3亿用户的《人民日报》“两微一端”,人民日报社数十年来的创新轨迹,充分印证了视觉新闻的概念从写作观念、图文整合到全媒体革新的变迁历程。全媒体的融合发展,不仅依托于信息传播技术的迭代升级,更需要注重专业内容生产理念和方法的与时俱进。
在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国内的主流报业集团都在向全媒体转型,更适合移动阅读的图形化内容逐渐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主流形态,图片、图表的运用比例大幅上升,大多数报纸、网站和移动客户端都设立了专门的图片频道和版块,“图文整合”变成了“以图为主、以文配图”,纯视觉化的新闻成为全媒体革新在内容生产环节的亮点之一。此外,广泛普及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通过信息传播的数字化、移动化和社交化让传统的文本内容与音视频的有声内容及图片图表信息全面融合,用户需求和体验的提升对未来信息社会的内容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盈余的移动互联时代,新闻产品的用户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作出是否阅读新闻的决定。“美国弗罗里达州圣彼得斯堡的波恩特传媒研究所在一项名为‘新闻报道与眼球’的研究中发现了‘眼球轨迹’:读者首先被彩色的照片所吸引,然后依次转向标题、图片说明、简讯及其他一些视觉元素。”在后现代社会和信息爆炸的环境中,人们更加注重视觉带来的冲击力,阅读取向趋于视觉化和快餐化。视觉新闻的未来发展也将在以用户为中心的移动互联时代继续演进。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画报史——图像中的社会变迁”(项目编号:15BF0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2016-2-23].http:// 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_53271. htm.
[2]穆青.新闻散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3]施大鹏.新闻写作词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4]李希光.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网易新闻.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系统将上线[E B/ OL].(2015-12-30)[2016-2-23].http://news.163. com/15/1230/02/BC23O2H000014AED.html.
[6]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三期产品正式上线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成立[EB/OL].(2015-10-8)[2016-2-23].http://media. people.com.cn/n/2015/1008/c120837-27673582.html.
[7]孟晓辉.读图时代报纸“信息图表”的深度解读功能[J].新闻窗,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