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博物馆信息传播与城市文化形象彰显

2016-02-04郭新志

客家文博 2016年1期
关键词:讲解员城市形象陈列

郭新志



城市博物馆信息传播与城市文化形象彰显

郭新志

城市博物馆作为彰显城市形象的载体,它从内容到形制上传播着城市历史与文化,彰显城市的文化形象。科学地运用好这个载体,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城市形象传播的效果和效率。

博物馆 城市形象 传播

博物馆是承载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历史与文化是城市形象中的两个关键性要素,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核心,而博物馆正是集中承载这些历史与文化的地方。博物馆如人,既有外在的形象,又有内在的气质。无论是其外在的建筑形制还是内在的气质,均彰显、体现着城市的形象与气质。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一般而言,是指一座城市给人的印象和感受。而给人留下良好的深刻印象的元素是多元的,这些多元的元素来自城市的不同方面,诸如城市的建筑物、自然与景观、历史与文化、文明与管理、市容市貌、经济实力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城市印象和感受的基本要素。综观这些要素,其实城市文化包括物质、精神两个层面。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来看,物质构成了一座城市的外在形象,精神则塑造了一座城市内在气质。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与文化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尽管二者是两组不相同的概念,却又如影随形。城市体系复杂,要素繁多,在诸多要素中,文化是核心资源、城市的灵魂,多彩绚丽富有内涵的城市文化使得城市富有魅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城市的品质。可以说,文化在塑造城市形象的同时,又体现着城市的气质,它是城市文明程度、精神面貌和人们综合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二、促进城市形象传播的方式与手段

(一)建构富有内涵的博物馆建筑

城市博物馆为城市发展的产物,集中展示了城市的历史发展与辉煌文化,为该城市的历史缩影和文化殿堂,彰显着城市文化魅力。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的载体,那么具体到细处,博物馆就是承载该城市文化的具体容器和载体。由于博物馆是盛装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容器,文化因子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了博物馆建筑的构思中,这样与其它城市建筑相比,博物馆建筑除美观之外,其建筑形制则具有内涵,形象与生动地传递、表达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要义。因而,一座成功的博物馆建筑,必须要以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为支撑点,尤其是要和城市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设计者须归纳、提炼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和脉络中的信息、符号,并将之赋予博物馆建筑之上,释放出充满灵性和富有内涵的城市精神文化,树立城市品牌形象。另外,每座城市又有各自的特色文化,特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特色,故而,作为彰显城市形象的博物馆建筑在考虑建筑风格之时要结合地域特征,使之呈现出本城市独特的个性、独特的文化特征。只有这样,一座富有文化内涵的博物馆建筑才能名副其实获得“城市的代名词”“城市的名片”“地标建筑”等盛誉,而不是徒有虚名。

(二)加强与活跃博物馆藏品的研究与展陈

城市博物馆珍藏着城市群众的共同记忆,一件件藏品则是城市的标识,藏品体系则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和隐喻系统。从文物的历史价值来看,珍藏于博物馆内的每件文物,如发黄的老照片与旧字画、不起眼的残砖断瓦、干涩的陶瓷文物等等或许见证了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发展中某一领域、某一特定历史事件发展变迁,或许是一座城市沧海桑田、历史发展变迁前世今生的重要佐证,或许储存了城市历史文化发展信息。可以说,每件藏品其价值不可小觑,尤其是等级高的文物,承载着城市历史的厚重感。

2015年国务院公布的《博物馆条例》中指出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可以说,宣传、教育成为新时期的博物馆的首要任务,为了更好地宣传城市文化与底蕴,城市博物馆不能成为城市“文物库房保管员”,而要成为这个城市历史的发掘者、传播者,要以文物为媒介,以研究为基础,让文物“活”起来。否则,无论什么等级的文物,只是一件一件静静躺于博物馆之内的死物,如同散落田间地头、城市角落,价值毫无体现。新时期,在守护城市历史记忆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博物馆工作者要通过研究成果传播城市文化,彰显城市形象。然,综观博物馆的研究成果,成果多发表于博物馆学、考古、历史学等学术刊物上,这使得相关研究成果信息仅在博物馆学、考古、历史等专业领域内流通,仅文博专业人士才能够获得和读懂研究成果信息,但博物馆受众不仅仅是专业人士,面对的还有“下里巴人”。故而,研究的成果在专业化的同时还要通俗化。只有这样,“有效”受众群体范围才能进一步扩大,城市文化形象传播的效率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如果说研究是文物信息传播的基础,那么陈列展览则是文物信息传播的方式之一。从传播学视角来看,陈列展览建立起了展品与观众的信息通道,并把展品所承载的信息传递给受众。为了更有效地传播文物信息,展示城市文化底蕴与特色,博物馆藏品要“活”起来,而不是被动地、静止地反映“知识的事实”。藏品在陈列中“活”起来,则需要博物馆人打破传统博物馆陈列方式,激活展品的相关时代背景,让展品在场景中“活”起来,从而激活受众的记忆,传达历史信息。对现代人来说,面对没有场景的藏品,也就欣赏不出来其文化积淀,那文物只是一件死物。为有效地让每件文物展示其所蕴含的城市文化信息,博物馆应把“物”放到特定的城市历史环境中,想办法让“物”“活”起来,如通过口述历史、音像、影像等,将一件件静躺于展柜之中有形的物变活起来,再次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这样才能激发参观者最深刻的情感,才能使博物馆变得更有吸引力,才能激活受众的记忆。

从陈列展览的时限来讲,主题固定陈列与临时展览为博物馆陈列的两大类。主题陈列是博物馆的灵魂,不易更改。临时展览则一般小型多样,具有场地选择自由,陈列内容和艺术形式灵活等特点,某些效果甚至是基本陈列所无法代替的。故而,众多博物馆每年通过大量的临时展览来补充和辅助基本陈列,活跃博物馆工作,激发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欲望,增强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可以说,临时展览与固定陈列一样是博物馆对外宣传和开展活动的平台。城市博物馆应抓住临时展览机动灵活、容易更换、无时间限制等特征,根据馆藏文物信息以及城市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等,适时举办临时展览,有效地对固定陈列进行补充,向受众展示本城市的底蕴与文明,宣传城市精神。更为重要的是,临时展览应“从普通市民个人及家庭的角度表现城市的历史变迁,反映城市中的重大事件对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反映市民在城市发展、城市生活和城市特性中的作为和作用”[1]宋向光.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J].科学出版社,2009:81.。

(三)培养“专家型”讲解员

讲解是以陈列为基础,运用科学的语言和其它辅助表达方式,将知识传递给观众的一种社会活动。就博物馆讲解员而言,其任务就是通过科学的讲解语言向受众再现主题陈列展品所富含的信息,解读展品的深刻内涵。现实中,由于主题陈列系统有序、制作精良,其展陈往往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固定不动,成为一种长时间的固定陈列,即便更改也只是局部更改,或更换展品而已。这样固定陈列经长期展陈之后,一方面,观众在参观多遍后便不再有兴趣,传播城市文化的主题展览常常被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取代。另一方面,由于主题陈列经久不变,加上讲解员对相关研究动力的缺乏,天长日久地重复同样的主题讲解,以致于日常讲解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固定式、背书式、机械化的讲解,讲解员则成了“有温度的留声机”。综观讲解员的业务培训,其培训也较偏重于讲解员的仪态仪表及技能技巧方面,如语言表达、发声方法、讲解技巧、形体礼仪等非学识内容。众所周知,讲解员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重要传播者,展品和观众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桥梁。如何将处于沉寂之中的固定展览,面对不同观众群体去激活,对于身处宣传一线的讲解员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另外,如今大多受众在参观展览时已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更加关注内心的诉求,依从个体的动机、兴趣,主动选择和探究。因而,若想让观众在接受讲解的过程中能够深深感悟到该城市历史文化的底蕴,感触到历史痕迹,这需要讲解员牢靠的“嘴上功夫”,而不仅仅是其近乎完美的高颜值和优雅的仪态仪表。当然,这“嘴上功夫”不是空穴来风地瞎说、胡说,而要靠其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于对城市历史、以及文物的研究而来的。可以说,研究不再是与讲解无关的事情。为能够更好地传播城市历史文化,展示城市辉煌,讲解员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专家型”讲解员,只有将主题陈列及其展品研究透彻,面对不同受众群体时,才能将经久不变的主题陈列所富含的内容及展品的历史信息更好地用科学方式娓娓道来,而仅仅靠将讲解词文本熟背于心是不够的。其实“专家型讲解员”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被提出。1996年,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在河北、陕西参观考察博物馆时曾指出“讲解人员也要搞研究,成为专业人才,不要受年龄限制,应讲求高知识水平、高文化层次”。1997年,在洛阳举行全国文物系统讲解员比赛时,与会专家提出要培养“专家型讲解员”。2000年,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全国文物局长会的讲话上指出“所有讲解员都要经过认真的选拔和严格的培训”,同时他还称赞国外博物馆的“白发讲解员”有知识、是专家。

(四)充分运用电子传媒

博物馆为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的机构,传播为其功能之一。综观大多数博物馆,其传播途径还是比较单一,传播途径主要靠主题陈列和陈列讲解。然,陈列展览在信息传达上主要通过讲解员对临馆观众进行讲解去实现传播,这种传播方式还属于传统的“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另外,传播的受众范围较小,局限于临馆观众,故而传播效果不大。新时期,从传统“文物保管员”过渡到“文化信息传播者”的博物馆应突破传统,探寻新的传播途径与平台去更有效地展示本城市形象。二十一世纪的大众传媒恰好为新时期博物馆的传播与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平台。大众传媒分为印刷类和电子类,印刷类主要指报纸、杂志。电子类主要指电子媒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尤其是电子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生活处处皆为电子传媒,电子传媒己经成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它已经构成一种全新的文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迅速发展起来的自媒体(We Media)又使得信息传播“免费化”。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2]自媒体[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可以说,电子传媒为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构建起了一套全新的体系。

在现代传媒时代,以报纸、电视、网络、新媒体为传播载体,日益成为人们获取和传递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尤其是,在这举国上下大力倡导的互联网+时代,作为城市文化形象大使的城市博物馆应适应传播方式的新常态,与时俱进,馆媒“联姻”,充分利用电子传媒、互联网等作为信息传播渠道,将“家底”向全社会开放,除与电视台、报社等传媒机构合作进行报道宣传外,还应建设博物馆自己的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公众账号等,将博物馆拥有的大量文化信息资源,如主题陈列展览、大型特展、文物藏品、民间收藏、考古发掘、城市历史文化等,通过大众传媒向受众展示本城市的底蕴与文明,传播地方文化信息、彰显城市特色。

三、结语

文化在城市生活中举足轻重,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灵魂与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文化资源之一的文化遗产资源更是一个城市最为宝贵、最为独特的文化优势与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蕴。作为收藏、保护、研究、传播文化遗产资源的城市博物馆,在新时期,应从“仓库保管员”角色转换到“信息传播大使”,在对城市文化的底蕴、特点以及馆藏文物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之上,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与方式去激活文物、激活博物馆,从而进行精心传播,彰显城市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吕睿.传媒时代博物馆的信息传播研究——以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为例[D] .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崔波.博物馆与现代传媒运作[N].中国文物报,2006-8-18.

[3]张遇.博物馆与传媒关系小议[N].中国文物报,2008-11-28.

[4]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J].中原文物,2001(01):91-106.

[5]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2015-10-8

郭新志,男,安徽池州人,任职于中国客家博物馆研究部,文物馆员。研究方向:客家学、文物博物馆学。

猜你喜欢

讲解员城市形象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博物馆当讲解员
怎样当好讲解员
城市形象动漫宣传片的开发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如何运用音乐语言塑造城市形象——以歌曲《呼伦贝尔蓝》为例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我当小小讲解员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