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机制做保障
2016-02-04本刊编辑部
卷首语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机制做保障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而源自于政府的过度干预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和市场调节失效,无疑为供给侧的改革增添了深层次或者说是体制性难度。有工信部高官曾说过,“十三五”期间,最担心的就是产生以“智能制造”为概念的新的产能过剩。事实上,几乎在国内的任何省份,没有智能制造抑或是机器人的产业规划是过不了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供给侧改革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应体现于观念更新。而如果在社会机理上无法构建“人性化”的生态环境,装备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就只能是主观的、外部的诉求,与市场化无关。
2010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值就已超过美国,不仅为上数千万人提供就业,而且是支撑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石。而目前,国内装备制造业面临重重困境,过剩产能与粗放的经营模式不仅成为一大硬伤,而且使企业经营压力在持续加大。应该说,无品牌、同质化、低附加值的状态已使国内装备产业曾经的优势陷于困苦。
尽管中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上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包括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态的服务业发展增速强劲,2015年,服务业增速达到8.3%,比第二产业高出2.3个百分点;信息、绿色、时尚、健康、文化等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的模式不断涌现。但所有这些,都无法替代制造业在中国经济结构中的核心地位。而装备产业则是制造业的核心支撑力量。下大力气动员多种社会资源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实现制造业的突围、转型与升级;推动制造业企业向生产制造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转变,加快国际产能合作;采取轻资产模式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提倡工匠精神等等。各路专家纷纷为装备产业供给侧改革出谋划策。
结构调整不会一蹴而就。从正面说,推动供给侧改革要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形成更加平衡的需求动力结构;不断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创新创业热情,加快培育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形成以创新为主的驱动力结构;消除地区间各种形式的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区域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而做到这些,机制保障是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