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僧行脚(一)
2016-02-03
丁子 绘
在中国历史上,禅僧行脚有非常悠久的传统,是每个禅僧修行生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古代,交通工具虽不太发达,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官道、有驿站。而行脚的禅僧不仅在官道、驿站上行走,有很多时候是披荆斩棘,在深山老林里行走。他们拜访修行人,寻找或开辟新的修行道场。
禅僧的这种行脚生活,和印度佛教有些渊源。《华严经》里就有善财童子53参的故事。讲的是,善财童子发起菩提心时,文殊师利菩萨告诉他:“你仅仅发起菩提心还不够,你对这个世界上法的差别相还没通达,很多差别智还没学会。所以你应该到各地去广参博学,请教那些修行的菩萨们。”善财童子就离开文殊菩萨,走了110个城市,拜访了53位修行人。他拜访的修行人里,有出家人——比丘、比丘尼,也有在家人,如国王、做生意的长者,甚至还有妓女。当他53参结束时,来到弥勒菩萨面前,登上弥勒楼阁,成为一个通达华严境界的大菩萨。佛教里有个词叫“百城烟水”,说的就是善财童子去参访善知识,这个故事也成为佛教里广参博学的典范。
在印度,出家人的生活更有行脚僧的特色。印度一年大概是三个季节。雨季出家人会结夏安居,在寺院、在居士们供养的一个道场安住,其他时间就会游行教化,带着简单的行囊、衣钵,走到哪里住到哪里。在印度传统的比丘修行生活里,有一种最艰苦的修行是头陀行。头陀行是把物质生活降低到极限,到各地云游,没有固定的居处——即使在一棵树下也不会连住两晚。这是为了在居无定所的修行生活里培养心灵的力量,直至道业成就。
佛教传到中国后,出家人的生活也是居无定所。禅宗是在南北朝时由达摩祖师传到中国的。他从印度坐船来到广州番禺,后在建业(今南京)和梁武帝讨论修行,不太投机,又到现在的河南嵩山少林寺里静坐了9年。此后得到一个传法弟子,就是历史上的二祖慧可。达摩祖师后的几代祖师,从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到四祖道信,他们的生活都居无定所。即使在寺院,时间也不长,有时候还会到街上、混迹于人群。
六祖以后,禅宗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禅寺越来越多,在水边林下修行传法的禅师也更多。其中有两位很著名,一位是在江西洪州(今南昌)的马祖道一,另一位是现在湖南南岳的石头希迁。在当时,所有修行的禅僧都会去向他们讨教,不是去江西就是去湖南,或者在江西和湖南间跑来跑去,后来就称之为“跑江湖”。我们现在口语里的“跑江湖”,就是从禅宗里来的,不过后来意思变了,这是后话。
而我所在的赵县柏林禅寺,舍利塔的塔主赵州禅师,是 80岁时才在这里住下的。此前,他都在南北各地行脚。从禅师的语录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拜访过几乎所有的禅寺、禅师,足迹遍布中国南北的丛林,甚至深山老林里的“草庵”。赵州禅师十几岁在安徽池州出家,年轻时在南泉普愿禅师的座下悟明心地。普愿禅师去世后,他开始行脚,一直到 80岁。这中间的时光,相当于有的人一生的光阴。他在柏林寺住了40年,120岁去世。据说,这期间他五台山就上过9次。古代到五台山要走灵寿、阜平,都是山间小路,困难比今天不知大多少倍,可他去过9次。宋朝的大居士张商英写了首诗,讲赵州禅师的修行:“赵州八十犹行脚”,80岁还在各地参访;“只为心头未悄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还有疑惑,没彻底放下;“及至归来无一事”,最后到家时发现本来没有什么;“始知空费草鞋钱”,才发现参访几十年走坏了很多草鞋,浪费了草鞋钱——实际上这个钱是不白费的,不经过这个过程,也不会发现无一事,也到不了这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