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痘病及其预防
2016-02-03王浩宇
王浩宇
(张家口市康保县农牧局,河北康保 076650)
绵羊痘病及其预防
王浩宇
(张家口市康保县农牧局,河北康保076650)
[摘 要]绵羊痘病是由绵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常呈流行性发生。其特征是羊全身皮肤,特别是乳房、阴门、口腔周围、耳部、四肢内侧等少毛或无毛区,出现黄豆大小的红斑,并发展成凸于肤表面的实硬丘疹。一般初期为丘疹,后期变为水疱,随后变为脓疱,最后,脓疱干结成痂,脱落后痊愈。绵羊痘发生后,羔羊最易感染,病情也严重。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冬末春初发病率最高,传播快,但羔羊的死亡率可高达100%,对养羊业危害较大。
[关键词]绵羊痘诊断 治疗预防
绵羊痘病是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性病,传播快,其特征是在病羊的口、唇、尾根等部的黏膜上发生特异性痘疹。畜牧局在春节防疫工作中发现在赵家营村一养羊户饲养的132只绵羊,其中,发病52只,死亡29只,死亡率为22%。
1 发病情况
2014年4月初,康保县屯垦镇范家营村张某购入的96只绵羊有5只发病,次日死亡2只;随之上报我局疫控中心,待检查时发现该羊群有45只发病,3日内死亡21只,死亡数占发病数的46.7%。
2 临床症状
病初期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眼结膜充血、流泪,有浆液性鼻汁,呼吸快,随之在眼周围、鼻镜、四肢及尾内侧出现红斑。病的后期,病羊精神高度沉郁,饮欲废绝,反刍停止,羊体温升高达39.5℃~41.5℃,心率快而弱(105~112次/min),呼吸极度困难(50~60次/min)全身皮肤,特别是乳房、阴门、口腔周围、耳部、四肢内侧等少毛或无毛区,出现黄豆或蚕豆大小的红斑,并发展成凸于皮肤表面的实硬丘疹;有的羊只病变部丘疹相互融合,使皮肤凹凸不平。羔羊较老龄羊敏感,死亡率较高。若加强饲养管理和对症治疗,无继发感染,病羊体温逐渐转向正常,食欲逐步恢复,以痊愈转归;若体况较差,饲养管理不良或继发感染,可引起死亡。病灶后期逐渐扩大变成灰白色或淡红色的半球状隆起的结节。个别羊在皮肤黏膜不出现丘疹而死亡。
3 病理剖检
共检绵羊8只,其中濒死期羊4只,死亡4只。其病理变化为皮下、皮下脂、咽、气管、支气管黏膜上有浅灰色直径为0.15~0.2cm大小半球隆起的小结节,羊体明显消瘦,体表皮肤呈典型的痘疹病理变化,肺有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肺炎区。鼻腔、气管环黏膜充血,有少量丘疹,瘤胃,皱胃内壁有大小不等的半球状或圆形坚实的结节,膀胱充盈、内有大量尿液。根据以上临床症状,在少毛无毛的皮肤上形成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结痂等病理过程,再结合剖解所见病理变化,确诊此次疫情为绵羊痘病。
4 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以清热解毒,发表透疹为原则。首先用0.1%高锰酸钾溶液沐浴患部皮肤,然后在病灶皮肤上涂擦5%碘酒,2次/d。西药:吗啉胍注射液10ml肌肉注射,2次/d,连用7d;痘克注射液0.1ml/kg,1次/d,连用7d;中药:紫草25g,金银花25g,射干25g,黄芪30g,龙胆草15g,水煎2次,混合,每只羊口服100 ml/次,1次/d,连用3d,也可以用该药涂擦患部,1~2次/d,连用2~3d,病情好转,无一死亡。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确诊为绵羊痘病。
6 防治措施
6.1封锁疫区、疫点
对发生疫情的村实行封锁,禁止疫区、疫点内的羊及其产品运出和出售;病死羊只尸体深埋;对与病羊接触的同群羊进行隔离,严禁到疫区放牧。未发生羊痘的地方,给健康羊注射羊痘弱毒疫苗,建立免疫带。已发生羊痘的地区,严加封锁,隔离病羊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6.2消毒、隔离
对与病羊接触的同群羊进行隔离。对病羊尸体必须深埋或焚烧。严格消毒场地,搞好圈内外卫生。对饲养场地,发病羊牧农户的圈舍、用具以及可能被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清扫后,用3%来苏水等进行彻底的消毒,每周2~3次,连用3~4次。
6.3紧急预防接种
健康羊只紧急接种羊痘弱毒疫苗,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绵羊用绵羊痘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每只羊皮内注射0.5m1。
7 小结
(1)引进绵羊时必须到当地动物防疫部门检疫,确诊为健康的羊群后再行引进。
(2)在该病易发季节,必须做好羊痘的免疫接种工作。
(3)发生该病后,必须及时隔离,对症治疗,减少感染环节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2012年泾源县羊痘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农业科技,2013,(9):264-264.
[2] 雒玉芬.绵羊痘病的防治体会[J].甘肃畜牧兽医,2013,(8):38-39.
[3] 裴元礼.浅谈绵羊痘病的诊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3,9 (10):12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