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2016-02-03
本期资讯
要闻
我国今年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
财政部、农业部4月25日发文宣布今年在全国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让农业补贴资金发挥更大效能。此前发给种粮农民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三项补贴”2016年将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
2015年,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农业部曾发文选择部分省试点推进这项改革。此次两部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除了明确试点将推向全国,还对今后财政支农补贴资金如何使用作出具体规定。
此次改革后,8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将用于耕地地力保护。两部门明确,这部分资金的补贴对象原则上为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等不再给予补贴。
改革后,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两部门明确,这部分补贴资金原则上以2016年的规模为基数,每年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中予以安排,支持对象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体现“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
目前,中央财政已将2016年用于耕地地力保护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全部提前下达。两部门要求各地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务必于6月30日前将需兑现到农民手中的补贴资金发放到位,让农民群众吃上“定心丸”。
农业部发布生猪生产“十三五”规划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近日,农业部发布《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我国生猪生产发展的思路、布局和主要任务。《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猪生产保持稳定略增,猪肉保持基本自给,规模比重稳步提高,规模场户成为生猪养殖主体,生猪出栏率、母猪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
《规划》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生猪生产发展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素质、增效益、稳供给、保安全、促生态”为目标,以调结构、转方式为抓手,优化区域布局,统筹种养加协调发展,推动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规划》确定了生猪生产的区域布局,将全国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四个区域,要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分类推进,协调发展。重点发展区养殖总量大、调出量大,是稳定猪肉供给的核心区域;约束发展区主要是京津沪和南方水网地区,生产发展空间受限,未来养殖总量保持稳定,发展现代生猪产业;潜力增长区在环境承载力、饲料资源、地方品种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是猪肉产量增加的主要区域;适度发展区生猪养殖基础薄弱,主要是发展优质高端特色生猪产业。
《规划》提出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八项重点任务。一是建设现代生猪种业。二是提升饲料兽药产业发展。三是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四是推动废弃物综合利用。五是加强生猪屠宰管理。六是构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七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八是强化生猪疫病防控。
我国将创建200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
4月19日,农业部组织召开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启动视频会议,部署启动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强调,要以畜牧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目标,力争到2020年,在全国创建200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示范带动全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畜牧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畜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于康震指出,要将示范创建活动作为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突出南方水网地区和生猪养殖大县,努力实现“五个新突破”。一是实现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新突破,持续提升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实现种养结合机制的新突破,总结推广种养结合典型模式,着力提高种养业综合效益。三是实现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新突破,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畜产品消费需求相适应,与种植业布局相协调的畜牧业结构。四是实现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化的新突破,推行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化运行模式和体系,把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做成一个大产业。五是实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新突破,建设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网络,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