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境教学理论在地方戏曲教学中的运用
2016-02-03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刘 芬(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论情境教学理论在地方戏曲教学中的运用
刘 芬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摘要】本文通过对情境教学理论的阐释,在结合川剧大幕戏和唱段的教学实例基础上,从创设情境、虚实结合和表演体验、升华体验两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地方戏曲教学理论多元化和教学方法多样化做出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情境教学理论;地方戏曲;川剧
情境教学是指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教育大词典》1999年版364页)该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借助环境氛围、动作表演等,使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境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它打破了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广泛应用于中小学的语文和英语教学中。近年来,高校教师尝试着将其引入音乐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如在声乐、视唱练耳和交响乐欣赏等课程的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没有发现将情境教学法与戏曲教学相结合的相关论述。
“戏曲”一直是各大专业院校和普通高校艺术院系《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由于戏曲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荟萃,又是各地表演艺术的精华,它是融音乐、文学、美术、武术、杂技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因此选择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该门课程教学实践的关键所在。但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它的知识性,忽略了它的技能性,更没有关注到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因此,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欠佳的总体局面。如何走出戏曲教学的困境,各大院校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地处川剧的流行地——四川省绵阳市,作为流行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一带,将高腔、昆腔、胡琴腔、弹腔、灯戏等五大声腔熔于一炉的中国四大古老剧种之一。该剧集巴蜀传统文化、四川民间音乐于一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国传统文艺中一块瑰宝。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帮、打、唱相结合的音乐结构形式;丰富的表演程式、手式指法、身段步法;独特的表现手法、特技绝招及其在川剧中的创造性运用,如变脸、藏刀、变口条、耍靴子等。选用川剧作为地方戏曲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戏曲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体会各个地区传统文化差异,并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以下便是我校近年来在结合地理优势、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改革思路下,走出的一条以“情境教学法”为理论基础,融戏曲的“理论性、表演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创设情境、虚实结合;表演实践、升华体验”互动教学模式,希望能对戏曲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创设情境、虚实结合
为了激发学生对于川剧的学习热情,我们从“创造情境”开始,并是所创设的情境兼具“形象性、情感性和启发性”的内涵。具体而言,我们将创设的情境分为虚拟和现实两种。
虚拟情境,以课堂观看大幕川剧视频为主,并细化到精选剧目,让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对川剧的剧情、演员、音乐、舞美、唱腔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感性的了解。面对丰富的媒体网络资源,选择适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剧目非常重要,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演员更是与剧目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经过综合考虑,我们选择了均出自重庆川剧院,男女主人翁均由沈铁梅和郑元和扮演的两本川剧——《金子》和《李亚仙》。这两部川剧有共性更有个性,强烈的戏剧冲突,给男女主人翁赋予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唱腔设计、情感表达各具特色,不仅将演员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更让广大观众看到了川剧在新时代的改革与发展。而选择川剧领军人物沈铁梅作为代表性演员,不仅可以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川剧的唱腔美和表演美,还能向学生展示作为一名当代戏曲艺术家和改革家的个人魅力。当同学们被沈铁梅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唱腔所深深打动,并得知那时而高亢嘹亮时而宛转若丝的唱腔既秉承了传统唱法又吸收了美声唱法时,对川剧的音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发自内心的说到——原来川剧唱来也可以这么美!具体而言,剧情设计方面:两部戏虽然发生在不同的时代,却都是主人翁与命运作斗争的不屈不挠的展示,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金子》中,剧情发展到仇虎自杀,金子痛不欲生时,不少同学都留下了眼泪;旋律唱腔方面:《金子》中的多个唱段为同学们很好的诠释了川剧的音乐美!《金子》在川剧“高、昆、胡、弹、灯”五种声腔中,选用了最具川剧特点、传统曲牌丰富、表现力强的高腔作为音乐创作的主体。在保持高腔传统曲牌情绪和韵味的基础上,吸取、融合川剧民族民间音乐——四川清音和扬琴的元素,极大拓展了高腔音乐的表现力。例如第一场中金子的唱段《油炸花生嚼起香》,为突出其风趣、挑逗,在高腔曲牌〔红袖袄〕的基础上,融进四川清音的演唱技巧“哈哈腔”,唱段风格跳跃、俏皮、柔和、轻松,别具情趣,突出了一个乡间少妇的开朗性格,表达了一个年轻妻子的炽热情怀和对懦弱丈夫又气、又爱、又怨、又怜的复杂情感,演出效果强烈。灯光舞美方面:创作于90年代的《金子》,虽然只有两处场景,但这两处场景却通过演员的表演,将黄懈老树下的恋人,焦家老屋里的仇人,巧妙的联系了起来。在“写实”的同时兼备了戏剧中最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写意”,将剧中人物与场景完美融合,给观众留下了清晰而难忘的两幅画面。《李亚仙》的舞美设计在《金子》具有话剧的场景感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现代情景剧的艺术特征。该剧的舞美设计可谓是独具匠心,舞台中央设置一比一的巨大石牌坊,真实而震撼;用四处流动出现的代表客栈、酒家等商铺的幌子营造出盛唐时期的繁华闹市;前场的屋阁、中间的街市、后空的星空,带给观众层次鲜明的空间感的同时也给演员留下了充分的表演空间。此外,依托于勾栏瓦舍的大环境下各个室内小场景,与人物的情绪变化、剧情的发展交相辉映,给观众们留下了一幅幅美丽隽永又耐人寻味的画面。
现实情境:带学生到剧院与戏院进行川剧的现场体验,并做到“选时机”“选场地”两选。“选时机”是尽量选择川剧折子戏精品展演的时候,这样学生不仅能了解到更多的川剧知识,还能感受到不同演员的演出风格和艺术魅力。由于我校所在地绵阳市是全国唯一的科学城,获得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对于文化建设和文化生活非常重视,在传承和发展传统艺术方面更是不遗余力。特别是2014年11月以来,绵阳市启动“绵州大舞台”惠民演出,第一季和第二季均有川剧专场演出,而这些演出,我们都及时组织学生观看,并在观看前,针对所演经典折子戏进行内容和艺术特点的串讲,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观看川剧。
当代大学生不喜欢戏曲,除了不符合他们以流行音乐为标准的审美习惯外,那些吵闹的锣鼓,破旧的服饰、年迈的演员、肮脏的场所等也是对戏曲挥之不去的阴影。但随着文化艺术市场的不断繁荣,以及人们到视听要求的不断提高,现在呈现观众面前的大型川剧可谓是一场场视听盛宴。川剧的舞台演出,无论从道具设计还是舞台布景,都在努力和时代接轨,既有保持一座一椅的传统布景的《马前泼水》,也有在杜甫草堂拍摄的实景演出《卓文君》等,更多的还是兼具话剧风格和舞台剧特点的舞台布局。同学们在剧院观看,剧院的灯光、舞美,音响、伴奏都能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观看中对川剧产生全新的认识和审美体验。如川剧经典折子戏《情探》《访友》等剧目都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加之梅花奖获得者绵阳人大委员余海燕等的精彩献艺,更为绵州大舞台的演出,锦上添花。除了观看高规格舞台演出,我们还组织学生到四川省最具代表性的民营川剧团——绵阳“天青苑”,观看民间戏院演出。一茶一坐的茶园演出,现场阵阵的叫好声以及戏迷们的热情又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王婆骂鸡》等剧目,诙谐而通俗的语言、生动而传神的表演,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川剧的理论教学以及现场讲解,可以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川剧艺术的魅力所在,并能切实提高他们对戏曲的审美能力。
二、表演实践、升华体验
以莱夫为代表的人类学情境学习理论观认为,情境学习理论的使命是将学习环境和互动——包括获得基本技能、知识和概念理解的机会——加以组织,使其不只是孤立的智力活动,而是为学生发展明确的身份做出贡献,这个身份就是既作为个体学习者,又作为学校和其生活的其他地方的学习共同体中有意义社会实践的有效参与者。因此,体验性的表演实践,是对前期课堂教学、审美体验的升华,也是我们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目的。课堂表演实践:川剧高腔《别洞观景》是一出重在表演的花旦戏,观景、扑蝶等表演身段优美,极富生活情趣。该段的主要内容是白鳝仙姑趁兄长夔龙去赴东皇寿筵之机来到人间,一路上被山川美景以及渔樵耕读所吸引,决心不再回到青海庄修道。为了能较好地示范该戏,笔者曾经跟随绵阳市文化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丽华老师学习半年之久,基本掌握该戏的演唱要领。该唱段的写意性很强,在没有任何实景的舞台上,仅凭借演员的各种程式表演,就能让观众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进入了百花盛开的境界,以及看到了清澈的流水和飞舞的彩蝶。 剧中的白鳝仙子对一切充满好奇,即喜悦又兴奋,所以一定要在表演的情绪上进行分析和揣度。当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让学生一招一式都完美呈现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将表演的程式进行了必要的简化,在“别洞、乘舟、照容、折花、扑蝶和观景六个部分”中只是在“乘舟”部分进行了必要的分解教学,让学生既能体会到戏剧在举手投足间的美妙,又不会因为模仿的难度太大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其中特别关注动作的定位,如“起脚、勾脚、扳翎子画圈圈、踏步亮相”等,尽量做到用肢体语言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至于“照容”的连串动作、“扑蝶”中指法的巧妙、“观景”唱功上行腔气韵的变化等,则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赏析。当然,一定是要在「梭梭岗」“江山如画就,稻禾遍田畴。站在了船头观景秀,千红万紫满神州”的优美唱段中完成的表演。舞台表演实践:为了实现学生运用理论、训练技能、接触社会、提高素质为目的和特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成为社会实践的有效参与者,我院特聘川剧脱手变脸第一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伟老师定期为学生授课,期间不仅可以展示川剧变脸的独特技艺,还现场传授川剧的行当以及相关的表演程式,并选拔部分学生与李伟同台演出,如校内校园文化活动,校外绵阳市的社区文化演出等。如今,我系舞蹈专业的同学们通过李伟老师的言传身教,基本掌握了川剧武生、花旦的身段造型,带上大靠、插上雉尾的同学们,神气无比,切身体会到了川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情境教学法运用于戏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还有很多亟待深入挖掘和广泛探讨的方面,而它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也需要我们的不断坚持和持续关注。但对于学生而言,能够走出教室,在真正的文化空间、人文环境中将学习、思维、知识进行互动是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就他们反馈的参与度与积极性,给了我们继续做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森·H·乔纳森等编,郑太年等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5,67.
[2]杜建华.川剧的文化价值与生态环境[J].四川戏剧,2011,(6).
[3]敦卿品.金子音乐浅探[J].中国戏剧,2002,(7).
[4]J.莱夫等著,王文静译.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1.
作者简介:刘芬(1978—),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高校本土音乐文化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编号:12XN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