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原创芭蕾舞剧“民族特征”的实现
2016-02-03辽宁芭蕾舞团辽宁沈阳110032
丛 刚(辽宁芭蕾舞团,辽宁 沈阳 110032)
谈中国原创芭蕾舞剧“民族特征”的实现
丛 刚
(辽宁芭蕾舞团,辽宁 沈阳 110032)
【摘要】芭蕾舞剧源于西方。传入中国后,我国在遵循西方古典芭蕾美学的前提下,创作了一批从题材、主题、风格、语汇和人物形象都具中华民族精神意蕴的原创芭蕾舞剧,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剧发展之路。文章在分析中西芭蕾舞剧的差异性,深刻认识中国原创芭蕾舞剧的“民族特征”的基础上,以《二泉映月》为例分析了中国原创芭蕾舞剧凸显民族特征的主要做法,最后指出“民族特征”与西方芭蕾结合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
【关键词】中国原创;芭蕾舞剧;民族特征
芭蕾舞剧来源于西方最早的芭蕾舞,17世纪后在法国宫廷,芭蕾逐渐发展为一种以舞蹈动作为主的戏剧艺术,舞剧由此产生。芭蕾舞剧将音乐、美术、舞蹈融为一身,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文化和艺术魅力。芭蕾传入中国后,我国借鉴西方的艺术形式,创作了一批从题材、主题、风格、语汇和人物形象都具有浓烈的民族特征的原创芭蕾舞剧,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剧发展之路。
一、把握中西芭蕾舞剧的差异性,深刻认识中国原创芭蕾舞剧的“民族特征”
拥有五百多年历史和科学训练体系的西方芭蕾处处都体现着西方高贵典雅的美学特征,处处与西方贵族的生活相联系。但进入中国后,与其它艺术一样,都需要一个“中国化”的过程。
(一) 把握中西芭蕾舞剧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东方与西方由于生活的地域、环境等的不同,在文化心理结构和民族性格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作为来源于生活的艺术,自然也就存在着不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重神似、求神韵、造境界,讲究写意传神,形神兼备,因此中国舞蹈呈现动作圆润、含蓄的特征。而西方芭蕾更多强调的是人的自身(主体)、自由和寻求解脱的思想意识,因此,追求提拔向上的“立”文化成为西方舞蹈的重要特点。因此,我们需要在遵守芭蕾基本审美原则的基础上,将中国的人文价值观念、思想道德标准和文化思想融进芭蕾艺术,使中西文化在芭蕾艺术中融会贯通。
(二) 把握中西芭蕾舞剧舞蹈语汇的差异
任何一种成熟的舞蹈,都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舞蹈语汇。源于西方的芭蕾也具有程式化的舞蹈语汇,其重要表现就是讲究“开绷直立”, 西方芭蕾舞剧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法国芭蕾大师彼季帕创立的“双人舞”模式,“双人舞”段落的质量是衡量整部舞剧水平的重要标准。这种方式适合单独的芭蕾舞表演,但在芭蕾舞剧中对表述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传递人物思想却显示出较大的局限性。而在中国原创芭蕾舞剧中,衡量一部舞剧的标准不仅仅要看男女主人公的“双人舞”表演的技艺如何,更要看舞蹈是否有助于情节的描述,是否抒发了人物的内心情感,是否表现出整部舞剧的思想内涵。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合理把握中华舞蹈文化与西方芭蕾语汇融合的角度、尺度和深度,确保在彰显芭蕾艺术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加强和丰富舞蹈语汇的表现力。
(三)把握中西芭蕾舞剧结构的差异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西方芭蕾舞剧结构相对简单,一般全剧共有四个主要角色,简明的角色人物编织出剧情需要的矛盾冲突。而中国原创芭蕾舞剧的结构更为复杂,人物角色众多。如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芭蕾舞剧《家》有觉新、觉慧、鸣凤、瑞环、梅、高老太爷、冯乐山等7个主要人物角色,众多的人物角色将错综复杂的戏剧情节表现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四) 把握中西芭蕾舞剧创作理念与题材的差异
西方芭蕾在贵族中孕育产生,因此它的创作理念与西方文化内涵相统一,一是肯定自我价值;二是摆脱自然束缚的心理趋势;三是轻盈飘逸、热情奔放的舞姿充分体现了西方超越自我、积极向上的审美特点。因此西方芭蕾舞剧的创作题材大都以爱情故事为主,男女主角大都是恋人关系。而具有“民族特征”的中国芭蕾舞剧创作强调与本民族历史文化和中国舞蹈文化的结合,贴近人民的生活逻辑,适应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观赏习惯,将西方芭蕾的“天鹅”贵族形态转化为“羽鸽”的大众情怀,讲述中国历史、社会现象、爱情故事,还有一些旧题新作的现代风格作品,如《精卫填海》《红楼幻想曲》《二泉映月》《梅兰芳》《末代皇帝》《牡丹亭》等。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音乐、舞台美术、造型等都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在舞蹈语汇上除了保持古典芭蕾的根本特征和基本美学风格之外,还吸收了中国古典舞、民间舞的元素;甚至进一步大胆地融入了中国的戏曲、京剧等艺术,使中国原创芭蕾舞剧凸显“民族特征”。
二、中国原创芭蕾舞剧“民族特征”的实现——以《二泉映月》为例
作为一门古老的世界性舞蹈艺术,芭蕾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舞蹈流派。而中国芭蕾要想在世界的芭蕾舞台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苏联著名芭蕾大师彼得·古雪夫指出:“中国芭蕾舞要想进入世界舞台,必须着力发扬民族风格。在国际舞台上要以自己的民族风格取胜,否则是很难比过人家的。”辽宁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二泉映月》可以看做中国原创芭蕾舞剧的一个典型代表作品,其故事选材、情节发展、表现方法、表达方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是《二泉映月》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无须刻意解说就能为群众所理解,容易在思想和感情上产生共鸣。全剧虚构了阿炳与月儿的悲惨恋情,渗透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曲二胡独奏名曲奠定了整部舞剧追求的民族文化的根本,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符合大众心理审美与意识需求,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是在表现手法上写意与写实互相呼应。如“梦中追月”一开场,演员身着白色服装置身于满台铺满干冰所营造的梦境的氛围中,而随着一把把带有鲜明南方文化情调的红色油纸伞的缓缓走来,舞台中央两名主演幸福地依偎在一起,创造了好似中国的山水画般的意境,人在画中游,情在画中流,含蓄、温馨、浪漫,写意加写实相互呼应,使此舞段堪称整部舞剧中的经典。
三是大量的具有中国典型民族特色的东北秧歌和戏曲长袖等舞蹈语汇出现在芭蕾舞剧中,将阿炳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和不屈的人格魅力细腻的表现出来。一部舞剧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舞蹈。《二泉映月》中,演员脚下的动作严格按照传统的古典芭蕾舞规格与要求,轻柔、高贵、优雅;但在上身的动律中融入了许多中国古典舞元素,如“飞脚”“扫堂腿”等即是中国古典舞的特有动作。“雷电”中运用的中国古典舞具有的“翻腾”技巧充满了爆发力,将舞剧的发展推向了高潮,“泉哥”在痛失爱人后又受到恶势力的压迫从而奋力抵抗的激动情绪被瞬间点燃,唤起了观众的同情与共鸣。剧中女舞者的上身由原先西方芭蕾舞审美要求的“直立转”变为中国古典舞中常用的“旁提”,在辅以“小五花”“小射燕”“顺风旗”“卧鱼”等中国古典舞经典动作,使中西方两种文化得到了充分发挥,两者相得益彰,互为铺垫。
三、把握“民族特征”与芭蕾融合“度”
中国芭蕾舞界一直在为开创中国芭蕾舞学派努力和奋斗,一直在尝试将在“民族特征”与芭蕾有机融合,但作为一种纯西欧的舞种,其独特而成熟的训练体系、表演程式、舞蹈结构和动作技巧,是不可以更改的,一旦取消,就失去了芭蕾自身的韵味,也就称不上是芭蕾了。我们要在遵循西方古典芭蕾美学的基础上,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
一是中国的芭蕾舞剧要遵循正统的、科学的西方芭蕾舞基础训练体系,使中国芭蕾舞剧在“形”上与西方芭蕾舞剧保持一致。中国的原创芭蕾舞剧是追求形神兼备的,它需要兼顾中国和国外观众的审美习惯,如果抛弃了芭蕾舞最科学、最系统、最规范的训练体系,不准确扎实的学好西方传统芭蕾,不熟练掌握芭蕾技术特点和动作要领,而去一味追求“神韵”,很容易产生“四不像”的作品,丧失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力。
二是创作具有“民族特征”的芭蕾舞剧绝不是简单的将民族舞、古典舞、戏曲与芭蕾加在一起,这种融合不是生搬硬套,不是故弄玄虚,而是要在西方芭蕾固有舞蹈语汇上创造出新的神韵,提升舞剧创作和观赏的价值,进而感动和征服观众,因此这种融合应该是巧妙的、自然的,因此,我们在创作芭蕾舞剧过程中,不仅是选用中国神话、寓言、历史故事作为表现题材,在戏剧情节上以中华文化为背景,而且要使芭蕾舞剧在舞蹈语汇、叙述方式和思想表述也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从而使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与“西方芭蕾”达到理想的融合。
三是“民族特征”不意味着对编导创作个性的束缚。创作来源于生活。编导在深刻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精心运用属于自己的舞蹈语汇来创作具有“民族特征”的中国芭蕾舞剧,在广阔的民族大背景下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果一部中国原创芭蕾舞剧表现的意蕴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符号,并被世界观众所认可和接受,那么芭蕾舞就具备了中华民族的特征。
四、结语
芭蕾舞艺术能够在世界范围传播,并得到各国的推崇,与其独特的审美文化和高雅细腻的艺术特征紧密相关。中国发展芭蕾舞艺术,既不能脱离西方芭蕾舞的固有本质特征,也需要在芭蕾舞艺术中融入中华民族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并吸取古典舞、现代舞的精华,从而创作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剧,直至开辟中国特色的芭蕾舞流派。
作者简介:丛刚(1977—),男,山东威海人,辽宁芭蕾舞团,二级艺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