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舞蹈中的“民族心理”探析
2016-02-03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赵 阳(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回族舞蹈中的“民族心理”探析
赵 阳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摘要】回回民族由于历史、宗教、居住环境、文化吸收等诸方面的原因,赋予了回族人民复杂细腻而又独一透彻的民族心理,而鲜少有专家学者涉及到回族舞蹈艺术中所体现的民族心理情态。民族心理素质对于回族舞蹈的发展极其关键,体现着回回人对本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所持有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回族舞蹈的生存与发展。回族的民族心理,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质,始终贯穿于回族的舞蹈艺术发展之中,形成回族舞蹈区别于其他舞蹈艺术形式的风格韵律与体态风貌。
【关键词】回族舞蹈;民族心理;风格韵律;体态风貌
一、回族的民族心理特征
回族自形成起发展至今,虽一直被汉文化包围,但历经沧桑巨变,始终保持着伊斯兰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这些文化基因世代传承,就积淀成为属于回回人的民族心理特质。“回族有着相当强烈的民族自尊、自卫心理、发展意识,凡涉及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方面的问题都十分敏感。”①回回民族由于历史、宗教、居住环境、文化吸收等诸方面的原因,赋予了回族人民拥有着复杂细腻而又独一透彻的民族心理,很多时候并未被其他民族所理解。身处文化、科学、经济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无论生活方式如何多样,文化形态如何交错,回族人民的内心世界里始终保持着独特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净土。这份“保持”并非攻击性的排斥,也从不出现本质上的妥协,而是一种值得尊敬的民族魅力。回族的民族心理素质大致归为以下几类:
(一)认主独一
伊斯兰教教义中有六大信仰:“信安拉、信使者、信经典、信天使、信后世、信前定”②,其中“认主独一”(即信安拉),是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古兰经》明确指出:“你们所当崇拜的,是唯一的主宰;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他是至仁的,是至慈的。”
(二)重真尚洁
“重真”有两方面的涵义。首先,“真”是真主、真谛、真善美的意思,即回族人民所追求的生活目标和人生真谛。第二,“真”通于清真中的“真”。回族成员无论离族群有多远,他们对自己母族的依恋、对本族文化的情感都将回归到最初始、最本真的灵魂深处,即忠于真主。“尚洁”分别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首先,是生活习俗上的“洁净”,尤其是饮食上的洁净,同时还有回族宗教习俗中特有的“大净”和“小净”。其次,要维持伊斯兰教的纯洁性,即回族精神世界的纯洁与虔诚。具体表现在对真主独一无二的遵从,主要通过礼拜仪式和经堂教育等形式,来感染和渗透回族全民的意识与观念。
(三)民族认同意识
民族认同意识,又称民族归属感,是回族心理特质的核心内容。这种意识是回族“成员对本民族在与他民族的交往的自主性、整体性、生产生活方式、习俗观念、行为方式等诸方面,以及个体的民族相属性的认知结果。”③回族的民族归属感是维系民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回族穆斯林,见面时互道一句“色俩目”,亲切感便自然产生。
(四)重利务实
自古以来,回族人商品意识强,擅于经商,形成了回族人重利务实、精明强干的心理品格。回族有擅于经商的传统,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伊斯兰教鼓励并支持穆斯林从事正当的贸易活动,另一方面历史上回族先民多为来华经商的蕃客,回族血统在一定程度上存有经商基因。
二、民族心理在回族舞蹈中的体现
鲜少有专家学者涉及到回族舞蹈艺术中所体现的民族心理情态。民族心理素质对于回族舞蹈的发展极其关键,体现着回回人对本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所持有的态度。他们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回族舞蹈的生存与发展。在回族舞蹈发展较为滞后的现状下,无论其周围充斥着多少质疑与否定,回回民族自身的认可与支持都是发展回族舞蹈最大的支撑力量和关键所在。
(一)对回族舞蹈艺术的客观态度
人们普遍认为,回族受宗教信仰的制约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羁绊,再加上长期形成的含蓄内敛的性格,都使得回族人在内心深处并不向往“舞蹈”这种以表演性为主的艺术形式,而事实并非如此。
1.认可态度。首先,回族舞蹈并不是从现代社会中强制性的“无中生有”。尽管回族舞蹈的历史脉络不够深远,但也是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并逐渐流传下来的,是有遵可循的。其次,远古时代,人性便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原始冲动。尽管回族的种族血脉较为复杂,但同样具有对舞蹈的本能渴望。任何人都不该且不能否认或者有意识地抹杀掉回族人对舞蹈艺术的渴求。再次,从现代社会中寻找例证。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的观念与审美也随之得以提升。现代社会的回回人,也试图调整自身发展的局限,大胆冲破一些不必要的阻碍,与时俱进。现代的回族人与汉族同胞相处中的融合性和适应性越来越自然,也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回回人,他们在语言、着装、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越来越趋同,甚至出现了回族与汉族的界限逐渐模糊的现象(外在融合)。在这种“趋同”的过程中,回族人民逐步转变传统的精神封锁状态,打开面向现代的心灵之门,用个性化的开放心态迎接现代社会的刺激与挑战。反映在回族舞蹈艺术上,便打破传统礼教对于女性的束缚,接受并鼓励女子学习科学知识与艺术文化。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家长鼓励子女学习回族舞蹈的现象是常见的,目前从事回族舞蹈一线创作的编导和教师,回族女性也不在少数。她们中有些是自小学舞的,正统的回族世家不但没有极力反对和制止,反而是以一种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对待本民族的舞蹈艺术事业。
2.否定态度。不得不承认,一部分回族人对舞蹈艺术持否定态度,这部分人主要是指清真寺内受传统礼教影响的宗教人士和长期深处偏远山区的回回人。
(1)生活环境的影响。首先,清真寺是回回教徒每天礼拜诵经的重要场所,庄严、肃穆。阿訇及宗教人士长期在清真寺内学经、礼拜,生活环境逐渐与世俗生活相脱离,造就了他们较为封闭的心理状态,因此很难接受舞蹈艺术。由于较少参与外界社会活动,舞蹈艺术在其心中的形象还停留在较原始的面貌,认为舞蹈艺术不成体统,产生排斥心理,属正常现象。身处边远山区的回族人,情况与之类似,由于经济和交通的阻碍,信息闭塞,生活方式以礼拜、诵经,参与宗教活动为主,对外界舞蹈艺术的发展了解甚少,产生抵制情绪便不足为奇。
(2)教育程度的制约。宗教人士及边远山区的回回人,他们主要以经堂教育的形式来实现学习,较少外出考学,接受大学甚至是更高学历的教育,由此导致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信息不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步,难以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形成一致,因而很难接受现代社会中的回族舞蹈。尽管上述两类人群在回族舞蹈艺术中呈现出来的心理状态不相一致,甚至大相径庭,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的心理特征都统一于回族的整体民族心理。无论是对舞蹈艺术排斥抵触的宗教人士,还是对之积极认可的现代回回人,他们不同的心理特征统一于“认主独一”的民族认同感,源于对本民族精神净土的维护与坚守,源于对本民族坚不可摧的衷爱与信仰。
(二)回族的民族心理与舞蹈艺术特征
民族舞蹈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人体文化,它鲜明地体现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它是与民族经济生活、社会体制、民俗文化密切相关的精神现象。回族的民族心理,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质,始终贯穿于回族的舞蹈艺术发展之中,形成回族舞蹈区别于其他舞蹈艺术形式的风格韵律与体态风貌。
回族,一个长期与汉族杂居的外来种群,历史的抉择与社会的必然,使它携带着祖先的血液而在华夏大地上“落地生根”。“大分散、小聚居”的生存格局、伊斯兰宗教与儒家思想的双重制约,造就了它保守、内敛、沉稳的性格特征;民族迁徙中的艰难困苦、对封建压迫的英勇抗争,又成就了它坚韧、刚强、虔诚的精神气质。这所有的历史与现实,促使这个民族对舞蹈这种以表演性为主的人体艺术“三缄其口”。
回族“谨慎、低调、沉静”的心理特质,形成了回族舞蹈艺术中动作幅度较小,极少出现像蒙族那样大幅度的奔腾跳跃,更不会出现维族舞蹈那样的妩媚俏丽,而是以“碎摇头”的显著动律来表达内心的喜悦欢畅,透出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即使出现胯部的摆动,也绝不会出现狂野、性感的韵味,而是更注重回族女性的端庄秀美。
回族舞蹈中体现的最为显著的心理特征在于回回人对“水”的亲密情感。水,不仅是回族人宗教与生活中洗浴的重要器具,还象征着回族人认主独一的虔诚之心、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更成为回族女子纯净柔美的物质符号。在许多以“洗浴”为素材的回族舞蹈作品中,回族人借助“水”与人体形态在舞台上的融合与展现,以及“水”自然流动的物质形态与回族女子柔美婉转的身体形态的象征隐喻,显露出回族女子至善至美的心理特征。
综上所述,现代回族舞蹈中所彰显的民族心理既有自我含蓄的一面,又有积极、开放式的一面。回族人民希望能在保持自身民族性的前提下,通过吸收借鉴各民族的文化精华,不断地学习与探索,以更加广阔包容的姿态,向世人呈现出真正属于回回人自身的舞蹈艺术及独特魅力。
注释:
①马玉秀:《回族民族情感与科学理性间失衡原因探析》,载《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6期.
②海正忠:《问底精神信仰的缺失——读赵杰新著〈回族解读〉》,《中国穆斯林》2008年3期.
③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参考文献
[1]马玉秀.回族民族情感与科学理性间失衡原因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4.
[2]海正忠,问底精神信仰的缺失——读赵杰新著《回族解读》[J].中国穆斯林,2008.
[3]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4]马平.回族心理素质与行为方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赵阳(1985—) ,女,回族,硕士,洛阳理工学院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舞蹈教师,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