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乐派作曲家系列研究
——罗忠鎔音乐作品作曲技法研究
2016-02-03刘媛媛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021
刘媛媛(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巴蜀乐派作曲家系列研究
——罗忠鎔音乐作品作曲技法研究
刘媛媛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摘要】罗忠镕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在其艺术生涯中为后世留下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巴蜀乐派”的代表人物,罗先生在他的创作里非常完满的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他的美学观点、创作理念、作曲技法的形成、影响及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罗忠镕;巴蜀乐派;中国传统手法;五声性十二音集合
关于“巴蜀乐派”这一提法,是宋名筑在2004年开始的一个省级科研项目的论题。历史上,因相同见解、观念或地域、背景而聚合在一起的某个学术群体,往往被称之为“派”。音乐史上,曾经出现过“波兰乐派”“维也纳乐派”“俄罗斯五人团”“法国六人组”等“在一起玩音乐”的优秀的作曲家群体,这些群体的音乐观和他们的音乐创作深刻地影响了世界音乐艺术的发展。巴蜀乐派是指,生长于巴蜀,或具有长期在巴蜀生活学习的经历,与巴蜀地区有着直接的关系的一批作曲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且有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这些作曲家都具有某些使人感受到一种属于“巴蜀”的一些鲜明的特点。通过对巴蜀作曲家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进行较详细的介绍和较系统、深入的分析与总结,去探索找寻巴蜀地域文化赋予他们的创作特质,领会其音乐创作和学术追求的精神内涵。
在宋名筑《巴蜀乐派研究》的开篇,就提到了罗忠镕先生的名字。他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理论家,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生荣誉勋章”获得者,也是目前活跃在当代音乐界中的大师级人物,同时也是我的授业恩师,对于当代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罗先生1924年出生于四川三台县,1942年就读于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四川音乐学院前身)学习小提琴,1944年就读于重庆青木关的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小提琴。在此时期,罗先生曾以旁听生的身份于谭小麟教授(师从作曲大师保罗欣德米特)课堂上学习作曲。1949年,罗先生又跟随丁善德教授对对位法进行系统学习,同时自行研读作品理论与技术。1947年,罗先生首创了自己的歌曲作品《山那边哟好地方》。很快,该歌曲作品得到全国各地的广泛传播。后期,罗先生逐渐从小提琴演奏转至作曲。他的代表作有《海青拿天鹅》,交响诗《暗香——为筝与乐队》,古琴与室内乐队《琴韵》《四川组曲》等。
本文通过罗忠镕先生代表作品进行较详细的介绍与总结,去探索、找寻巴蜀地域文化赋予他的创作特质,领会其音乐创作和学术追求的精神内涵。
音乐常被人们称之为“世界的语言”,它是没有国界的,不需用语言来解释,只要融入音乐其中,自然会并发出心灵的情感语言。音乐的内涵也是最富于丰富的情感化,人在生活中的各种情感表达方式都可以通过音乐来展现。中国地大物博,有56个民族,各民族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即便是汉族,由于地域的不一样,音乐也呈现多样性。作为热爱民间音乐的作曲家,罗忠镕先生的很多作品都能看出浓厚的民族音乐色彩。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云南民歌六首》《阿细跳月》等,是罗忠镕先生直接引用了民间音乐的曲调。《娄山关》是他现代化的纵向音响的发展,其探索使民间音乐曲调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加上《第一奏鸣曲》《第二奏鸣曲》和古曲改编《春江花月夜》等作品中中国古典以及民间音调的引用,让他的创作体裁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在他的音乐当中充满浓厚的民族音乐色彩这一特点不仅出现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也作为他创作观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现在他以后更多的作品里,例如《洪湖赤卫队》《四川组曲》《雷锋》等。以上作品凭借其传统韵律及经典曲调,对新中国交响乐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尝试。
一个成功的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应该是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而不仅仅是借鉴、模仿。1979年创作的歌曲《涉江采芙蓉》是罗忠镕先生自我风格体现的开始。这首作品一发表,就在音乐节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涉江采芙蓉》开创了“五声性十二音集合”的先例。“五声性十二音集合”为罗先生的独创,将音级集合、十二音序列作曲法进行了有效融合,也就是将“五声性集合”(即一个五元素、三个四元素及四个三元素)作为创作基础,遵循特定作曲原则,最终形成十二音集合,并将其进行组合最终形成全曲。《涉江采芙蓉》把一种典型的西方式思维转变为东方的审美,用西方的十二音技法和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进行了有机结合,中国古诗的起承转合与主题原型、逆行、倒影、倒影逆行相互呼应,进而创设出完美的诗词意境,在创作上更为新颖,且形成自己的突破见解。
罗先生的作品在保证了在统一的无调性语言基础上,产生了中国色彩。无论是歌唱旋律,还是钢琴伴奏,在他使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时候并无奇特之感,却提升了想象的空间、音乐的色彩、文学的内涵。虽然罗先生采用的是现代作曲技法,但保持了中国民族风格和中国美学韵味,从他的作品中不难找到中国水彩画的影子。
除此之外,为筝与管弦乐队《暗香》采用“互补的五声性十二音集合”的序列技法,创新音高组织理念。且依据此手法通过古琴、十三件乐器、打击乐创作而成的《琴韵》,音高组织理念更为先进,使用更为成熟。同时,此作品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与音高基本形态,并将古琴五种调式与同均三宫实践理论融合起来,由此可见民族音乐理论对于罗先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如果说《涉江采芙蓉》是罗先生关于 “五声性十二音集合”的初步尝试,那《罗铮画意》则是这一观念的成熟的标志性作品。在这部作品中,罗忠镕先生则对“五声性十二音集合”进行了完整呈现,同时将其提升到新的发展高度。
在此作品中,为进一步保证音色效果,提高音响透明程度,罗先生不同于一般乐队,并未采用复合音响,而是采用了与室内交响乐相似的音乐写法。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音色效果,作品中结合了不同乐器与不同音级集合的各类音色。此外,该作品主要采用音群、音块、线条与点描的创作手法,彻底抛开和声音型写法,复调性节奏在此作品中起到重要的音效作用。
在宋名筑的《巴蜀乐派研究》文章中曾经提到:“音乐是要给人听的,‘巴蜀乐派’并不追求晦涩难懂的音乐语言。那种自诩‘为未来写作’的、孤芳自赏式的创作态度并不可取。新音乐作品能够被更多的人接受、欣赏、喜爱,达到雅俗共赏,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
罗忠镕先生的作品不像现代某些作曲家,一味的创新,总以某种“奇怪的”想法吸引大家的目光。他的作品在创新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大众的审美,不会为了“现代”而去弄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他始终保持了音乐的本性、可听性。他并不认为,现代音乐就是要没旋律,大家都听不懂就对了。即便是他音乐成熟时期的作品也是如此。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不能一味的学习西方音乐技法,而是要巧妙的吸收中西之特长,在西乐中融入华夏音乐特色。作为对现代音乐影响很大的罗忠镕先生,从他较早学习并使用的欣德米特现代作曲技术,到后期对传统宫调的创新,以及对西方序列手法的结合应用,不断在其创作历程中创新艺术理念。他让西方的十二音技法具有了中国化特点,不仅让现代音乐有了可听性,也在世界性现代音乐发展当中出现新中国标签。而这些音乐成就进一步表明了罗先生对我国传统音乐的热爱,不仅实现中国化音高组织序列,而且在音乐创作中对西方序列音乐进行批判利用,并将其与民间锣鼓乐进行了有机融合,进而促进罗氏音乐语汇的创作。对于音乐艺术而言,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应用与借鉴,是音乐技术学习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中国音乐特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巴蜀人,要更好的为巴蜀音乐的传承、发展、创新,为中国新音乐的崛起,为华夏之音在世界音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长久而深远的意义和作用而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宋名筑,杨华,周长征.巴蜀乐派研究[J].音乐探索,2010,(4).
[2]王安潮.在继承传琉中创新中国现代音乐——作曲家罗忠熔艺术成就素描[J].音乐创作,2012,(2).
[3]罗忠镕.作曲初步练习[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保罗•欣德米特,罗忠镕.作曲技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四川省教育厅资助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巴蜀乐派作曲家系列研究——罗忠鎔音乐作品作曲技法研究”,项目编号:14SB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