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色浪漫》走近陕北信天游
2016-02-03张亚丽
张亚丽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从《血色浪漫》走近陕北信天游
张亚丽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根据都梁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血色浪漫》,充分展现出了陕北信天游这种体裁音乐的特征。该剧没有华丽场景,没有时尚装扮,而打动人心的是剧中那一首首凸显陕北人情风貌的信天游。尤其是剧中秦岭的独唱曲目,如《满天的花哟满天的云》、《圪梁梁》以及《走西口》等,不仅体现了秦岭对跃民的一往情深,更展现了信天游独特的陕北艺术之美。
血色浪漫;陕北民歌;信天游
近年来,随着电视剧《血色浪漫》的热播,让我们对陕北信天游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该剧中的插曲更为广大热爱陕北信天游的人提供了一个学习、研究的范本。
一、《血色浪漫》:形神兼备的陕北民歌
(一)揭开故事序幕的《拜年》
在《血色浪漫》中,首次信天游以《拜年》的歌名出现。故事主人公钟跃民等知青下放到陕北石川村,迎接他们的杜老汉唱出了这首豪放嘹亮的《拜年》:“正月里来是那新年来,我给公公来拜年,手提一壶呀四两酒哎个哟哟,”这其中“哎”、“哟”、“呀”等衬词的运用是信天游的一大特色,这些衬词基本上分布于正词的空隙之间,并不凸显出结构本身由于扩充而造成的“镶嵌式”结构特点,使得整个歌词变得更加地生动化、口语化,语气也变得更为贴切、自然,突出内容的重要性。
(二)钟跃民与秦岭爱情的见证
在整部剧中,虽跃民和秦岭之间的沟通并不多(9次),但其中一半以上均有信天游的元素(5次)。首次见面,信天游既是二人交流的媒介,同时也起推动全剧剧情发展的作用。信天游在剧中更多体现的是环境音乐功能。
1.初次见面的痴情对唱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地瘠民贫,地区偏远,与外界的交流甚少。而信天游便成了人们抒发情感的途径,借此真实地传达出他们的所思所感。
钟跃民唱道:“要吃那砂糖化成水,要吃那冰糖嘴对嘴。”可谓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嘴对嘴”的唱法体现了信天游朴实口语化的特点。接着,秦岭唱道:“一碗那凉水一张纸,谁坏了那良心哟谁先死。”含蓄地表白了自己的情感指向。钟跃民继续唱道:“半夜里想起了干妹妹,狼吃了哥哥不后悔。”正是紧接着秦岭前句演唱的“良心”意思基础上展开的。秦岭便放了心,回唱道:“天上的星星数北那斗,妹妹那个心上只有你一人呢。”表达了对跃民的一片痴情。跃民更加坦言唱道:“阳世上那跟你交朋呀友,阴曹那个地府咱们配夫妻。”已表示出要和秦岭成为生死夫妻的心志。
这段体现了信天游的唱词通常较口语化的特点,在形式上通常是两句体,且上句一般以起兴开头,而下句则相应地点题,具有即兴特点,语言质朴感人。
2.凄婉动人而又令人憧憬的《满天的花哟满天的云》、《圪梁梁》
(1)《满天的花哟满天的云》
秦岭一曲,跃民感动涕零。
第一句“满天的花哟满天的云”便以高亢激昂的语调展开,既与主题曲的唱词相挂钩,又与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一脉相承,第二句,情感稍稍地平静了下来,将视角转向了绣荷包,运用了起兴的手法。最后“针针都是想那心上人”一句,节奏感增强了,接下来的“哥呀”就从上句末尾十六分音符进入到“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模式之中,而这一结构对应的只是一个“哥”字,后面的唱词“呀”更是明显,这一个字居然花了3拍子来演唱,时值的故意延长,巧妙地凸显出演唱者当时的那种细腻的深情。此曲舒缓与紧凑的乐句相结合;“云,金”韵脚和谐,整体上形成错落有致,和谐圆满的形式感。
最后唱到“哥走天涯拉着妹妹的手,哥呀”的时候,悲凄中透出秦岭愿与钟跃民一起永不分离的真挚情义,跃民也由此深深爱上了秦岭。
(2)《圪梁梁》
此曲主要是一个乐段而已,全曲的核心乐句“对面山的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那就是的那个要命的二来妹妹”。第一个乐段便出现了极大的音域跨度,音名虽然都是6,但唱词“山的那个”便已在原来的“对面”基础上有了一个八度的音域跨度。这样音域变化,一则是与当地陕北信天游的特点相吻合,二则也与歌者秦岭的心境相一致。唱词“那是一个谁”实际是秦岭的自问自答,因为第二句便回答了这样的提问:“那就是的那个要命的二啦妹妹”。从第二乐段上看,乐句几乎没有发生变化,错落有致的乐段格式参差交织及“发狠话”式的唱词,恰当地表达出了此时秦岭独特的心境,那种深深爱慕于钟跃民的微妙心理。
所谓“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对于黄土高原这样特定的环境,信天游便成了跃民与秦岭最好的传情纽带。
3.离情依依的《走西口》
钟跃民入伍参军了。而此时跃民与秦岭处在热恋之中,当秦岭得知跃民将要去参军的时候,她便又唱了一首《走西口》。
在唱到“走西口”的时候,从原先的音名“5”马上跨度到高音域“1”,尤其在“口”字上,时值延长到了2拍子,表现出秦岭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后一句的唱词“小妹妹我实难留”正好与前面的“哥哥你走西口”形成呼应,在旋律上由原先的上行转向了下行,尤其是“留”字也同样与前面的“口”在结构上相一致,且最后的音名相同,均为“5”音,但却相差了一个八度,也与秦岭此时的心情低落并降至谷底相关。这样高高低低、错落相间的旋律,正好表达了秦岭愁肠婉转复杂而又特殊的心情。接下来“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即是对故事的叙述,在旋律上比较地平速、缓和,最后的“口”字,其音名仍旧落在了“5”音上,与前一句最后的“留”相同。接下来“至死也不丢你的手。”其中的“手”字的音名情况与前面的“留”相同,表达了秦岭深沉的感情。其中,“一道一道”反复地出现了2次,采用了叠词的手法,同时对眼泪往下掉落采用了拟音的手法,即“突突突突”象声词的运用,更加凸显出内心的痛楚,这种离别的伤感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在这时,任何语言表达都无法像信天游那样倾情有效,直至离别之际,秦岭的一曲《走西口》将二位主角的感情推至巅峰。
4.久别之后的重逢
全剧最后的信天游出现在以“黄土情”为主题的音乐会上,秦岭相继再次唱起了《圪梁梁》、《走西口》以及《满天的花哟满天的云》等信天游歌曲。在这里,信天游又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不但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而且也让这一对长久失去联系的情人碰到了一起。在这里,信天游重新营造了新的叙事维度。
二、陕北信天游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音乐旋律特点
从演唱实践中,总结出信天游在旋律方面3个主要的独特点:
1.独特伤感的古之遗音。陕北信天游凸显出中华大地上远古文化的一些特点。展现出双四度的特点,并会形成空灵遥远的感觉。
2.高亢粗狂的音程。信天游等陕北民歌,主要体现出一字一音的字曲结合方式特点,因此,这相应地使得整个陕北民歌音乐呈现出刚性的特色。加上跳进音程的大频率使用,相应产生了波动起伏的旋律特点,具有跃动、激情的特色。
3.浓郁的悲之美。信天游主体部分是四声、五声、六声、七声以及一些八度以上的音。且总体上呈现出旋律下行的降落趋势,即自高而低的形式演进,从而展现出悲苦的风格特色。
(二)鲜明的语言风格
1.歌词的真实性,歌词自然质朴,基本上是陕北当地人们情感的真实流露,不经刻意雕琢;
2.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上句比兴,下句抒情为主,从而凸显出强烈的生活气息及其地方特色的浪漫主义。
三、结语
传统民歌是当地民俗风情文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歌词与旋律创作中,都体现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方言语汇等,可以说是世代流传、集体创作的艺术结晶。而信天游正是这样一种极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歌曲艺术。
[1] 董华.从电视连续剧《血色浪漫》配乐——论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创新.中国音乐,2010,02.
[2] 苏军.陕北民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J].人民音乐,2011,01.
[3] 刘大坚.论“信天游”风格构成的三大要素[J].艺术研究,2008,01.
[4] 王克文.陕北民歌艺术初探[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