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徐志摩小说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及地位

2016-02-03

华夏文化 2016年4期
关键词:意识流徐志摩手法

□ 杨 宁

论徐志摩小说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及地位

□ 杨 宁

一、徐志摩小说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从历史上看,在意识流引入中国的同一时期,徐志摩也开始了自己的小说创作,并且他的小说多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说明徐志摩小说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一)通过叙事人称的变化达到对小说“客观化”的追求

意识流小说最基本创作目的之一就是对小说“客观化”的追求,即作家要让读者相信作品表现的是现实中存在的非虚构的事物。因此,在创作实践过程中就要减少作者的叙事干预,使小说非人格化。西方很多意识流小说家如乔伊斯、布鲁斯特等都试图追求这种非人格化。同样的,在徐志摩的小说中我们也能瞥见这种非人格化的影子。

小说作者的“退场”往往与叙事角度的选择有关。传统的小说往往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即作者处在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叙事,而意识流小说往往采用第一、第二人称。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对读者的控制降低,使得小说的客观性增强。

在徐志摩的小说《轮盘》中,我们发现作者的叙述人称经常变化,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一人称。

例如描写倪三小姐的内心独白,从“这念头在她的心上盘著”到“我还当是二十三哪”,作者不知不觉地将叙事的人称由第三人称变为了第一人称,接下来的一大段叙述都是以第一人称形式出现的。这种接轨很少有作者人为的痕迹,读者的感受不是自己受到作者的控制,而是自己主动地置身于人物的头脑和内心活动中,甚至将自己当成了小说的主人公,而不仅是在听叙事者讲故事。由此,作者对小说的干预大大降低,从小说中隐匿,呈现出了非人格化的特征。

(二)以心理剖析带动小说情节发展

徐志摩小说注重的往往不是情节,描写叙事并不多。但小说中却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并且多是以心理活动带动情节发展或者直接淡化情节,直白地进行心理描写,使作品对人物内心的展示更加透彻直接。归纳起来,徐志摩小说的心理剖析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技巧:

式中:P为梁破坏时的荷载,MPa;L为梁的跨度,m;h为试样的高度,m;δ为荷载作用点挠度,为位移速率,mm/s。

1.内心独白的运用

内心独白是不加评述的纯粹内在意识的载体,展示着意识本身的真与美。徐志摩许多小说都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手法,如小说《轮盘》写 “三小姐”倪秋雁参加轮盘赌博,几乎输掉了随身佩带的一切,包括家传的珍珠项圈,那是对于死去的母亲的最直接的纪念物,她从赌场回家的路上直到回到家后睡觉前种种心神不宁、怔忡混乱的精神状态。在这种混乱的状态中,经常有主人公倪秋雁自言自语的叙述,并且多用到了直接内心独白。所谓“直接内心独白”,就是小说中的人物以第一人称口吻直接表达和控制的意识活动,读者看到的是最原初的、不加整理、没有修饰和控制的意识活动。它造成的效果就是:小说所透露的人物的心理和意识完全不受作者的干预和控制,是一种极其自然的袒露,充分反映了人的内心活动的原貌。这样的内心独白也就加深了文章内涵的深刻性。

虽然对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在意识流小说出现前就已经有作家使用,但徐志摩丰富了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用它来表现叙述更复杂更真实的意识活动,即人类连绵流动的意识流。这就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无间断感和自由感,更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意识。

2.潜意识与性心理的描写

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最主要区别,在于描写对象由外向转为内向。传统小说虽然也有对人物心理的精细分析,但整体来说,始终关注着历史、社会、政治等宏大的主题,而对人自身的叙写相对单薄。这就是所谓“外向”。与此相对,“内向”则是将“人”作为小说的重心,关注人的思想、意识等内在因素。同样,徐志摩也把焦点集聚在人物心灵世界的塑造上,着意于心理描写,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

在徐志摩小说中,《浓得化不开》(星加坡)这篇小说是利用意识的流动和白日梦展示廉枫在性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候的那种无奈和困顿。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的潜意识里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在现实世界中人很难感觉到潜意识的存在,但潜意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言行,而弗洛伊德又倾向于把性本能看作是人的本能中最为压抑的本能,性是精神疾病的成因,又是人的活动的动机因素。在《浓得化不开》中,“浓得化不开”这个题目给文章全文定下了基调,体现了一种焦燥的环境氛围和生命气息,正文中也处处渗透着这种被压抑的感觉,如:“红得浓得正好。要红,要热,要烈,就得浓,浓得化不开,树胶似的才有意思。”字里行间总给人一种要释放的冲动,再比如:“热带的自然更显得浓厚,更显得猖狂,更显得淫。”这种自然环境和气息给了他某种压抑和暗示。不仅如此,小说中还有许多潜意识里面人物的性幻想:小说主人公廉枫在无聊哼起京剧时,眼前朦胧地浮现出戏中凤姐的身影;看到湖心亭子里的一双人影,又引起他的一阵性幻想;尤其是旅店里一个“姿态确是动人”的有着朱古律般的鲜艳肌肤的女郎,给了他一种强烈的刺激。他在为这种浓得化不开的气息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这种压抑的骚动的性心理在白日梦的形式中——在梦中朱古律姑娘翩然而至他的身旁,给了他梦中的温存和嘲谑——得到表现和发泄,而他一整天的混乱的心思感想都与性幻想结合在一起:“廉枫迷糊得脑筋里挂上了‘妖’‘艳’两个大字。”“廉枫觉得口里直发腻,紫姜,朱古律,也不知是什么。浓得化不开”。这样的性描写完全是对人物内心潜意识层面的心理剖析,真正深入到了人物的真实心理活动中,充分展现了人的本能欲望,语言也恰当合适,读起来不会让人产生一种距离感。

由此看出,徐志摩不仅有意识在创作中进行细致的心理描写,而且在几篇刻画人物性心理的小说中,徐志摩对人物潜意识的挖掘展示了人的心理最隐秘的部分:触及潜意识的层面,展示了人的本能,从而使得小说的心理剖析显现出了一定的深刻性。

(三)徐志摩小说中的“片段美学”

1.淡化情节,突出意识流动

徐志摩小说打破了逻辑的框框,有意淡化情节,突出人物的意识流程。

如小说《轮盘》的开头并没有介绍事情的来龙去脉及人物关系,而是上来就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表现倪三小姐的一种感官印象:“冷”。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倪三小姐在车站等车的这样一个画面,并从细节中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大体季节:冬季。这就好像是一架摄影机,拍到这个画面,而观众看到的也就是这个画面,至于里面的人物到底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并没有让读者看到,而是通过心理描写的方式,用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给读者展示出来。也就是小说中的内容不是通过作者的全知视角来叙述情节,而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来带动情节发展。根据我们自身的经历我们可以知道,人物的心理内容不可能是系统的,往往是以片段形式出现的,我们经常是无缘无故地突然想到某件事情,或者是看到什么东西突然触发了自己对事物的种种回忆。徐志摩小说的心理描写经常具有这种片段性,甚至是跳跃性,比如《轮盘》开头就通过感官知觉的变化从“冷”的这种感觉跳跃到“几点钟”这个问题上,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种以片段心理活动带动情节的方式可以说是徐志摩小说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特色。

2.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蒙太奇原本是指电影中各种镜头和场景的剪辑、组合、叠加,也就是把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很多事件和场景组合拼凑到一起,从而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了人的意识跨越时空的跳跃性与无序性。如小说《轮盘》中,倪小姐回到家里,她照着镜子,觉得自己的脸变了形,像个鬼似的;一会儿她又想起己经遗忘的片段的梦境,觉得自己是做了一个赌博的梦,项链还按照母亲的关照放在首饰匣子里;接着,脑子里想起赌鬼老五、小俞等人狰狞的样子和话语;然后又由老五她又想到自身,记起了母亲在临死前和她说的话;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流动之后,在恍惚间她又觉得见到了死去的母亲和年幼的自己,母亲正在亲切地爱抚她、哄逗着她等等。可以看出,倪秋雁的意识跨越时空,与之有关的多个过去的人事和话语随着她现在的感受和所进行活动不断交杂在一起,突破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幻觉的界限,不同的人物和记忆片段飘忽不定地纷纷涌现出来,展示了流动不已、转折突兀、游移混沌的意识。这样就使小说的时间内容增加,有了一种纵深感,虽然篇幅不长,但小说内容量却很丰富。

通过以上对徐志摩小说意识流手法运用的研究,可以看出,徐志摩在其小说中有意识地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虽然没有长篇,但也显现出了一定深度。

二、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驱之一

可以明确的是,在中国,“意识流”作为一个流派的确是舶来品,但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却古已有之。正如有论者指出:“从《诗经》开始直至汉乐府、汉魏古诗、唐诗、宋词,不但有愈多意识流作品存在,而且意识流手法相当完备,这可以在逻辑和学理上得到充分的解说。”(屈光:《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识流》)中国现代意识流小说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定要在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下才能得以进行。中国现代意识流小说的形成还深刻地受到了文学传统和民族文化积淀的影响,不单单是西方文学观念的引入。

李春林在《东方意识流文学》中提出鲁迅是“东方意识流之父”。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里,以鲁迅为开端,用意识流手法来表现时代造成的压抑和苦闷已经成为一种文学潮流,如郁达夫的《沉沦》、《银灰色的死》,郭沫若的《残春》,王以仁的《孤雁》,杨振声的《玉君》等。如果说1921年郁达夫的《沉沦》是意识流小说创作的第一次高潮的话,那么,1923年开始创作小说的徐志摩无疑也是这一潮流中的先导作家,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从时间上看,徐志摩的小说创作是和中国现代意识流小说的诞生同步进行的。早在郑振铎撰著《文学大纲》介绍意识流小说之前,早在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披露之前,早在新感觉派小说兴起之前,徐志摩就已经同鲁迅、郁达夫等小说家一起,开始尝试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小说创作了。可见,徐志摩是中国意识流小说的先驱之一。

三、徐志摩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西方引入意识流小说的先导

徐志摩的小说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这种手法是他在系统接受西方文艺理论之后有意识的创作还是其诗人气质本身所蕴含出来的一种写作风格?这个问题关系到徐志摩小说在文学历史上的地位问题。如果是前者,那么徐志摩可以说是将意识流手法引入中国的先驱者之一,是中国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如果是后者,则说明徐志摩的意识流小说仅仅是他在小说创作上的一种尝试和探索而已。笔者下面就要从徐志摩的求学经历、受教育经历来探讨其意识流手法运用的源泉。

徐志摩小时候最初接受的是正统的封建传统教育,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古代文学水平很高,具备了良好的文学功底。同时,徐志摩很早就已经开始学习英文并接触到西方小说。他先于1918年赴美国修政治经济学,后又于1920年转赴英国,不久即放弃伦敦大学的政治学专业,投身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研习与创作,在徐志摩的文学生涯中,他翻译了大量外国作家的作品,对外国文学向中国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徐志摩《英国近代文学》一文是1923年回国的作品,这篇文章介绍了徐志摩的文学观、读书和创作方法,并且对西方许多哲学家和文学家如尼采、萧伯纳等做了专题介绍并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和感受,尤其是对西方小说也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可以看出徐志摩对西方文学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他对西方文学并不是盲目接受式的,而是有选择性的。

20世纪20年代,随着意识流小说在西方文学界的兴起,各种流派和风格的小说家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这也给了徐志摩很大的冲击,徐志摩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启发感染,在小说的写作中注重发掘人物内心世界,偏重大量的人物心理刻画,重在心态,而且小说的内容在一定深度上触及了性心理、梦境等潜意识层面。

综观徐志摩欣赏的小说家,都是一些擅长刻画心理的作家,如吾尔夫、曼斯菲尔德、邓南遮、康拉德等等,他们都可以说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先驱者。而且重要的是徐志摩自己自觉地意识到这些作家在心理描写方面的杰出表现及其地位,并且有意识地将这种手法转入到自己的创作中来,这可以很明显地反映出外国文学尤其是意识流小说创作理论对其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

四、结 语

徐志摩的小说创作深受西方影响,西方意识流艺术手法的起步和成熟,给徐志摩小说开启了新视野,同时游历欧洲的求学经历也使他有了更深层次接触西方文化的可能。所以,徐志摩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不仅仅是他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一种尝试和突破,更是在接受了西方意识流思想后的一种传承和推广。回顾中国意识流小说史,“五四”时期,鲁迅出色地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法,其《狂人日记》堪称意识流的佳篇,接着在郭沫若的《残春》、郁达夫的《沉沦》中也看到了意识流的影响。徐志摩作为一个诗人,以其独有的诗人气质与思维方式在意识流小说领域中作出了初步的尝试。在这个意义上讲,徐志摩意识流小说对中国意识流小说的开创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邮编100048)

猜你喜欢

意识流徐志摩手法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花牛歌
七步洗手法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喧哗与骚动》中首章非线性叙事分析
偏 见
小评《徐志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