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鱼”的来历及其宗教象征意义
2016-02-03敖佳鹏
□ 敖佳鹏
“佛鱼”的来历及其宗教象征意义
□ 敖佳鹏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富海镇大泉子村中有一眼清泉,名曰白龙泉。白龙泉位于村东南的台地上,泉眼在台地峡谷中,泉底五色彩石缤纷艳丽,泉水不断从泉眼上涌,涓涓流水,清澈透明,流向台地南面的平原。泉水冬季不冻,四季皆可饮用,当地民众视为神泉。经有关专家检测,泉水温度摄氏4度,富含硒、铁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泉旁有池,面积约三百平米。池中有鱼,穿来游去,悠然自得。当地老人们称池中之鱼为“佛鱼”。
徐珂所著《清稗类钞》载:“齐齐哈尔之依克明安公旗有泉,水至清冽,且甘美,煮茗极佳。泉旁池一方,约半亩许,其中游鱼,历历可数,蒙人谓此泉为佛水,因谓鱼曰佛鱼。”
《清稗类钞》中所述之泉即今之白龙泉。白龙泉中的鱼为何会被称为佛鱼呢?笔者认为一是因为白龙泉之神奇,二是因为当地民众的佛教信仰。
当地民众为厄鲁特蒙古族人,厄鲁特蒙古又称卫拉特蒙古或漠西蒙古,主要居住于我国西北部的新疆、青海等省区。厄鲁特蒙古最初信仰萨满教,公元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厄鲁特蒙古开始全面接受藏传佛教。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将依克明安台吉辅国公巴桑和克尔努特台吉扎萨克阿布达什两位厄鲁特王公及其属民90余户300余口从新疆东迁至黑龙江通肯呼尔地区居住。因白龙泉蕴藏灵气,所以辅国公巴桑和扎萨克阿布达什将各自的王府驻扎在白龙泉东西两侧。
为满足牧民日常宗教信仰需要,在白龙泉东南建立了大智寺。大智寺蒙语名“依和莫日根苏莫”,汉译为大智寺,意为黄教喇嘛之正宗。依克明安旗大智寺的重要祀典有定期或年节时举行的例祀,诸佛诞辰、忌辰之日举行的诞忌祀,敖包祀和泉祀。土地改革期间,大智寺被强行拆除,各项佛事活动被迫中断。但依克明安厄鲁特蒙古人至今仍保留着泉祀的习俗。
泉祀为大智寺年中祭祀盛典之一,从清乾隆年间相沿迄今二百余年,例行不衰。每岁农历六月初二所有牧民齐聚白龙泉边进行祭祀。祭祀时不用肉类,而是用奶制品作祭品,如鲜奶、奶干、奶酪、奶油等,以示洁净。同时喇嘛诵经,民众祭拜。祭祀完毕,全体进行野餐。除六月初二例行祭祀外,每年的端午节,牧民聚集于泉水边饮水洗目。牧民平时得眼疾,也到此泉洗目,但是禁止在泉的前方往返,要绕行于泉的后方。牧民平日对白龙泉极为虔诚,视之为神泉,称“佛水”。
佛鱼的出现除了与“佛水”——白龙泉有关外,还与鱼在佛教中的象征意义有关。
在佛教中,鱼和法轮、海螺、宝伞、尊胜幢、莲花、宝瓶、盘长等一起被称为佛教“八吉祥”,简称“轮螺伞盖、花罐鱼长”。“八吉祥”作为佛教的八种祥瑞之物,常作为佛教法器、佛塔和寺庙顶端的装饰物和图案纹饰。
轮,全称“法轮”,又称“金轮”,主要由轮轴、轮外框和八根辐条构成。在古印度,轮最初是一种兵器,后被佛教吸收作为法器,象征佛法旋转不停,永不停息。
螺,全称“法螺”,是佛教做法事时的一种吹奏乐器。海螺外壳上的螺纹一般是自右向左旋转,而作为法器的海螺是白色的,螺纹自左向右旋转(呈顺时针旋转),所以法螺又称“右旋海螺”、“白海螺”、“妙音吉祥”。
伞,全称“宝伞”,在古印度,伞最初是皇室、贵族出行时的仪仗,象征最高权威,后被佛教吸收成为活佛、上师、高僧的专用器具。伞是遮蔽魔障、守护佛法的象征。
盖,又称华盖,所谓盖就是幢,全称“尊胜幢”。盖呈圆柱形,但不像伞那样可以曲张收合。幢最初是古印度的一种军旗,后为佛教僧人在法事活动中所采用,寓意解脱烦恼,得到觉悟。
花,全称“莲花”。佛经说莲花的颜色有五种,其中以白莲花最为高贵,“出五浊世,无所污染”,是高贵纯洁的象征。
罐,全称“宝瓶”,又称“宝罐”。汉传佛教为水罐形,藏传佛教为本巴瓶形。宝瓶是用来盛装净水(甘露)普济众生的,瓶口插孔雀翎或如意树,象征吉祥、清净、财运和福智圆满。
长,全称“盘长”,又称“吉祥结”、“如意结”、“金刚结”,是一种用绳带盘曲而成的没有开头和结尾的结,表示回环贯通,永无障碍。
鱼,全称“金鱼”,常以成对的形式出现,又称“双鱼”、“对鱼”。因为鱼是在水中自由运动、自由生长的生物,一般用来代表解脱、活泼、永生之意,即“活泼解脱”之意。又因鱼眼可以透视浑浊的泥水,又被视为慧眼的象征,象征佛陀的双目。
白龙泉中原来无鱼,那泉中之“佛鱼”又从何而来?是神迹使然,还是民众放生所致呢?二者皆不是,“佛鱼”的出现应与白龙泉南部的乌裕尔河有关。乌裕尔河《后汉书》称其为“弱水”,金代曾在其地设蒲裕路,称“蒲裕路河”,又作“无叶河”,《清一统志》称“呼雨哩河”。乌裕尔河河水清澈见底,鱼类资源丰富。佛鱼乃是乌裕尔河涨水时,河水倒灌入泉,鱼儿趁势游入泉中的。民众因佛教信仰的缘故,从不捕捞,鱼儿自然繁殖,遂发展至一定的数量,“佛鱼”也因此出现。
佛鱼这种文化现象从其出现开始一直流传至今,已二百余年,从未间断,根源就是这种文化现象具有的宗教象征意义。
说明:本文系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呼伦贝尔厄鲁特蒙古部落文化旅游开发研究”(项目编号:MYKZ16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讲师,邮编0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