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魏与元朝“汉法”推行及其成效之比较

2016-02-03窦相国

安徽史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孝文帝汉族皇帝



·读史札记·

北魏与元朝“汉法”推行及其成效之比较

窦相国

美国学者魏复古提出“渗透王朝”(Dynasties of Infiltration)与“征服王朝”(Dynasties of Conquest)理论,将十六国、北魏等王朝作为“渗透王朝”的典型代表,认为“渗透王朝”的特点是刻意模仿与吸收汉文化,最终被汉族所同化;而辽、金、元等王朝则是“征服王朝” 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上述朝代的统治者们并非仅仅进行汉化,而是着力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且与汉文化互相作用*Karl A.Wittfogel, Jiasheng Feng,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 (907—1125), Philadelphia Publishers,Inc.1949.p.752.。本文试由魏复古的理论入手,比较一下北魏和元朝行“汉法”的背景与原因、具体举措与实施效果。

一、背景与原因比较

(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间的冲突

北魏和元朝的建立者鲜卑族和蒙古族都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两者的经济都是畜牧经济,文化上都是游牧文化,在生活上逐水草迁徙,他们崇尚武力、敢于远征,相信财富是要靠流血而不是流汗获得。汉族的农耕文化,以耕作与定居为主要生活方式。与游牧民族相反,他们安于现状、不事远征,认为财富是要通过流汗才能取得。

因为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的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而且成为影响我国文明发展的核心问题。为了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我国绝大多数汉族王朝的首都都设在北方,以至于有国外学者在解释中国为什么没有积极向海洋扩张的原因时认为:“在士大夫们看来,与其把大量钱财耗费在徒劳无功的海外航行与贸易上,不如把它们用于修葺堡垒、训练军队,防范蒙古人或是突厥人的进攻,毕竟,半个世纪前被北族征服的阴影犹记于心。”*Peter N. Stearns, Michael Adas, Stuart B. Schwartz, World Civilizations: The Global Experiences, HarperCollions Publishers,Inc.1992. pp.655—656.

(二)入主中原后面临日趋加深的民族矛盾

孝文帝元宏即位初期,北魏民族矛盾已经发展到形同水火的程度,不仅仅是汉族,其他民族与鲜卑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史载:“(延兴元年九月,471年)壬午,青州高阳氏封辩自号齐号,聚党千余人,州军讨灭之”;“冬十月丁亥,沃野、统万两军敕勒叛”;“(十一月)郁州妖贼司马小君聚众反于平陵”;“(延兴)二年春正月已卯,统万镇胡民相率北叛”,胡民就是北方的匈奴等民族;“(延兴二年春)二月乙巳……蠕蠕犯塞”*《魏书》卷7《高祖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5、137页。,蠕蠕就是柔然。可见,孝文帝即位的时代可以说是北魏的“危急存亡之秋”,再不推行改革,北魏政权很有可能被蜂拥而起的各族人民起义所推翻。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初期,民族矛盾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错综复杂。已征服州郡军民时而复叛。史载:“(中统二年,1261年)二月丁亥朔……李璮反,以涟海三城献于宋,尽杀蒙古戍军,引麾下趋益都”;“六月乙酉朔,宋兵攻沧州、雅州、泸州,民降而复叛”*《元史》卷5《世祖本纪》,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82、85页。。在蒙古统治阶级内部,世祖幼弟阿里不哥在漠北自立为汗,并派军南下进攻世祖。面对内外交困的危局,元世祖采纳汉族谋臣姚枢的计策,在 1262至1264年,平定了阿里不哥和李璮之乱。但后来,由于汉族重臣王文统被查出与李璮有牵连而被杀,色目人理财大臣阿合马因贪吝过度而被汉人千户王著所暗杀,他就不再信任和重用汉臣,行“汉法”因此被长期搁置下来。之后元英宗硕德八剌更是因为积极推行“汉法”,触犯了蒙古诸王和贵族利益而遇害于南坡行宫。

二、具体举措与实施效果比较

(一)北魏采取全盘汉化的政策,元朝则有所保留

北魏孝文帝亲政以后,立刻大刀阔斧地废除鲜卑旧制,采取了全盘汉化的政策。究其原因,从时代发展角度说,在北魏初年,鲜卑族统治者已经对本族部众采取了“离散诸部,分土定居”*《魏书》卷83《贺讷传》,第1812页。、“给耕牛,计口授田”*《魏书》卷100《食货志》,第2850页。的政策,改革是其必然结果。从孝文帝的个人性格来看,他具有深谋远虑、善于隐忍的个性特点。祖母冯太后长期压制孝文帝,独掌大权,孝文帝处处退让、韬光养晦。因为冯太后生前特意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平城北郊的方山上,以达到死后仍注视着平城内孝文帝一举一动的目的,所以孝文帝早有迁都的意图。

元朝一直在行“汉法”的道路上有所保留,究其原因,元朝是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一统大江南北的非汉族政权,而且武力威震欧亚大陆,几乎没有和它匹敌的强国,对于被它征服的广大地区和民族,元朝统治者在心理上是高高在上、极其不屑的。蒙古贵族视实行“汉法”,是对太祖成吉思汗“祖宗家法”的背叛,因而强烈反对。

(二)北魏迁都洛阳,元朝则采取“两都巡幸制”

北魏孝文帝果断地将都城从临近漠北草原的平城迁到位于北部中国农耕地区的古都洛阳。北魏从文化方面可以说是完全抛弃了鲜卑族的游牧生活方式,转而发展农耕。对于某些鲜卑权臣,孝文帝也采取一定的让步,允许他们暑热时回所属部落避暑,“帝以北方酋长及侍子畏暑,听秋朝洛阳,春还部落,时人谓之‘雁臣’”*《资治通鉴》卷141,建武四年,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410页。。

元朝对于维护游牧区域和农耕区域的平衡采取了“两都巡幸制”的手段。全国设立两个都城,一个是上都,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一个是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市。元朝皇帝每年秋末到初春在大都居住和办公,入夏则迁往上都避暑与巡视草原。这样既可以控制中原汉族地区,又可以兼顾蒙古草原地区,达到两个核心统治区域的政策平衡,是实现多民族国家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要。

(三)北魏汉化政策成功,元朝行“汉法”则最终失败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一开始就得到一批汉族谋臣如张彝、崔光等人的大力支持。所以后来孝文帝恩威并施,迫使汉族大臣中的重要人物尚书李沖、鲜卑族勋臣中的重要人物任城王拓拔澄、皇后冯氏等这些原先太后阵营中的旧臣改变政见,转到支持自己的阵营中*李凭:《襄助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三位关键人物》,《江海学刊》2012年第3期。。有了这些元老重臣的鼎力支持,使得孝文帝能够左右朝野文武大臣,共同完成改革大业。

元朝诸帝对于汉族大臣始终怀有深深的戒心,即使是推行“汉法”最为激进的元英宗,所依仗的股肱之臣也只是丞相拜住等一小撮蒙古族大臣,汉族大臣如张养浩等并没有被赋予太大权力。而反对行“汉法”的大臣全是蒙古贵族,而且握有实权,有御史大夫铁失,知枢密院事也先帖木儿等人,保守派的力量要远远大于改革派的力量。他们勾结在一起,里应外合,“以铁失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铁失、赤斤铁木儿杀丞相拜住,遂弑帝于行幄”*《元史》卷27《英宗本纪》,第632—633页。。此后的元朝皇帝主要是维护蒙古旧制和加强内部团结,再也没有精力去推行全面的改革了。

三、造成两种不同结果之原因分析

(一)两朝接触文明、统治区域不同

北魏统治时期,北部草原地区并未统一,强大的柔然部落联盟长期居于该地,成为北魏的心腹大患。他们无法再向北扩张,只有南下中原,因此汉族儒家文明就成为他们所能接触到的最先进文明形态,而汉族王朝南齐的军事实力又弱于北魏,所以孝文帝迁都也有避开柔然的军事威胁,转而威慑南齐的军事目的。北魏统治者又长期与汉族通婚,比如孝文帝的祖母、文明太后冯氏就是汉族人,因此在接收汉族文化的积极性上要强于蒙古族。

元朝的奠基者太祖成吉思汗早在1206年就统一了蒙古各部,并且通过多次西征征服亚欧大陆广大地区。通过战争,他们接触到波斯—斯兰文明、天主教文明等多种文明形式,并且认识到不同文明的长处。对于汉族文明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早期他们也把它视为一种宗教信仰,称服从管理的儒士为儒户,像僧、道等宗教信徒一样享有减免差役的优惠政策*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71—372页。。但元朝上层与北魏统治者相比,所受到的汉族文化影响要小得多,而且元朝皇帝视“汉地”为他们统治下“世界帝国”的一部分,根据“因其俗而分治之”的原则,他们不可能像北魏统治者那样接受全盘汉化的政策。

(二)两朝皇帝汉文化素养不同

北魏孝文帝具有相当高的汉文化素养。《魏书》记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而且擅长用汉文写作,“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卷7《高祖纪》,第187页。

元朝诸帝汉文化素养大都很低,仁宗、英宗、文宗、顺帝四位皇帝懂得一些,但也仅仅停留在讲汉语和批阅简单的汉文诏书方面。元文宗、元顺帝汉文化素养稍高一点,也只是保存下来的几首诗歌而已。

(三)两朝皇帝实际皇权大小不同

北魏皇权要高于蒙元皇帝。在统治手段上,北魏“起于北方,专以刑杀为政”*赵翼:《廿二史札记》卷14《后魏刑杀太过》,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2页。,“然如崔浩之诛,清河崔氏无远近,及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亲党,尽夷其族,甚至传吏亦夷其族,同修史者亦族诛”*赵翼:《廿二史札记》卷14《后魏刑杀太过》,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2页。。严刑峻法使北魏皇帝的皇权大为加强。所以面对保守派势力时,如孝文帝就能够利用手中的皇权分化他们,恩威并施,迫使其中的一些人如李沖、拓拔澄等人转变态度。

元朝皇帝的实际皇权要低于北魏皇帝。元朝一直坚持忽里台选汗制,皇帝必须由全体蒙古宗王集体选举产生,所以每位皇帝即位后都要通过“岁赐”大量的财物给诸王、贵戚、勋臣以笼络人心,庞大的“岁赐”成为长期压在各族人民头上的沉重负担。在刑律上,元朝尚轻,“凡郡国有疑狱,必遣官覆鞠而从轻,死罪审录无置者,亦以待报,然后加刑”*《元史》卷120《刑法》,第2604页。,诸王“然多有据地叛乱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9《元代叛王》,第435页。。此外,蒙古权臣集团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势力,“元则大臣权重,故立君多权臣”*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9《元诸帝多由大臣拥立》,第430页。。因此清代学者赵翼感慨:“太祖选贵臣子弟给事左右,故宦官不能窃权。此固一代良法,而岂知大臣权力过甚,又足为乱阶,其祸较宦官更烈哉。”*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9《元诸帝多由大臣拥立》,第430页。由此也可以看出,元朝皇帝在推行政策时要顾及多方面的利益,其实际皇权要远远低于北魏皇帝,这也是元朝皇帝“汉法”屡行屡废的一个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郝红暖

作者简介:窦相国(1981-),男,安徽泗县人,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孝文帝汉族皇帝
RANTES及其受体CCR5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在昆明汉族T2DM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皇帝怎么吃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汉族和维吾尔族心肌梗塞患者心肌酶活性测定的比较
孝文帝的宽容
孝文帝的两碗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