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6-02-03杨圣琼
杨圣琼
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的构建研究
杨圣琼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科学分析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着力重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这对于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实现“中国梦”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建构;话语权
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有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就有什么样的话语体系”。[1]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科学分析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特征,创造性地回答了我们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以及怎样长期有效执政这一根本问题。加强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的建构研究,对增强当代中国的政治话语权,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建构的四重维度
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率性而为的,而是在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承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叙事风格、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独特表达、凝结于习近平高超的执政智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民族性、继承性与创新性。
(一)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刻回答了当今中国面临的一系列时代性课题
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形成的“现实逻辑”来看,它是由当代中国实践发展和问题域的不断转换决定的。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示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音。”[2]随着当代中国发展这一“现实逻辑”的演进,相应地必然会导致“中国问题”尤其是时代性课题的产生,这需要从理论上予以回答,从而生成新的话语内涵。“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就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为回答和解决我们党和国家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面临的一系列时代性课题中逐步建构起来的,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发出了有力的时代声音。比如,我们党之所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在扩大,这样建成的“小康”不是每个人、每个地区都共享的小康,无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因此必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也是因为在改革发展、法治建设和党的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时代性课题。这正如习近平指出的: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3]因此,在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中,“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话语内涵发生更替,话语体系得以构建。
(二)继承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叙事风格,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形成的理论渊源来看,每一个“全面”都能找到它产生的理论原点,都有它清晰的演进脉络。如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邓小平既提出建设“小康的国家”,又最先使用了“小康社会”[4]的概念;2000年10月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5]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强调要“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6]2012年11月的中共十八大进一步丰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都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脉络。[7]因此,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完美地继承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叙事风格,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同时又继往开来,进一步回答了新时期如何坚持改革开放、彰显社会主义本质,如何适应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刻变化、加强与改进党的建设,如何坚持统筹兼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我们党的理论,使我们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丰硕成果,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独特表达,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形成的文化土壤来看,习近平在表述这些思想时都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来提纲挈领、纵横捭阖,用国人耳熟能详的俗文俚语来释疑解惑、形象表达,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讲出了中国的自信、特色和气派。如他在讲述如何治国理政时说,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8]在论述党的宗旨时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9];在表述民族伟大创新精神时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0];在论述两岸同胞要相互扶持时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11];在表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2]。可以说,习近平的每一次讲话,都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标识,也延续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建造了亿万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让每个中国人都感到亲切、熟悉、温馨与自豪。
(四)凝结于习近平高超的政治智慧,彰显了他娴熟的领导艺术
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形成的主观动因来看,它是与习近平个人独有的从政经历、政治品质、个性特征和务实作风分不开的。如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活用俗文俚语,这与他长期在农村工作、经常接触老百姓有关,“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13],“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我们手里捏着一把好牌,一定要有好牌打成为好局的自信”,[14]这些口语化、接地气的话语表述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连最基层的干部群众都听得懂、记得住,具有极强的传播效果。因此,扎实的基层工作经历,使习近平对人民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具有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品质;精深的理论修养使他能高瞻远瞩、提纲挈领地抓住当代中国的重大主题、关键问题和核心力量,具有举重若轻、抓大放小的执政策略;长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染,涵养了他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风骨;昂扬的改革锐气、可贵的历史自觉,使他具有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再加上强烈的忧党之心、坚定的兴党之志,使他具有严而不厉、驰而不息的治党风格……这一切都赋予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以丰富的内涵、博大的情怀、恢宏的气魄和深远的意义,彰显了习近平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娴熟的领导艺术。
二、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构建的四个要素
“任何一个理论的话语体系的形成,都依据其核心概念或范畴的确立为基础,因为核心概念或范畴是理论之网的网上纽结。”[1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伟大进程中,习近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建构起“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的主体框架。而每个“全面”又有丰富的内涵和系统的表述,共同构成了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话语体系。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是对现阶段我国战略目标、发展方向的生动表达。早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就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习近平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
其一,习近平深刻诠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内涵、重要地位,指出我们建设的是“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12](19)其二,提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路径,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12](33)其三,把握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一针见血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12](32)“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12](25)“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12](24)其四,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指出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16]要解决好“谁来扶”和“怎么扶”的问题,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等具体办法,[17]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全面小康。
(二)“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的基础性概念之一,是对新时期我国最鲜明特点的明确表达。早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就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概念,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政治实践中,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深入阐释,并掀起了全方位、多层面的有力改革。
其一,习近平深入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2](51)“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2](52)“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18]其二,提出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12](54)“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12](71)其三,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指出“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12](56)其四,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第一次讲,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个总目标,是贯彻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的关键”。[12](79)
(三)“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也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的基础性概念,是对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具体表达。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就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9]习近平在进行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了深入阐释,并有力地推动了依法治国进程。
其一,习近平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12](92)“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12](99)“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12](96)其二,旗帜鲜明地阐述了党和法治的关系,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12](92)“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反映”,[12](114)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12](93)其三,阐释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总抓手,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2](104)“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12](95)其四,阐述了领导干部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方面的作用,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12](102)强调“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亲力亲为,不能当甩手掌柜”。[12](113)
(四)“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同样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的基础性概念,是对新时期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具体表达。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使用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表述。[20]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过程中,他对“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了深入阐释,着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其一,习近平生动阐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12](130)其二,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12](124)其三,提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12](145)“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开弓没有回头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必须决战决胜”。[12](146)其四,坚决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指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21]“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21](6)
三、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构建的四大意义
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传承和创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通过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方式表达出来的,关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和原理的有机组合。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话语表达,从话语的层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转化。“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的构建,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表达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22]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常态下的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是因为它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体现“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是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这一战略思想之所以是中国化的,因为它是具有原汁原味的中国特性的话语表达,体现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就形象地指出:“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23]“深水区”、“硬骨头”等比喻的运用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类民谚的表达,非常鲜明生动地反映了当前改革的困难和党中央排除万难、深化改革的决心与勇气,这是完全中国化的表达,很容易被老百姓理解与接受,而这一表达风格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随处可见。习近平就指出:“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12](39)因此,习近平通过“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的构建,从话语层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话语基础。
(二)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推动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
马克思指出: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4]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理论品质,任何先进的理论,都必须经过人民群众掌握,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说服群众、教育群众、掌握群众,必须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经过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转化过程,实现科学性与通俗性的统一。列宁给出一个公式: “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25]习近平非常谙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要,十分注重语言表达的艺术,经常用鲜活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深刻道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时刻与人民群众共振共鸣、息息相通,具有难以抗拒的语言魅力。如关于中国道路的选择问题,他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26]非常生动地指出了我们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在谈到必须深化改革时,他说“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27]非常形象地指出了改革的艰巨性、惊险性。在谈到制度反腐时,他说“牛栏关猫是不行的!要搞好配套衔接,做到彼此呼应,增强整体功能”[20],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习近平的讲话既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又鞭辟入里、一语中的,给人以难得的语言艺术享受,对推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大众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习近平正是以这一科学理论很好地掌握了人民群众,汇聚成了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使我党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
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外在表达,它“不是指一国语言作为外语的普及程度,而是指通过话语所包含的符号、概念、价值观、意识形态等要素在国际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力、吸引力。”[28]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逐步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习近平高度重视话语权的建构,通过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国际社会昭示了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决心、坚定信心;通过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向国际社会诠释了我国一如既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通过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向国际社会呈现了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坚定意志;通过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向国际社会彰显了我国铁腕反腐、从严治党的责任担当,在国际社会产生良好反响。全球中小企业联盟主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原总干事卡洛斯·马格里诺斯指出:“中国正在构建与世界各国共赢的格局,推动实现新的国际平衡,在一个现代和进步的国际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内目标。”[29]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原署长罗思义指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是向实现‘人类梦’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中国梦符合中国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30]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副院长卡尔涅耶夫指出:“‘四个全面’汇聚了国家领导人解决迫切问题的方法精髓,这实际上是新的治国战略。”[31]因此,习近平通过“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的构建,优美动听地讲好了中国故事,传播好了中国声音,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也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国家形象,扩大了国际影响。
(四)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
体系塑造了习近平本人良好的公共形象
国家领导人的公共形象是对其在政治活动中,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展现给社会公众的“视觉、才能、伦理形象”[32]的整体评估。它既是民主社会的重要符号,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符号。它对内增强民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稳固政治合法性;对外彰显国家实力、提升国家声望。[33]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其通过中外媒体的广泛传播,使广大人民群众甚至国外民众对习近平的执政风格、领导艺术、个性特征、亲民品质等有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了解与认知。如人们通过习近平说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这一“鞋”论,体会到了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通过习近平说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这一“钙”论,懂得了坚定理想信念的极其重要;通过习近平说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一“梦”论,[34]认识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迈自信与坚定决心;通过习近平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铁”论,认识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通过习近平对于当前的改革“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一“啃”论,感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刻不容缓;通过习近平说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这一“笼”论,[35]深知了党依法治国、铁腕反腐的鲜明态度。正是习近平这些有关治国理政的系列论述,彰显了他独特的个人魅力,塑造了他良好的公共形象与国际形象,也使他赢得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衷心爱戴与热烈拥护,进一步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拓宽了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凝聚了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进一步树立了国家形象,对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
[1]田鹏颖.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话语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7).
[2]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3]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1-25(01).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4.
[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69.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6.
[7]邸乘光.“四个全面”形成与确立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5(4).
[8]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N].人民日报,2013-03-20(01).
[9]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
[10]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01(03).
[11]习近平.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4-02-19(02).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36.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6.
[14]张海法.习近平的“群众语言”[J].党政干部论坛,2014(3).
[15]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3.
[16]习近平.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N].人民日报,2015-06-20(01).
[17]习近平.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N].人民日报,2015-11-29(01).
[18]习近平.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N].人民日报,2012-12-12(01).
[1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求是,2012(22).
[20]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9(02).
[21]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
[2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51.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3.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5]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9:467.
[26]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02).
[27]杜尚泽,陈效卫.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N].人民日报,2014-02-09(01).
[28]陈金龙.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5(3).
[29]外国学者看“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4-10(07).
[30]外国学者看“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4-12(05).
[31]周明海.海外视野中的中共治国理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J].探索,2015(4).
[32]郎劲松,侯月娟.新媒体语境下政治人物的公共形象塑造[J].现代传播,2013(5).
[33]周亭.国家领导人公共形象的构建与传播三问[J].对外传播,2015(6).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
[35]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30.
[责任编辑:高辛凡]
2015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课题(15GXSZ017Y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杨圣琼,男,副研究员,硕士。(浙江传媒学院 党委宣传部,浙江 杭州,310018)
D24
A
1008-6552(2016)04-01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