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是如何以发展草食家畜引领畜牧业发展的?

2016-02-03刘晓辉柏玉琴毕颖慧

中国饲料 2016年7期
关键词:草食水牛奶业

刘晓辉,柏玉琴,毕颖慧

(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北京朝阳100025)



观察与探讨

印度是如何以发展草食家畜引领畜牧业发展的?

刘晓辉,柏玉琴,毕颖慧

(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北京朝阳100025)

发展草食家畜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及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印度天然草地面积很小,也没有大片的人工草地,但其利用自身的资源发展畜牧业,属于典型的“节粮型”畜牧业结构。人们把这叫做印度模式,其有些做法值得借鉴。

印度;草食家畜;奶业发展

通常认为,只有当满足了生活直接用粮的需要,并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剩余粮食之后,才有可能用富余的粮食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发展畜牧业生产。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印度却通过充分利用饲草及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成为世界上草食家畜生产大国之一。印度饲养的黄牛、水牛均居世界首位,山羊第二,绵羊第三。奶类总产量也居世界首位,是中国的3倍多。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增加了食物中的动物蛋白的摄取量,还很好地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

印度是传统的农业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但印度存在着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人口规模庞大且以农村人口占绝大部分;自然灾害频发,影响最严重的是干旱和洪涝灾害,抵抗自然灾害威胁的能力差,导致生产极不稳定;小农经济占绝对数量,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土地生产率较低;农业发展缓慢,粮食安全问题高悬。

为解决粮食危机,保障粮食安全,印度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了“绿色革命”。其主要目标是构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高标准的农田基础设施,采用以水稻、小麦和玉米等高产作物为主,结合水、肥、农药等农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粮食产量跨了几个大台阶。从项目开始时的1960年的粮食产量8200万t,1990年达到17640万t,2010年达到了24156万t。但从20世纪的90年代末开始。粮食产量增速减缓,增速逐年下降,农业生产从每年的增速10%~12%下降到2011年的2.3%(Govt.of India,2011)。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下降的原因在于:由于种植的是高产农作物,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杀虫剂以及为保证农田灌溉的柴油和电力等投入品。仅这三项投入就占到粮食总成本:1970年时只有15%;1994年上升到55%;2005年时持续上升到80%。随着农业生产效率增速放缓,支撑“绿色革命”的粮食增长潜力逐渐消失。

印度人开始冷静思考:经过三四十年的“绿色革命”发展粮食生产,发展了多年,尽管粮食总产量在增加,但算下来,人均粮食最多时不过240千克,很大一部分都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人均水平并无太大的改变。依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为什么美国人和法国人吃粮食那么少,每年只有不到100 kg?”农业发达国家靠的是发展畜牧业,种草养牛,继而产肉产奶,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物质转化率来保证粮食安全,解决了食物问题。印度人醒悟了,“这不是粮食问题,而是整体食物结构问题。”印度政府对农业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实行新的农业发展战略,把“绿色革命”变成了“白色革命”,发展畜牧业,种草养牛。印度政府从第“四个”五年(1969—1974)计划开始,在历次的五年计划中,对畜牧业发展都给予了一定的重视,要求畜牧业每年以5.5%~6.4%的平均速度递增。

印度有着庞大的动物遗传资源。家畜总数为52800万头,其中黄牛19900万头,水牛10500万头,山羊14100万只,绵羊7200万只,猪1100万头。黄牛和水牛是印度农户饲养的主要家畜品种。是每家每户农民须臾不可或缺的要素,不仅提供肥料、牵引力、满足日常营养需要,还能随时变现以备不时之需。但由于印度教视牛为神,所以印度宰牛少,牛肉少,消费的牛肉也少。人们所需的动物蛋白摄取主要来源于牛奶。

印度政府根据本国国情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增加效益。选择了切入点和发展重点:发展草食家畜,即奶牛和奶水牛养殖以及奶品的加工工业。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印度的奶产量已居世界首位。1971年,印度全国的牛奶产量2200万t,2005年达到9000万t,2007年冲破1亿t,2014年已经达到12000多万t,人均牛奶占有量90 kg,乳品产值占畜牧业总产量的近2/3。成为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最大的农产品。

一、构建全国性的家畜选育机构,开展畜牧业科研攻关,注重选育本国的良种,建立人工授精配种站,加速良种牛的推广

印度具有丰富和多样的动物遗传资源,37个良种牛品种和13个良种水牛品种。虽然良种牛数量不少,却只占到全国牛和水牛的20%~25%。杂交牛或非良种牛居多。印度政府制定了总体的奶畜育种策略并进行分类指导。

一是在城近郊区以及工业区、具有良好的牛奶及奶制品市场、饲草料充足且具有质量较高的青绿饲料资源的区域,使用外来品种如荷斯坦牛、娟姗牛或瑞士褐牛与瘤牛进行杂交改良。通过遗传改良,牛奶产量能够增加5~8倍。用瑞士褐牛与本地沙希瓦牛杂交,产奶量提高2倍,杂交一代牛产奶量达3200多kg。二是在缺少高质量的饲草饲料、生产管理水平及生产基础设施、奶及奶制品营销设施较差、非良种牛占总牛群的75%~80%的地区,使用当地沙希瓦、辛地红牛或海里安牛对农户饲养的非良种牛进行级进杂交,杂交一代牛的奶产量能够提高500~800千克。之后通过5~6代的杂交,杂交牛就会成为性能非常优良的纯种牛。三是对高产良种的奶水牛进行品种选育,选育出良种公牛,对农户饲养的水牛进行遗传改良,提高奶产量。经过遗传改良,管理水平较高的农场饲养的水牛产奶量增加1%~1.5%,管理水平较低的农户饲养的水牛产奶量可以提高到8%~10%。四是在饲草料较为匮乏且管理水平较低的地区,使用良种摩拉或尼里-拉菲公牛,通过5~6代的级进杂交,非良种牛逐渐成为较理想的高产奶水牛品种。五是印度政府引进欧洲地中海水牛品种与当地高产水牛杂交,其泌乳性能得到不断提高,奶产量达到5000 kg/年。

经过多年的遗传改良工作,相当比例的役用水牛被改良成为奶用水牛,产奶性能好,产奶母牛年平均产奶2000~2500 kg,含脂率在7%左右。目前。虽然母水牛只占产奶畜的38%,但所产的牛奶已占到总产奶量的55%。

印度当地的黄牛和奶水牛良种具有抗热、抗病力强、耐粗饲等特点。研究结果显示,黄牛对麦秸纤维消化率为24.3%,奶水牛的麦秸纤维素的消化率为30.7%;黄牛对埃及三叶草纤维素的消化率为34.6%,奶水牛能达到52.2%。

印度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牛和水牛生殖生理、胚胎生物工程、遗传工程、动物疫病防治、微生物学、动物营养与动物生产力及畜产品质量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或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在畜牧业中推广使用。为加快新成果推广应用,加快遗传改良速度,印度政府配套推出了“关键村”计划。在每个关键村都建立了育种中心,内设配种站,配备优良种公牛和人工授精设施。每个育种中心站还负责管辖4个关键村(凡一村或附近有5000头3岁以上能繁母牛,即被定为关键村)的饲草饲料供应、疫病防控、牲畜及畜产品(包括牛奶及奶酪)的销售等工作。这样的中心站作为政府及科研机构的桥梁,通过实地试验示范,把技术推广给用户,提高了科技水平,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加了收入,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二、建立青饲料的轮供制度,保证奶牛所需的青绿饲料供给

印度天然草地少,非常重视现有草地保护、改良和利用。优质饲草料有效供给不足是制约印度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个问题,印度在不同农业气候带建立了若干个地区性牧草试验场,以科学方法培育优质牧草。科学规划优良牧草种植区域及适宜的品种,精准计算轮牧时间及载畜能力。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抗旱耐牧的优良野生牧草——蒺藜草,1~3年后可提高牧草产量8~10倍。在湿热地区种植抗热、抗旱优良豆科牧草,如三叶草、苜蓿等。除开垦荒地种植饲草外,还实行粮食和饲草轮作、套作,同时采用开辟林间牧地、利用农作物收获后的休闲地及村边和田边地角放牧,以解决饲料不足的困难。此外,在农村建立饲草和牧场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饲草种子及种植饲草所需的工具。

在印度,饲养奶牛基本上靠的是青绿饲料,混合精料用的很少。一般日产奶量8~9 kg牛奶,每天饲喂40~50 kg的青绿豆科或禾本科草、1~2 kg的精饲料。在印度,奶牛及奶水牛养殖区青饲料轮供安排如下:

2—3月播种玉米或豇豆,从3—4月开始收割可一直利用到6月,豇豆每亩可收青草1000 kg,晚种的每亩可收获1500~2000 kg。4月种高粱及豇豆可收割至7—8月。早种青贮高粱每亩可收1700 kg,青贮玉米每亩可收2000~2500 kg。5—6月继续播种青高粱,可收割到9—10月份。8月种青玉米可收割到11—12月。9月种埃及三叶草或青玉米,三叶草可一直收割到第二年的3—4月份。10月种三叶草、青燕麦、青玉米可收割到第二年的3—4月。11月种三叶草及青燕麦可收割到第二年4—5月份。青燕麦第一季(头年9—1月)每亩可收1700 kg;第二季(1—5月)每亩可收割850 kg。埃及三叶草冬季每45 d收割一次。3月份以后每30 d收割一次,全季每亩可收草4000 kg。通过这样的种植安排,全年都有青绿饲料供应,特别是埃及三叶草及豇豆这两种豆科牧草,为奶牛产奶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三、政府推动,机制创新,建立奶牛合作社,注重提高农民的参与比例

印度政府将发展畜牧业及奶业当作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还体现在体制创新上。一是建立了常设管理和科研机构,同时建立了长效机制。建立了国家动物遗传资源局、中央水牛研究所以及国家奶业中心,在印度国家农业委员会统一协调下开展牛及奶水牛的品种改良和后裔测定以及畜牧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二是建立了印度奶业发展协会,专门负责奶业项目规划制定、实施,人员培训,实用技术的研究及推广,组织牛奶收购和营销设施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等。三是积极扶持、推广以“阿南德模式”为主的奶牛生产合作社。印度没有照搬其他国家扩大商业放牧规模和发展规模奶业经济,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扩大农民参与上。政府制定了《合作社条例》,从法律上对合作社的地位加以肯定。合作社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把分散的奶农有效地组织了起来,以牛奶加工厂为核心,形成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的产加销体系,创造性地将具有典型印度特点的小农个体经济与商业大市场连接起来,既解决了农民奶牛养殖的市场风险问题,又拉动了城镇消费需求,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印度共成立了113152个牛奶生产合作社,吸收了约1200万奶农,饲养2~3头奶水牛的农户比例达到99%以上,饲养超过10头牛的牧场或养殖户只有约3000个。拥有的生产经营份额已占全国奶业总产量的70%。印度政府的目标是,到2022年,全国的牛奶产量达到17500万t。四是从资金上扶持合作社的发展,拨出数千万美元专款提供给奶业合作社;向国际组织申请开展实物和资金,借助外援建立了10亿美元的奶业发展基金,建立了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形式的贷给农业合作社。短期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饲料和支付人员的工资;中期贷款主要用于购买牲畜和偿还贷款等;长期贷款则用于购置机械设备、修建厂房和建立加工企业等。奶业合作社偿还的贷款仍被继续留作奶业发展基金使用。五是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奶业发展,对牛奶的加工、销售免税,铁路运输部门对使用大型奶罐车运送鲜奶减半收费等。

结合印度发展畜牧业经验,我们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变化,人均口粮消费减少,畜产品的需求已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虽然与印度国情有所差别,但发展草食家畜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前景。我们应该学习印度:编制规划,引领发展;制定政策,激发热情;依靠科技,提高成效;培育主体,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机制,促进生产。在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发展有效的产业联合组织的同时,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为养而种,以养改种,养为主体,把我国的草食家畜发展起来。

The development of herbivo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in transition of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 practices and to achieve the changes in the supply side.India is a country that is quite successful in developing grain-saving structure in animal husbandry sector,from which some experiences that we can learn.

India;herbivore;dairy development

S815

A

1004-3314(2016)07-0027-04

10.15906/j.cnki.cn11-2975/s.20160707

猜你喜欢

草食水牛奶业
赛水牛
粮改饲与草食畜牧业发展初探
水牛喜欢水里钻
辽宁绒山羊春季放牧植物中毒防治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小水牛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共同推动中国奶业全面振兴
草食畜牧业有了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