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求伦理价值 共谋中国发展
——中国伦理学会2015年会综述

2016-02-02白雪菲

伦理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德性伦理学伦理

白雪菲

寻求伦理价值 共谋中国发展
——中国伦理学会2015年会综述

白雪菲

2015年12月5~6日,“中国伦理学会2015年会”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此次年会由中国伦理学会主办,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广东省伦理学会等单位协办。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世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詹成付等领导出席大会并致辞。5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伦理学专家学者和道德实践工作者齐聚北京,以“伦理学与中国发展”为主题,围绕伦理学理论、应用伦理学和行业道德建设等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王世明副部长指出,当下的伦理道德建设需要认清三个问题:一是时代迫切需要。3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在各行各业以及各个领域也出现了非常值得人们关注的道德失范现象。他认为,中国人民用自己的道德高度堆积起了今天改革开放的成果,经济建设成就来之不易,需要每个人好好珍惜。二是底蕴支撑丰厚。中华民族是一个以道德文化为底色的东方民族,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指引我们在道义的路上奔向光明前程。三是任务十分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当下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应贯彻到伦理学建设的具体工作中。他强调,在伦理学研究工作中要善于转化,如何把核心价值观的官方表述转化为群众语言,如何有效地送达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对伦理学人的使命寄托。

与会学者围绕“伦理学与中国发展”的主题,从伦理学的基础理论出发,将德性伦理、应用伦理和中国传统伦理与中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聚焦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道德问题。

一、伦理学基础理论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面对当前我国伦理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源头是我们对“什么是人”、“什么是道德”以及“什么是好生活”等基本问题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入的反思,解决道德问题时没有从源头进行过清理。南京师范大学王小锡教授从“道德是什么”的问题出发,认为唯有作为道德本体依据之应该通过明确的道德目标及其规范,并落实到具体道德行动,才能实现道德之“应该”自身的逻辑回归。他认为,道德是指不断回归于“应该”的人立身处世或集体生存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广州大学罗明星教授从现实出发阐释道德生成的依据。从本体论意义上来说,有物质决定论和人性决定论等不同解读方式;从认识论意义上看,道德生成是人类价值认知的过程,并直接关涉道德的技术性标准与价值性标准。汕头大学聂文军教授通过对道德偏好存在的客观性与必然性的阐释,提出在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的当代社会,社会道德之“全”可以通过个体道德之“偏”来实现。河海大学庞俊来教授从中国伦理精神的结构性认识、西方文化冲击导致中国伦理精神的解构以及以“类人”和“人类学方法”为核心要素重新建构“类伦理”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特思路。安徽师范大学钱光荣教授强调,应该重视中国国情的伦理创新,在关注西方思想的同时更应该关注道德国情的研究。学者们还就道德领域的世界主义和爱国主义、“制度伦理”的思维方式、伦理学研究中的“中、西、马”汇通问题及道德民族志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

二、传统伦理及其当代价值

学者们对中国传统经典文本进行了充分的解读,对传统伦理思想史上的概念、流派、人物和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本着伦理要面向生活、关注生活的理念,以新的方法、新的视角赋予问题以新的内涵,挖掘中国传统价值的现代意义。刘余莉教授和荣玉巧教授通过对《群书治要》和《弟子规》等经典文本的分析,分析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化和生活化以及道德教育问题。陈从兰教授和韩作珍教授对传统饮食和居住行为进行了深入探讨,倡导饮食和居住不仅要实现生命的价值,更要实现高的意境和人生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关健英教授从《诗经》的“旧邦新命”命题为切入口重新诠释了传统的继承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王泽应教授则从原因论角度出发,分析中华文明作为四大文明古国能够硕果仅存、绵延至今的四个方面原因:损益性的文明路径和旧邦新命的价值追求,中华美德的涵育与陶铸,中华道统的建构、拱立与护卫,以及儒墨道法及儒释道伦理思想的相融互补。

重庆佛学院院长、华岩文教基金会理事长道坚以佛教对中国伦理学的影响为题,辩证阐释了佛教的伦理精神和儒家伦理学说的同时,进行了佛教伦理和儒家伦理的比较,提出了佛教应该汲取儒家伦理理念,儒家伦理理念也应借鉴佛教伦理精神的观点,同时在传统儒释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围绕人性善恶论、因果论、戒律学和孝道论等四个方面非常具体的提出其独特的儒释统一的理念,以一个特殊的视角提出了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基本途径,给学者们很大启发。

三、德性伦理学与当代德性问题研究

中西德性伦理学发展至今,德性伦理学与当代德性问题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温州大学方德志教授对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核心人物及相关概念做了全面介绍,并对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进行了评价。在他看来,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主要以女性关怀伦理学和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为内容,而“移情”是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李家莲教授以斯密和哈奇森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斯密对哈奇森的背离,讨论了近代西方以情感为核心的德性伦理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内部张力。此外,部分学者还就法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研究中的德性问题。中山大学李萍教授从德性的视角分析了善法良知的问题,当代中国强调依法治国,是德性游离于法治视野之外的后果,李教授认为,美国索伦提出使法律回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对中国如何建立德性法理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她从“韩非子之失”、“索伦之得”以及“良法善治之思”三个方面具体讨论了德性法理学中的德性问题。井冈山大学孙斌教授讨论了道德信仰的危机及其化解方法,他提出道德教育不能等同于知识教育,并强调要重视德性伦理学研究过程中关于道德信仰等内部难题的研究。中央编译局李义天研究员表示,德性伦理学日益繁荣的今天,德性伦理学以反对者、革命者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之后,后续应该如何推进的问题是中西方德性伦理学都面临的困惑。

四、社会伦理与应用伦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慈善伦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慈善应该怎样表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传统慈善伦理发展至今经历了怎样的变革?面对慈善活动在社会上的伦理评价难以统一,我们该如何加强慈善伦理建设?慈善文化与养老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些热门的社会伦理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热烈讨论。井冈山大学曾建平教授提出,慈善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道德的本质。同时也有教授提出,慈善是社会给予的人生价值,慈善可以分为物质的慈善和精神的慈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刘妍博士认为中国现实社会总存在两种慈善,纯粹的慈善和带有功利倾向的慈善。为了使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既坚守慈善的伦理本质,又能更好的获取发展的动力,应对我国慈善事业进行分类。其他学者也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武汉大学倪素香教授认为要降低慈善动机的层次才能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慈善中来。有的学者提出,对动机的宽容也有利于对公共慈善意识的培养,提出把慈善的动机分为三类,自我满足的水平、道德义务的水平、参与他人生命的角度来看慈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杨德广教授提出,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慈善动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彭柏林教授专门讨论了墨子的公益伦理思想,周中之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慈善伦理层次性的阐述,提出现代社会中人们要从小爱走向大爱,从熟人走向陌生人,表达自己的善意和爱心。武汉大学张子平副教授认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其生命力,要加强法治和制度的安排,增加公信力差的慈善组织的违法成本。

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研究员指出,慈孝文化与中国独特的社会发展道路相关。中国人民大学肖群忠教授指出中国目前的养老模式有个体自养、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三种模式,社会养老又包括政府养老、企业养老、民间或者社区养老等等模式。中央党校靳凤林教授举例说明了中西方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的差别,介绍了西方在养老模式上的创新。靳教授和肖教授又进一步提出了我们在养老模式上可以向西方学习和借鉴之处。

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从资本共享、共享的认识以及资本和资本精神等方面论述了慈善共享理念。他认为,中国梦的本质是共享梦,而共享除了经济共享、政治共享、文化共享之外,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追求共同生存与发展的过程。未来社会是建立在资本与资本精神基础上的以共享为目标的发展型、开放型、包容型的社会,这种社会形态既包括现代慈善在内的共享社会体制,包括互联网经济在内的共享经济体制,也包括民主法治在内的共享政治体制,资本走向共享是历史必然。

五、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如何让思想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使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心中,如何改变当下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疲软现象,与会学者就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老师建议从价值观的形成规律对我国的价值观教育进行分析,有的老师从当前网络时代的背景出发,探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及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困境和出路,有的老师队高校伦理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如针对大学生恋爱堕胎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六、当代伦理学人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伦理学人,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什么位置上?怎么给我们当下的学术定位?我们可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指出,当下我们应该树立一个怎样的文化品牌是伦理学所面临的时代课题,伦理学人作为道德建设的理论工作者,在时代发展中应首当其冲,肩负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他从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理论工作者的理论创新和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大家提出了要求和期待:

对待传统文化方面。一是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文化基因,蕴藏着巨大的道德力量,我们的文化本色即是道德。要坚持文化自信,从道德的高度看待传统文化,不能只是简单的进行代际传承。二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要克服近代以来文化人非文化所带来各种抱怨、否定的情绪和问题,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以文化人为引领,端正态度,以更长远的战略性眼光回溯传统文化。

坚持理论创新方面。一是学术方式方法上的创新,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全世界对中国给予非常高的关注度,伦理学人要改变传统的学术工作方式,对于学术问题的理解、解决和解释既要基于中国经验,又要注重表达方式的国际性。二是理论和学术姿态上的创新。他强调,学者在学术交流和传播中要保有学术耐心,耐心听他人解释,耐性向他人解释,站稳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践行核心价值观方面。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只是经济和技术上的挑战,更是文化上的挑战,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核心价值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沉淀过程,践行核心价值观需要坚持,培育核心价值观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作为伦理学人,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任重道远。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大变更大发展的时代,如何实现社会的整体转型?“拐弯加速”的社会转型需要如何发挥道德的引领作用?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南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李建华教授认为,转型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大变更大发展的时代,要实现社会的整体转型,就要变经济驱动的单一型转型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驱动的全面转型。尤其要以文化转型带动社会全面转型,以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带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建设文化强国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而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所以需要由道德来引领社会转型。针对当下我们如何发挥道德的引领作用,李教授指出伦理学人的四个基本思路:一是尽快实现从被动适应的思维模式转变为引领的思维模式;二是要建立一种引领性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全面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三是要充分发挥道德示范群体的引领作用;四是要建立一个道德建设协同共治的工作格局。

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孙春晨研究员表示,本次年会是中国伦理学会建会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盛会,全国伦理学人参会热情高涨,参与讨论态度认真,年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呼吁广大伦理学学者和道德实践工作者要承担起时代的责任,围绕“伦理学与中国发展”这一重大主题,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注重伦理学研究的学术创新,更加注重理论研究观照现实并应用于现实。自1980年的第一次伦理学年会举办至今已走过35个年头,看到中国伦理学会蓬勃的发展态势,回首学会一路走来的历程,陈瑛研究员感慨良多,他既表达了对前辈们的崇敬和怀念,倡导年轻人要向老一辈学习,把伦理学理论研究当作毕生事业来追求和奋斗,同时也对新一代伦理学人提出了殷切期盼:在理论工作中要立足本职,把握主流和本质,顺势而为,要坚定信心、决心和耐心,在理论研究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唐凯麟教授指出,伦理学工作者要有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性思维,树立责任意识、问题意识、竞争意识,立足现实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与时俱进的发展,只有这样,中国伦理学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迈向更高的台阶。他高度肯定并赞许老一辈伦理学人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成果,号召全国伦理学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努力完善伦理学学科建设,努力创新伦理学研究成果,实现伦理学与中国发展的良性互动,有效促进并引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白雪菲,南京师范大学伦理学博士研究生,中共唐山市委党校讲师)

猜你喜欢

德性伦理学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