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军事学术价值探析
2016-02-02徐炳杰XuBingjie
徐炳杰/Xu Bingjie
《孙膑兵法》军事学术价值探析
徐炳杰/Xu Bingjie
1972年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出土,1975年2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孙膑兵法》,分上、下两编,各十五篇,后又经学术界研究于1985年9月出版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其中有《孙膑兵法》十六篇。在原版本的基础上将原上编十五篇补入《五教法》,更改为新编十六篇,此为今本《孙膑兵法》。从《孙膑兵法》十六篇宏富的理论论述来看,孙膑能够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创新中国古代作战理论,达到了战国时期作战理论发展与实践的最高水平。其兵学理论内涵博大精深,军事学术价值历久弥新。主要学术价值从九个方面提炼如下:
一、从战国争雄的现实出发,确立“战胜而强立”为核心的战争观
孙膑立足战国争雄阐述战争本质内涵,形成较为系统的战争观,核心思想是“战胜而强立”,其基本途径为“战胜”,其旨归在“强立”。而“事备而后动”“有委”“有义”则是实现其核心思想的保证条件。
第一,“战胜而强立”。《见威王》中,孙膑通过阐明战争的社会价值与功用、回顾总结历史事例来论说这一主旨。频繁激烈的兼并战争,关系着各国的生死存亡。他深刻揭示:“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孙膑在回顾总结历史事例后,审时度势,将话题转入现实的战国时代,巧妙迂回,告诫威王,社会大变革时代,时代大势是:列强纷争,战争频繁,弱肉强食,以战争进行军事征服是必要的,要树立“战胜而强立”为核心的战争价值观,“举兵绳之”才是明主的正确选择。孙膑总结以往的全部历史经验,比较“仁义礼乐”的和平征服模式和“战胜而强立”的征服模式,用重大的经典战例说明问题,得出“举兵绳之”的结论,说明“战胜而强立”是一具有历史普遍性的论断,这一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在秦国得到了成功运用。
第二,“事备而后动”。如何达成“战胜而强立”?孙膑重点阐述他的“战备”观。“事备而后动”,强调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孙膑认为,只有做到“有委”“有义”,才能“以固且强”。他断言:“夫守而无委,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若“守无委”,虽有坚城却难以固守,甚至不攻自破;若“战无义”,虽有众兵却不强大,甚至不战自败。“有委”,即有充足的战备物资储备,也就是要有强大而巩固的经济后盾,从而有效保障战争的顺利进行。“有义”,即要有道义的准备,正义的理由;就是要以先进的政治理念,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取得全社会民众和士兵的支持。难能可贵的是,孙膑强调了精神准备的重要性。
第三,富国乃强兵之急。在孙膑看来,富国强兵也是“战胜而强立”的重要内涵。《强兵》篇中,孙膑在很有策略地否定了其它各家的强兵主张后,提出“强兵之急者”,乃“富国”,强调富国是强兵之本,先“富国”后“强兵”,并用事实来证明他论点的正确性。这一“富国强兵”战略思想运用的结果是“威王、宣王以胜诸侯”,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对军事的基础作用和战争对经济的依赖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新潮流,是其“战胜而强立”之核心思想的深化和具体化,认识深刻而又辩证。即“富国”是关键和根本,是“强兵”的必要物质前提,国不富不能养兵,更谈不上强兵;而“强兵”又对“富国”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兵不强不能摧敌,也不能立国,所以只有“战胜”,才能“强立”。
第四,“乐兵者亡”。为防止国家过度武化,孙膑进一步解释了他的“慎战”观,为其核心战争观划定了边界与底线,指出,乐兵好战其结局是危险的。《见威王》云:“然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所以,他提倡战争观上的“中庸”之道,在《威王问》的篇末强调:“用兵无备者伤,穷兵者亡。”
二、围绕驾驭把握与制胜战争,形成以“道”为核心的战争规律论
实现“战胜而强立”,必须制胜战争,而制胜战争,就要驾驭把握战争;而驾驭把握战争,必须深刻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着眼此,孙膑深入认识和探求战争的内在规律,并以“道”为最高概念概述之,全书各篇多处论“道”,形成以“道”为核心的战争规律论。
第一,“知兵”要“达于道”。孙膑之“道”具有家学渊源,为孙子兵法之传承,即孙氏兵学,故其“道”为“孙氏之道”。《陈忌问垒》残简阐述“孙氏之道”及其光辉实践。“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曰智孙氏之道者”,是指孙氏兵学被成功运用于吴国、齐国之军事实践,柏举、桂陵、马陵之战取得重大胜利。《威王问》记述孙膑向弟子介绍齐威王和田忌对话的基本情况,循循善诱地向其弟子传授“知兵”之道,治国与用兵关系之“道”,发出了“齐三枼其忧”的感叹,精辟指出“知兵”要“达于道”,探讨兵法要注重研究战争规律。孙膑对指导战争最基本的战略战术思想和用兵之道,可谓已经“达于道”了。他不独对战争之“道”,而且对军事全局之“道”,甚而至于军政关系之“道”,都有系统而深刻的见解。所以“孙氏之道”内涵深刻:首先是治国之道。“求其道,国故长久”,战争规律之道为国家长治久安之根本。其次是预知胜负之道。在孙膑看来,“而先智胜不胜之胃智道”。他强调了“道”的实证性,说:“已战而智其所……”战争实践是检验“孙氏之道”知其所以然的标准。三是强调知敌。即强调知彼之道,对敌情要有深入全面充分的了解。如《陈忌问垒》残简曾言孙膑论述“孙轸之于兵也”,下文虽因简残损付之阙如,然由史可知,孙轸在城濮之战中,从由楚奔晋的人中了解到楚军内部混乱,根据所得情报,部署兵力,指挥战斗,最终战胜楚军。孙膑倡导“素信”“立义”,也是在讲治国与用兵的军政关系之“道”。
第二,强调“知道胜”。《纂卒》篇云:“知道,胜”;“不知道,不胜”。“知道”的具体内容,《八阵》篇中以用兵之道为核心内涵有全面的说明。该篇从宏观上论述“王者之将”的作战指挥能力标准要求,以“知道”为核心能力,强调“知道”的重要性,从七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探讨了“知道”所应“知”的深刻具体内涵,即优秀的将帅把握胜战之道必须具备七项素养。“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纂卒》篇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包括“知道胜”在内的制胜五原则:“恒胜有五:得主专制,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皆为胜战之道的应有之义。
第三,重视人的胜战因素。孙膑在探讨战争制胜之道时,极为重视人的因素。他从哲学的高度,俯瞰宇宙万物,以人为最可宝贵的因素。《月战》篇中,开篇即曰:“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但他没有片面地、孤立地强调这一因素,虽然是“莫贵于人”,战须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得。孙膑曰:“战□□□,人不单。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央。是以必付与而□战。”
三、根据战争演进和作战方式变化,发展克敌制胜的作战指导理论
因应战国以来战争形态的演进和装备的发展,孙膑提出若干克敌制胜的作战指导原则,形成了作战指导的一些基本理论。
第一,“必攻不守” 的核心作战指导。《威王问》篇在与赏、罚、权、势、谋、诈诸军事要素比较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必攻不守”的根本性克敌制胜原则。如着眼整体态势对抗,因情实施战法,多种手法调动敌人等。一是宏观战略指导层面,就是坚持积极主动进攻战略,制敌机先,反对消极防守。二是微观战术层面,就是坚持进攻的战术原则和打击的战术目标选择。要坚决地打击敌人没有防守或防守虚弱之处,同时又是敌人的要害之处。“必攻不守”视为“兵之急者”,因为它是带有全局性的作战指导问题,是核心性的战术原则。如桂陵之战中以魏都大梁为攻击方向,一战而胜。“必攻不守”是关系作战全局胜负、安危、主动与被动的决定性制胜要素。而赏、罚、权、势、谋、诈在军事上固然重要,但它与“必攻不守”相比,则是辅助性的、增益性的制胜要素。“必攻不守”运用体现了孙膑所确立的核心性作战指导思想,此亦大规模机动作战逐渐成为战争主要形式的真实反映。
第二,“抚时而战”的作战法则。《月战》篇曰:“不得已而后战。故抚时而战,不复使亓众。无方而战者小胜以付磨者也。”引兵用战必须尊重和掌握战争规律,分析诸多制胜因素给战争最终结果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把握好“天时、地利、人和”,“抚时而战”。“抚时而战”强调的是审天时而把握有利战机,其实质仍是发挥指挥员所应有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天时对军事行动的影响,更好地发挥其在组织指挥作战中的作用。因而,天时在兵家的作战筹划决策胜敌中,就有着很重的地位。
第三,诡道用兵的作战指导原则。在继承和发展孙子诡道理论的基础上,孙膑从具体的战术层面上将其深化发展,以诡道用兵为作战指导,在《官一》篇详细列举了诡道用兵的十六种战法要则,主要有:钓战;山斗;厌津;□□;昧战;合少;疑敌;从遗;备强;燧斗;莠;逆喙;攻槥;泫疑;敌;茭[肄]。
第四,不同的作战样式施以不同的指导原则。《陈忌问垒》专论防御作战,较为系统地论述野战战术防御,主张运用兵力与障碍配系结合整体作战。《月战》专论夜战,崇尚月夜而战。《官一》篇根据战争实践的重大发展变化,总结梳理当时一些基本作战样式,并研究概括出了适应这些作战样式的有效的主要战法。孙膑提出的攻防主要作战样式与相应的战法指导原则有十一种之多。
第五,针对不同作战对象的作战原则。《威王问》中探讨针对三种不同作战对象的用兵法则。“击穷寇”:“可以侍生计矣”;“击钧”:“营而离之”,“并卒击之”,否则的话“案而止,毋击疑。”“以一击十”:“功其无备,出其不意”。《八阵》篇中主张区分不同作战对象的战法使用:“适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适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
四、结合战场实际及敌我双方情况,实施灵活多样的兵力运用方法
善于依据战场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兵力,合理部署使用,趋利避害,以灵活用兵打仗是孙膑兵法的突出特色。
第一,敌我兵力不同对比情况下的兵力运用。如《威王问》中讨论在敌我双方对峙情况下的作战指导和取胜战法。其一,佯动欺骗。“以轻卒尝之”。 其二,佯败骄敌。挑选“贱而勇者”,“期于北,毋期于得”。 其三,“微陈以触其厕”。对敌阵形侧翼实施突然袭击的战法。其四,以“小失”换“大得”。 《威王问》中根据敌我兵力对比三种不同的基本情况展开讨论:我强敌弱,我众敌寡,运用“赞师”;敌众我寡,敌强我弱,运用“让威”;我出敌出,未知众少,运用“险成”。
第二,不同类型的作战力量赋予其不同作战任务和使命。《威王问》中讨论篡卒、弩兵、众卒三种类型作战力量的运用。《威王问》云:“篡卒力士者,所以绝陈取将也。劲弩趋发者,所以甘战持久也。”“众卒者,所以分功有胜也。”在结构合理的基础上,对作战力量编组使用。《八阵》篇曰:“用陈参分,诲陈有,诲锋有后,皆侍令而动。”
第三,特定战斗行动样式要重点使用特种作战力量。《官一》篇曰:“庴入内寇以棺士,遇短兵以必舆,火输积以车。”孙膑在此提出三种战斗行动样式及其所使用的主要力量。战国以后,骑战成为重要的作战方式。除了银雀山竹书反映的内容外,《通典》《武经总要》载有孙膑骑兵作战运用。如《通典》巻一四九记载孙膑言骑兵作战的特点和用途,《武经总要》亦有相关论述。他提出的骑战的若干原则,其学术价值和对战争指导的作用不可低估。
第四,结合地形使用重点作战兵种。《八阵》篇曰:“车骑与战者,分以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险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毄死。”
五、因应战争规模化集团化,丰富发展以阵法为主的战法理论
关于阵的布设和运用是孙膑军事思想的主体内容,也是战国时期战术发展的代表性军事学术成果。在《孙膑兵法》中,遵循贯彻灵活机动的战术总原则,多篇多次论述阵法及其作战运用问题。
第一,从宏观上论述以八阵为主体的战术思想。《八阵》篇通论八阵作战运用,主要着眼作战运用的原则性问题,主张根据敌情和地形确定战法,配备兵力,使得八阵发挥最大的作战效用。所述战术理论观点,不仅在当时都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即使现在也很有启发性。他强调灵活机动的战术总原则:“用八陈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陈之宜。”现代学者认为,战国时期的战斗队形(阵)以孙膑十阵为代表。所谓“十阵”,是以步兵为主的战斗队形(阵),包括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行(形)阵、雁行阵、钩行阵、玄襄阵、水阵和火阵。水阵与火阵,实质上讲的是水战与火战的战法,而不是讲的战斗队形,因而可以说,孙膑十阵实际上只有八种战斗队形(八阵)。这八种战斗队形(阵)都是以步兵为主的战斗队形(阵)。①
第二,论述根据特定的具体情况排兵布阵,把握运用阵法的基本要求。《官一》篇着重讨论这个问题。其一是要用好锥行阵,“阵刃以锥行”。其二是要合杂布阵,“阵少卒以合杂”。“合杂”的目的是什么?孙膑自问自答,“所以圉裹也”。是为了防御被包围。其三是要旌旗相连布阵,“修行连削,所以结陈也” 。列阵而战,必须保持高度的纪律性,因此,要以旗帜鼓角为号,从而旌旗相连,齐勇若一。其四是布阵要能应付紧急情况,“云折重杂,所权趮也”。 “云折重杂”的布阵要求,使敌难以破阵。只有严密布署,部队实现梯次配备,纵深布置,方能应对可能发生的不测事件。其五是用阵要迅猛神速,“猋凡(风)振(震)阵,所以乘疑也”。
第三,着重讨论锥行、雁行、剽风三种重要阵法的运用。《威王问》篇曰:“锥行者,所以冲坚毁兑也。雁行者,所以触厕应□[也]。剽风之阵者,所以回□□□[也]。”锥行阵因其前锋尖锐,两翼锋锐有力,主力实力雄厚,自然可突破坚固阵地,摧毁敌之精锐部队。雁行阵是一种左右两翼向前或向后梯次配备的队形,如“V”字形,所以雁行阵是用来进击敌人翼侧,而与己方的后应部队相配合的。史料载孙膑擅长用骑兵作战。剽风之阵,指由骑兵组成的行动轻捷的军阵,实施快速机动作战,主要以其飘流机动的阵势与敌进行速决战。
六、适应建立指挥系统和指挥复杂化,深入思考并发展作战指挥理论
战国时期各国确立了国君(王)任命将军率兵出战的指挥制度,开始形成独立于国家行政机构之外的早期军队指挥系统。《六韬·王翼》记载“股肱羽翼七十二人”。孙膑深入思考其指挥组织活动并发展为初步的作战指挥理论。
第一,突出作为顶层的君主的战争指挥。《兵情》篇主要着眼古代作战体系探讨引兵用战之道,揭示合理的军事领导指挥体制是战争制胜的关键因素,作为顶层的君主的战争指挥则为关键之关键。《兵情》篇曰:“若欲知兵之请,弩矢亓法也。矢,卒也。弩,将也。发者,主也。”在孙膑看来,君主战争决策任将,将帅之率兵指挥、团结协作,基层的成功排兵布阵、勇敢冲锋陷阵,三个层面相互和谐,形成整体合力,方为引兵用战之实情至理。作者运用了比喻方式进行论证,以矢、弩、发者分别比喻士卒、将帅和君主,论述士卒、将帅和国君自顶层、中层、基层三个不同组织层面的指挥要素在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只有三方面都合乎要求,内部关系融洽形成合力,如同弩矢,才能胜敌。战国时代七国争雄之各战争胜败皆可从根本上归因于君王之战争决策指挥。
第二,构建比较合理的指挥体系与指挥模式。上述三个层面:矢、弩、发者即士卒、将帅和君主,如何实现上下一致,密切配合,诸因素合力制胜。关键在于通过构建合理的指挥体系、理顺各层次的指挥关系,对全体参战力量实行统一集中的指挥。通观全篇,孙膑以射手引弩射箭的形象直观比喻来说明问题,最终为我们初步构建了战国时期以君主为核心、以将帅为指挥枢纽、以基层士卒排兵布阵为基本指挥手段的比较粗放的指挥体系,形成了比较合理管用的基本指挥模式。其所体现的指挥关系表明:君权高于将帅之权,基层军事指挥权从属于高层军事指挥权。在这种指挥关系的制约下,射手对弩,即君主对将帅具有控制约束作用,而弓弩对箭矢,即将帅对士卒具有绝对的支配作用。士卒就是实现将帅作战目的意志和目标的工具,士卒所做的只有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一声号令,即义无反顾、冲锋向前。这种指挥体制对取得战争胜利具有积极的意义。以弩矢为喻的指挥理论,其所构建的初步的体系与模式,顺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对古代军事领导、作战指挥体制的建设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初步建立了作战指挥制度规则。
《官一》篇中,孙膑把作战指挥控制看作为作战胜败的关键,把它放到了法则规定的首位。孙膑认为,行军打仗首先要建立通畅的作战指挥控制体系,以保证军令畅行无阻,部属服从命令听指挥。尽管这些手段较为原始粗糙,系统比较简单,方式方法也比较单纯。这些方面的规定主要为:其一,执行命令:“贱令以采章”。此时,军中旗帜、徽章的使用已经成为制度。《尉缭子·兵教》篇云:“将异其旗,卒异其章。”这样兵将相识,利于指挥控制,保证部队战斗序列不发生紊乱。其二,区分层级:“乘削以伦物”。 其三,协同联络:“辩疑以旌舆”。指挥则以“旗舆”“金鼓”传达命令,辨别前进方向和催战、收兵的信号。其四,指挥通信:“申令以金鼓”。闻鼓而进、闻金而退,为古人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所形成的指挥信号模式,用金、鼓、旗实施的近距离指挥。《官一》篇云:“夜敬(警)以传节”,则言远距离军情通报和指挥。
第四,作战指挥要运用“阵、势、变、权”为兵之道。《势备》篇云:“凡兵之道四:“曰阵,曰势,曰变,曰权。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孟将也。势者,攻无备,出不意……中之近……也,视之近,中之远。权者,昼多旗,夜多鼓,所以送战也。凡此四者,兵之用也。□皆以为用,而莫勶亓道。” “阵、势、变、权”即军阵、兵势、机变、主动权,其运用以“势”为核心,四者紧密相连,把人的因素和武器装备的因素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作战体系的整体威力。“势”,即“攻无备,出不意”,要义在于确保作战突然性,用势、发势为其精髓所在。“阵”,以排兵布阵蓄势,形成险恶的作战布势,蓄势、布势为其精髓所在。“变”,为充满军事辩证思维的作战机变,造势、变势为其精髓所在。“权”的要求是“昼多旗,夜多鼓,所以送战”,要义在于确保自身的作战主动权,度势、谋势为其精髓所在。为此,孙膑强调将帅的机断指挥。孙膑在《篡卒》中提出制胜五原则,把“得主专制”作为作战指挥制胜的首要条件,认为国君要赋予将帅机断指挥权。
七、关注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的影响,形成利用地形作战的军事地理思想
孙膑善于利用地理环境,如马陵之战。他关注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的影响,作《地葆》篇专论军事地理问题,专论诸地理要素与军争之关系,其它各篇中也有涉及。
第一,山川河流等常见地形因素对作战行动的影响。《地葆》篇中,他告诫将帅在指挥军事行动时,认清“五者皆不胜”的五种不利地形的限制,五种不利之地,即“绝水、迎陵、逆溜、居杀地、迎众树”。要分清山地与河流的“生”与“死”,利用地形保护自己并使敌人处于不利境地。《地葆》篇曰:“南陈之山,生山也。东陈之山,死山也。东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不留死水也。”
第二,十五种对胜利具有很大帮助作用的地形因素对作战行动的影响。根据地形的形态特点和不同的地形要素对优胜地形进行分类研究,有十五种对胜利具有很大帮助作用的地形因素,即“五地之胜”“五草之胜”“五壤之胜”等,以把握其中的特点规律,增强军事行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地葆》篇曰:“五地之胜曰:山胜陵,陵胜阜,阜胜陈丘,陈丘胜林平地。五草之胜曰:藩、棘、椐、茅、莎。五壤之胜[曰]:青胜黄,黄胜黑,黑胜赤,赤胜白,白胜青。”
第三,九种容易导致作战失利失败的地形因素对作战行动的影响。即“五地之败”、“五地之杀”等。《地葆》篇曰:“五地之败曰:溪、川、泽、斥。五地之杀曰:天井、天宛、天离、天、天柖。五墓,杀地也,勿居也,勿[近]也。”
第四,根据战场的地形情况选择最佳的战斗方法。《官一》篇主要针对不同的地形、天候所带来的敌情,而施用不同的计谋,创造有利的态势,发挥各种水文地理要素的战役战术价值。《官一》篇中,孙膑大致总结了八种不同的利用地形所形成的阵法。如 “迎陵而陈用刲。”讲迎逆高陵之“刲”阵法;“交易武退用兵。”讲平原旷野地退却之战法;“泛战接庴用喙逢。”讲水体泛舟接战之战法等,不一一列举。
八、推进军队质量建设和战斗力提升,探讨专业化军事教育训练理论
战国时期,经常性、专业性的军事训练成为必须。从推进军队建设和战斗力提升的高度出发,孙膑对此进行思考,为我们留下一些宝贵论述。
第一,军事教育训练要抓好基础性内容。《五教法》是孙膑关于军事教育训练的专论,该篇提倡要抓好军事教育训练的基础性、根本性内容。孙膑开篇即指出:“善教者于本。”是说军事训练要抓住根本。孙膑强调“善教者……不临军而变故。”是讲军事训练要克服随意性。他认为训练之本在“五教”。分别是:处国之教,行行之教,处军之教,处陈之教,隐而不相见利战之教。涵盖武德素质、军事体制、队列训练、行军用战、阵法训练、战法训练等部队军事训练的五个基本方面。
第二,通过“篡卒” 选练精锐部队制胜。《篡卒》篇强调精兵制胜,即选练精锐才能打胜仗。孙膑提出:“兵之胜在于篡卒。”如何选练和使用这样一支精锐之师呢?孙膑提出,其一,“其勇在于制”。通过严明军制促使其勇敢作战;其二,“其巧在于势”。通过把握态势形成其灵活战术;其三,“其利在于信”。通过赏罚必信形成锐利的战力;其四,“其德在于道”。通过教育管理形成优良的武德素质;其五,“其富在于亟归”。通过速战速归保持充裕的后勤保障;其六,“其强在于休民”。通过休养休整保持强大的作战能力;其七,“其伤在于数战”。要避频繁的用兵作战防止损伤削弱部队元气。
第三,加强武德培育,特别是加强将帅武德修养。《篡卒》篇曰:“德行者,兵之厚积也。”这说明武德是军队建设的基础。又曰:“信者,兵[之]明赏也。” 要通过守信明赏,建立良好的官兵关系。又曰:“恶战者,兵之王器也。” 要培养英勇顽强,敢于恶战的战斗精神。敢于殊死战斗,是军队作战取胜的主要手段。英勇顽强,敢于拼死战斗,正是兵之王器也,也是一支军队最优秀的武德品质。孙膑认为必须抓住“信”“忠”“敢”的三项基本素质要求,加强武德修养,这既是为将品德修养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行,也是选拔使用训练管理“纂卒”的有效抓手。《篡卒》篇曰:“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敢去不善。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不信于赏,百生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八阵》篇总结指出“三不足”的将领是不能统帅军队、指挥作战的。“智不足将兵,自恃也。”“勇不足将兵,自广也。”“不知道,数战,不足将兵,幸也”。
第四,提升士气,培养战斗精神。《延气》篇主要论述从部队动员集结开进到临敌接战等不同境况下将帅如何激励士气的问题,涉及提升士气的原则、方法和要求,主要从激气、利气、厉气、断气、延气具体分析如何提升士气。《延气》篇残简提出,气不激则营,要激气;气不利则拙,要利气;气不厉则慑,要厉气;气不断则迵,要断气;气不[延]则隋,要延气。《杀士》篇则主要是讲士卒如何牺牲,即将帅应该如何去调动士卒的积极性,使其不怕牺牲英勇杀敌。
九、充分重视战争的综合保障,提出了诸多战争保障理论
孙膑立足保障战争胜利,探讨诸如军事后勤保障、装备保障、作战保障等问题,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战争保障思想。
第一,如何筹措战争物资。《行篡》篇主要研究战争物资筹措问题,研究探讨如何聚集民间物质财富,包括钱财、粮食等重要物资作支撑战争的经济基础,对有关战争后勤、军事经济、国防经济动员方面进行专门论述。他认为:“权衡”是战争物资筹措的关键,即“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战争后勤要像秤和天平一样,确立相应的标准体系,制定权衡法度;“阴阳”是筹措战争物资标准的依据,即“阴阳,所以聚众合敌也”,军事上的阴阳变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是作为聚集物资财富是否合适的根据。落实“权衡”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正衡再累暨忠”,“称乡县衡虽其宜也”,“私公之财壹也”。为更好地“行篡”以筹措战争物资必须运用若干方略,作为君主应该注意和把握如下问题:主要包括运用政治智能,区分征收对象,争取民众拥护支持,以及“行篡”目的在于用兵久战,为民积聚财富等观点主张。
第二,做好充分的战争物质准备。《威王问》中,孙膑着重讨论了战备工作的重点,强调要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他推论:“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有委”,即有充足的战备物资储备,也就是要有强大而巩固的经济后盾,从而有效保障战争的顺利进行。孙膑从城市防御作战的视角,强调了后勤物资保障对于坚守城市的重要意义。
第三,做好武器装备保障。战国时期,武器装备处在由青铜兵器向钢铁兵器转变发展时期,促使作战方式、体制编制发生重大变化。《势备》篇论述武器装备对作战胜利的保障。新型主战装备的发明发展促成新的兵种和作战方式产生。同时,孙膑在此篇中强调,武器装备发明后必须要运用新的战法。
第四,做好各种作战保障。《官一》篇末段主要论述作战保障与相关勤务条令法则要求:“顺明到声,所以夜军也。佰奉离积,所以利胜也。刚者,所以圉劫也。更者,所以过□也。□者,所以圉□也。□□,□□□□□。□者,所以厌门也。胡退□入,所以解困也。”涵盖驻营、勤务、内卫、诱骗、管理等特殊作战保障,涉及范围较广,强调各种作战保障分队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充分发挥对战斗胜利的保障作用。
注释
① 参见:金玉国著《中国战术史》,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1月第2版,第65-69页。
(责任编辑:周亨祥)
摘 要:《孙膑兵法》十六篇军事学术价值有九个方面:确立“战胜而强立”为核心的战争观;形成以“道”为核心的战争规律论;发展克敌制胜的作战指导理论;实施灵活多样的兵力运用方法;丰富发展以阵法为主的战法理论;深入思考并发展作战指挥理论;形成利用地形作战的军事地理思想;探讨专业化军事教育训练理论;提出了诸多战争保障理论。
Review of the Military Academic Value of Sun Bin’s Art of War
Abstract:Sun Bin’s Art of War, which is comprised of 16 chapters, has nine aspects of military academic value: establishing the outlook on war that takes “firm establishment by winning the war”; the war law theory that takes “Tao” as the core; developing the warring instruction theory that gains mastery over the enemy; implementing the versatile and flexible employment of military strength;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the warring theory that takes the tactical deployment of troops as the main; deeply thinking and developing the operational commanding theory; forming the military geography thinking that utilizes terrain to conduct the military operations; exploring the professional theory of militar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utting forward many theories concerning warring guarantee.
关键词:《孙膑兵法》军事学术价值论析
Key Words:Sun Bin’s Art of War; Military Academic Value; Review
作者简介:徐炳杰,哲学硕士,空军预警学院黄陂士官学校基础部副教授(技术6级),大校。
收稿日期:2015-10-12
中图分类号:E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76(2016)01-004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