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孙子兵法》中“知”的艺术

2016-02-02姚振文YaoZhenwen

孙子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艺术方法

姚振文/Yao Zhenwen



论《孙子兵法》中“知”的艺术

姚振文/Yao Zhenwen

《孙子兵法》重视“知”,全书讲到79个“知”字,最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胜”思想内容体系。具体内容包括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知常知变、先知全知等。前人关于《孙子兵法》知胜思想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其方法和途径的艺术性成分却探索分析不够。事实上,“艺术才是处于最高层次的东西”①,孙子兵法中“知”的艺术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它是天才的火花、灵感的展现,创造的摇篮,没有任何常规的法则可以遵循,这在纷繁复杂的动荡世界中更具有启示意义。

一、立足于庙算思想的战略预测艺术

《孙子兵法》开篇即讲“知”,《计篇》之“计”意指“会也,算也”,引申为计算、庙算,目的就是为了战前更好地预知整个战争大势及胜负结局。这其中的“庙算”思想作为一种战略分析模式,既体现了孙子论“知”的科学性内涵,也深刻体现了孙子求“知”的方法和艺术问题。

首先,孙子讲“经之以五事”。“经”乃度量的意思,又可训为“基”或“本”,即要求将帅从根本上关注“道、天、地、将、法”五大因素。这种立足宏观和长远的大思路,势必要求用一种整体而辩证的悟性认知方法去思考和把握。因为,战略决策者不仅要全面了解这五个方面的要素,而且要观察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达到融通的境界。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的特点,即注重对“本一”的追求,坚持在把握“本一”的基础上描绘周围的世界,融会贯通地认识和解决周围的现实问题。而这恰恰符合战略的本质要求,即通过一种意会性的感悟,而不仅仅是严格的逻辑推理,来把握宏观和大局。

其次,孙子主张“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即通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等七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最后做出战略判断。这其中,“校”体现了量化分析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性,而 “索”则体现了判断和创造的艺术性。“索”,“求也”,意指求索、探索,既要深刻,还要准确,更要抓住关键。“索其情”说明,“校之以计”并不是对敌情我情的简单对比,不能停留在数据和信息上,要透过复杂的表象,直指对手的本质。这需要靠灵感而不仅仅是逻辑分析,靠直觉而不仅仅是计算演练。它是超越感性经验而做出的抽象的把握,颇有些神秘和模糊,然而对战略决策者来讲,它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最后,孙子强调:“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这实际上是依赖人的前瞻性思维对战争胜负结局做出的最后的战略预测。这种“预测”,需要指挥员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情况,推测出未来战争对抗可能发生的主要情节,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勾画出大体的景象。洪兵先生曾谈到:“在‘庙算’中,战争的统帅已经构想出未来战争的形态,双方的战略对抗已经展开,不过是在‘寂静战场’上展开。对未来战争形态构成的认识成熟与否,正确与否,体现出统帅之间战略思维水平的差距。”②这明显是增加了战略分析的艺术化要求,因为“在企图对于想象中的未来情况使用新工具以寻求未来的解答时,根本无成规可循。”③

总之,战略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在战略问题上,决定人们战略选择的,有些是逻辑的因素,有些是非逻辑的因素。对于逻辑的因素,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而对于非逻辑的因素,则必须通过艺术性的方法去感悟和判断,后者更集中体现了战略思维的创造性。李际均先生说:“兵法和艺术一样,要辉煌隽永就得创造。在战争中创造优势才能生存和胜利。战略思维的关键是创造性,创造性是一种精神实践活动,作为对模式化和因循守旧的否定,从而实践新发现的意义。这里需要主观能动作用的尽情发挥,需要挖掘思维的潜能,动员各思维要素之间广泛联系,实现对经验和传统的超越。”④

二、基于辩证思维的互动认知艺术

在战争中,信息本身就是充满了对抗的领域,故孙子强调的“知”又是一种基于双方对立互动的辩证认知艺术。《计篇》中讲:“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虚实篇》又谈到:“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前者意在强调,作为战争对立双方中的一方,你既要了解自己的对手,同时也要了解自身的情况。后者则是基于双方的对立互动,强调要用我方主动的战争行为,试探敌人,从而获取对方真正的虚实情况。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达成战争对抗所要求的辩证统一认识上的“知”。李泽厚先生曾对兵家的这种辩证认知做出经典的概括和评价:“即要求用一种概括性的二分法,抓住矛盾的思维方式来明确、迅速、直截了当地去分别事物、把握整体,以便做出抉择。”“这是一种非归纳非演绎所能替代的直观把握方式,是一种简化了却非常有效的思维方式。”⑤

进一步而言,孙子强调的“知”不是一次性认知的结果。孙子既然强调在用兵中要“因情应变”“攻守相辅”“奇正相生”,那么孙子的“知彼知己”必然也是一个多重叠加的过程。在战争中,双方力量的准备和使用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要想真正了解对方的情况,就必须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动态的跟踪,并以此进行多次的反复的认知和判断。同时,还要根据对方已经变化的情况,对自身力量部署及决策、规划做出不断的修正和完善。只有这种“知彼知己”,才会带来“百战不殆”的结果。

由此,“知胜”便上升为对立双方博弈中互动认知的方法和艺术。《兵经百言·知》中对战争中双方知与谋的关系有这样一段总结:“我可以此制人,即思人亦可以此制我,而设一防;我可以此防人之制,人即可以此防我之制,而思设一破人之防;我破彼防,彼破我防,而又设一破彼之破;彼既能破,复设一破乎所破之破,所破之破既破,而又能固我所破,以塞彼破,而申我破,究不为其所破。递法以生,踵事而进,深乎深乎。”这段话告诉我们:“知”不仅体现在我方对对方的谋略上,还要体现在如何控制和破解对方对我方的所“谋”上,此种连环套式的认知与谋划既需要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需要高度的悟性和艺术想象力。

值得强调的是,对抗互动中“知”的方法和艺术还有一个“知敌之才”和“知敌之知”的问题。许洞的《虎钤经·逆用古法》认为:“兵家之利,利在变通之机,观其逆顺。夫兴师之际先探敌将才不才。设若敌将不能以兵法使众,惟以勇敢为己任,我则顺古法以待之也;若敌将善用古法,我则逆古法以待之也。”在这里,许洞是根据敌方将领的“知”来进行军事策划,即不但要知敌,还要知敌之“知”,包括敌人对兵法的认知情况及灵活应变情况。可见,许洞的知胜思想已经上升到深入对手的思想、思维、心理、性格和价值观的层面,这更容易认知和判断对手的作战动机和行为,并准确把握住对手对自己行动的可能反应。

三、深入到实际战场的现场感知艺术

战争中要做到“知”,还必须对战场周围的事物,包括对与战争决策相关联的各种现象和要素,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孙子为此提出著名的“相敌三十二法”。“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行军篇》)可见,孙子非常重视在战争实践中获取要知的东西,战场是孙子获取情报信息的主要来源。

就战争对抗的复杂性而言,所谓“相敌”绝不是一般性的观察,而是要用具有见微知著的战略眼光去透视,要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透过偶然发现必然。所以,孙子讲的“相敌”,不是看到的越多越好,越细越好,而是要有一个思维上整理加工的过程,使被“察”到的东西简明清晰。这就要求指挥员内心掌握一种大而化小、小而化简的艺术化原则,尽量破除战争的迷雾,排除各种纷扰,割断无关的联系,使问题变得简洁、明快,唯如此才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住战争现象的本质。

更重要的启示在于,“相敌”是战场实践中的一种现场感知艺术。宫玉振曾指出:“在混乱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要想对情报做出正确判断的一个前提,是决策者必须与真实的世界保持血脉相通的联系。对于战争的将军们来说,战场是最好的情报来源,优秀的将军必须深入一线,因为战场的现场感觉远远要比成堆的抽象数据更有价值。在战争中,指挥员不能完全依赖别人提供的信息,什么都代替不了指挥员自己的现场感觉。”⑥现场感知是人类认知中最难以觉察的那一部分,非逻辑所能触及和把握。在战场上,那些经验丰富的将军,往往会有一种敏锐的直觉,能够依据所把握的信息,清晰地把握住事情的真相。对此,中国历史上的韩信是一个杰出的代表。韩信是名副其实的军事天才,在直接指挥作战方面,他对于战场硝烟的感觉似乎是历史上最敏感的,每当面临一个新的作战形势,他都能对敌情、己情以及天时、地理等各方面情况了如指掌,进而正确认识战场上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因利制权”,因势利导,使有限的兵力得到正确的部署和合理的使用,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总之,在实际的战场上,指挥员对于战场的感知是至关重要的。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战场主动权、制胜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能夺得“先机”,而“先机”的争夺又必须依赖于“感知”的获得。因此,现代战争被人们喻为“感知者的胜利”。要想成功地战胜敌人,你必须对整个战场、对对手、对双方的战略选择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感知和感觉。而这种感知和感觉不是单纯依靠下属的汇报总结而养成的,指挥官仅仅坐在指挥所里臆想战略和对策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作为一名战场指挥员,你必须深入到一线中去,与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融为一体,把握住战场形势的脉搏与起伏。而作为战争总指挥或战略总统帅来讲,则应该认真听取一线指挥官的意见,因为战场上的人最贴近问题,最了解形势,那里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鲍威尔有一条著名的原则:“战地指挥官总是对的,后方指挥官总是错的,除非有证据证明情况正好相反。”⑦

四、深悟兵法理论的变通用知艺术

艺术境界中没有任何一定的法则可供遵循,这也正是其与科学境界的最大差异。所以,孙子一方面总结出一系列的用兵理论和原则,但又强调要因时、因地、因地而做出权变。如《势篇》就讲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以正合”意谓以常规的理论方法正面迎敌,“以奇胜”意谓以非常规的实用方法灵活破敌。再如《九地篇》讲到:“践墨随敌,以决胜负。”“践墨”意指整体上遵守用兵理论和原则,“随敌”意指根据敌人的变化情况灵活应对。更重要的是,孙子常能以完全忘却理论的神秘境界表达用兵的灵活多变。如《虚实篇》讲到:“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成势,无恒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在这段话中,“兵形像水”和“水无恒形”无疑具有高度的艺术含义,有形的因素可以用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来处理,而无形的因素则必须凭借智慧、感悟和想象始能探索。

在《九变篇》中,孙子也特别强调了兵法理论原则运用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所谓“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九变”的内涵是什么?曹操云: “变其正。”⑧;张预云: “变者,不拘常法,临事适变,从宜而行之之谓也。”⑨可见,孙子所谓“九变”强调的乃是随机应变、灵活机动,而非固守传统的兵法理论。这既体现了孙子对已有兵法常理的“变正”理解,更是对兵法理论知识的活用,是一种化执为活的艺术。

对于兵法运用中的不拘常法,孙子在《计篇》说:“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为什么不可先传?因为任何一次战役、一个战场的情况都不一样,战争取胜靠的是指挥员综合运用己方力量和各方面的因素的内在智慧,而非固定理论。所以,兵家总结的理论原则可以传,而兵家真正制胜的灵感和智慧却无法传。这就需要兵法理论的活用,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你要把自己学到的理论原则融合、贯通、消化、吸收,让它真正变成你自己的东西,形成一种你内在的直觉与感悟,此时,你的指挥灵感和指挥艺术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也正因如此,中国兵家特别强调无言之教,或是强调指挥员本身的一种意识的瞬间发挥。宋朝名将岳飞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⑩汉朝名家霍去病不学兵法,但却“暗与孙武通”;毛泽东坦言,“一上战场,兵法全都忘了”。兵法的本质就在于“战胜不复”,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没有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

宋朝的武学博士何去非对于兵法原则的活用也有一段精妙的论述:“法有定论,兵无常形。是以古之善为兵者,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合法”。意思就是说,兵法有固定的原则,而用兵却没有固定的态势。古代真正善于用兵的人,不是死板地去固守原则,而是巧妙地运用原则,因此常常能够根据一条原则创造出另一条原则,能够表面上背离了一条原则,而实际上却符合了另一条原则。这正是孙子所主张的用兵的最上层的境界,它无疑也是一种高妙的艺术境界。

五、综合运用各类间谍的微妙谍知艺术

通过用间获取情报是知胜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而要从纷繁复杂、形势险恶、双方互相算计、彼此防范的战场上获得有用的情报信息,无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对此,孙子从三个方面深刻揭示了运用间谍的方法和艺术。

第一,孙子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用间的五种类型(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而且强调要“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这里的“道”,指途径、规律;“神纪”指神秘莫测之道,二者均体现一种微妙的艺术境界。在孙子看来,“用间”并非是派出几个人、搜集几份情报那么简单,它需要多种方法同时并用,五种间谍相互配合,而且要虚实相映,真伪难辨,使敌人摸不清我方使用间谍的真正规律。如此用间达到极致状态,就是对间谍无时不用、无处不用、无人不用。正所谓“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第二,获取情报以后,信息的处理是情报工作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同样的情报,在不同的决策者看来,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这就需要对情报具有高度的辨别能力。所以,孙子提出“非圣不能用间,非仁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用间篇》)什么是圣?圣乃“事无不通,才智非凡”,什么是微妙?“微妙”需要“慧眼卓识、心灵感应”。这充分体现了情报分析与处理的艺术化要求。它告诉我们,战争决策者需要借助情报,但绝不能完全依赖于情报表面上的信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决策者的智慧,是他的主观判断,是他把握本质问题和必然趋势的敏锐眼光。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中得到的情报,很大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多数是相当不确实的。这就要求军官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对事物和人的认识和判断才能得到。”第三,孙子强调谍报工作一般人不能担此重任,必须要用“上智”之人。孙子在《用间篇》的最后总结说:“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孙子心目中理想的间谍形象是伊挚和吕牙,他们既是古代的圣人,更是历史上的智者。这样的人去充当间谍,他不会机械死板地去获取和处理情报问题,而会活化为一种求取方法和途径上的艺术。他懂得舍弃和拒绝,知道哪些情况重要,哪些情况不重要;他会去深入思考,进而准确地捕捉到敌方最本质、最要害的内情,为统帅决策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如果他本人就是决策者之一,还可以使获取情报与分析判断直接结合为一体,这样的战略决策无疑会“必成大功”。

注释

① 李零:《唯一的规则——孙子的斗争哲学》,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7页。

② 洪兵:《孙子兵法与经理人统帅之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③ 转引自钮先钟《战略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8页。

④ 李际均:《论战略》,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⑤ 李泽厚:《孙老韩合说》,《哲学研究》,1984年第4期,第41~52页。

⑥ 宫玉振:《取胜之道:孙子兵法与竞争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页。

⑦〔美〕哈拉里:《奥伦.科林·鲍威尔的领导秘诀》,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⑧《十一家注孙子·九变篇·曹操注》。

⑨《十一家注孙子·九变篇·张预注》。

⑩《宋史·岳飞传》。

(责任编辑:刘庆俊)

摘 要:兵法本身就是艺术。笔者在深入分析《孙子兵法》知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从方法论的角度揭示了孙子知胜思想的艺术化特征。具体内容包括:立足于庙算思想的战略预测艺术;基于辩证思维的互动认知艺术;深入到实际战场的现场感知艺术;深悟兵法理论的变通用知艺术;综合运用各类间谍的微妙谍知艺术。

Review of the “Cognition” Art in The Art of War

Abstract:Military science is a kind of art.On the foundation of making a deep analysis of the contents of victory prediction in The Art of War, from the viewpoint of methodology, the author reveal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ctory prediction thinking of Sun Zi’s art of war.The article includes the following contents: The strategic prediction art based on the thinking of estimate; the art of interactive cognition based on dialectical thinking; the art of on-site perception penetrating into the actual battlefield; the art of flexible understanding the theory of military art; the art of making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various kinds of spies.

关键词:孙子兵法;知;方法;艺术

Key Words:Sun Zi’s Art of War; Cognition; Method; Art

作者简介:姚振文,山东省滨州学院历史系教授,孙子研究院副院长。

收稿日期:2015-7-6

中图分类号:E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76(2016)01-0010-06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艺术方法
《孙子兵法》组歌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用对方法才能瘦
艺术之手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爆笑街头艺术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