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舞蹈艺术技能杂技化的反思

2016-02-02肖蕊恋唐方方

神州民俗 2016年15期
关键词:舞者技巧舞蹈

肖蕊恋 唐方方

(星海音乐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00)

对中国舞蹈艺术技能杂技化的反思

肖蕊恋唐方方

(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广州510500)

舞蹈作为艺术门类之一,近些年发展速度及广度得到了加快、加深。人们在感受舞蹈之“美”的同时,总认为舞蹈的“美”要依靠超高的身体技术,才能更好的展现舞蹈。如果,一个舞者在身体技术都非常优秀的情况下,对舞蹈动作的完成或作品的诠释就有着极大的优势。但是,我们习舞只是为了完成某一个高难度的技巧吗?舞蹈应该是通过身体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诠释,舞者在诠释舞蹈作品时,应该以抒情达意为终极目的,而不是以展示高难度的身体技术为主要起因。若一味的强调技术而不培养技术背后的根由,其技术就算高超绝伦也是走入杂技行列。舞蹈艺术之所以有“艺”的存在,就不能只讲究单一的技术,是要从艺术的观点出发而开展技术。

舞蹈艺术技能杂技审美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加深发展,人民大众物质生活不断丰足,便逐渐开始关注精神文明生活。舞蹈作为艺术门类,其发展速度及广度也得到了加快和加深。从小众艺术逐步走进大众日常生活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走进舞蹈艺术,在工作和学习之余感受舞蹈对自我身心及外在体态的调解,感受舞蹈之美。然而,当人们更进一步接触舞蹈训练时,才真实感受到舞蹈训练的痛苦,非一般人能够坚持的,需要付出疼痛和汗水。

一、中国舞蹈艺术技能发展现状分析

由学校和社会组成的各种形态的舞蹈教学模式,共同构建的中国当代舞蹈艺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舞蹈艺术教育体系。它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不断创造新的成绩,而舞蹈艺术技能的审美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舞蹈比赛中,你会发现一个趋势,一届比一届软,一届比一届技巧难度高,大家在不断寻求下次比赛能有更高难度的技巧。时至当下,成为了观舞就要观技巧的审美态度。

当下,在我们的习舞观念中,认为舞蹈的“美”是要依靠长期专业的身体柔韧和控制的训练才能获得的。如果,一个舞者在身体软开度、控制力和技巧都非常优秀的情况下,对舞蹈动作的完成或作品的诠释就有着极大的优势。因此,身体的柔韧和技巧训练便成为专业舞蹈学习的最重要部分。但是,我们习舞只是为了完成某一个高难度的技巧吗?

近几年,全国大大小小的舞蹈比赛作品中,对身体柔韧和技巧上还是占主导地位,以至于在整个舞蹈领域都十分看重柔韧性及技巧性。在这样的情境下,舞蹈作品的内涵性逐步被模糊化,而舞蹈演员的技巧性逐步占主导地位,舞蹈审美从欣赏身体运动美感转换为身体运动之“险”。然而,这样的审美倾向随着电视媒体的普遍发展和大众对舞蹈的关注渐渐成为了一种普遍审美。舞蹈艺术教育为了接轨比赛标杆,为了追求高超的技术化,在针对学生的训练过程中,都会刻意的强调高难度的技巧的训练,却对舞蹈的身体内在艺术性感受要求甚少。

特别是近年各个城市的舞蹈类培训机构林林满目,学舞的人也与日俱增,舞蹈教员们的思维却总是停留在技术之上,从平时的课程的训练到节目的编排,都要以体现软开度和技巧为主,时常突兀的在舞段中下个腰,搬个腿,劈个叉,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少儿舞蹈作品。这些作品的选题和立意都十分符合少儿的年纪,青春活泼立志,可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会无缘无故的出现集体下叉、搬腿、下腰等,似乎不下叉、搬腿,就不能很好的呈现学习舞蹈的过程,似乎就不是专业的体现。关于这样的观点,是否有不太客观的看待舞蹈?

这样的现状不免有些“上行下效”的嫌疑。似乎每一位舞者想获奖,都必须有自己的技术绝招,才有资格走上那个比赛舞台。这让更多的舞蹈培训机构的审美倾向发生改变,以为舞蹈比赛的首先是技术,然后才是作品。殊不知,现今很多舞蹈比赛虽然看重技术,更看作品本身要表达的意境,需要技艺高度结合。由于有些人没从作品的本身去研究,于是在教授舞蹈时,只关注在作品哪些地方加一些眩目的技巧。

二、中国舞蹈艺术技能杂技化的反思

(1)舞蹈艺术教育中“技艺”的关系

闻一多先生说:“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实的表现。”舞蹈作为千百年来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对人类有着多种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舞蹈艺术的主体性,表现为它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大脑支配下的肢体。大脑创新意识的高下,则直接决定着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舞蹈艺术中情感与肢体有机结合,突出地体现出它的主体性特征。”①舞蹈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并非只是单纯的训练舞蹈动作技能,它必须遵循全面的身心训练。舞蹈通过身体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诠释,所以,舞者在诠释舞蹈作品时,应该以抒情达意为终极目的,而不是以展示高难度的身体技术为主要起因。若一味的强调技术而不培养技术背后的根由,其技术就算高超绝伦也是走入杂技行列。舞蹈艺术之所以有“艺”的存在,就不能只讲究单一的技术,是要从艺术的观点出发而开展技术。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作为肢体艺术,是依靠人的身体运动而产生的流动形态的,它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每一个肢体动作都代表着语言表述。在观赏者的眼里,舞者的肢体不再是一个个动作机械化的连接,他们对肢体的控制力,对动作和情感同一的表现技巧,无不使观众赏心悦目,一同感受舞者那行云流水般的倾诉。在舞蹈表演艺术中,让观众记忆犹新的是舞者通过肢体动作表达的某一种情感,而不是炫什么超高的技能。然而这种独特的肢体运动一定是不同于普通的运动,是需要经过长期特殊训练而产生的对增强身体柔韧性和身体控制性的技术。而这种技术是为了服务身体语言的艺术表达,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技术而技术。

舞蹈的历史告诉我们,舞蹈的发生基于人类的生活与性情。舞蹈之所以成为艺术门类的范畴,也是因为有人性的存在而不是仅仅的运动。舞蹈的运动是心理的导致和有意识的身体运行。从早期的芭蕾开始,已经用身体讲究仪式和故事。在中国古代,乐舞更是代表了一种礼仪形式。而之后才随着政治体制的改变和经济的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学科独立表达于人们眼前,并且掺杂着一代一代人的审美态度。显然,舞蹈训练是需要大量的身体技术支撑,但更需要“技艺”结合,对舞蹈作品中的语汇运用要把握要准确,要探究其动作的意义而非动作的难度。我们要避免舞蹈技术的杂技化,避免舞蹈作品的艺术性逐渐技术化而显得意义模糊,呈现肤浅。

(2)舞蹈艺术教育中“技艺”的运用

当今,舞蹈艺术教育发展中,分职业舞蹈艺术教育和非职业舞蹈艺术教育,他们其年龄、阅历、文化背景都不同,在如何教学技能的方法上必定存在较大的差异。技能的训练与运用,“技艺”的本末倒置是长期以来舞蹈教育及舞蹈创作存在的普遍问题。我们应该深层的思考舞蹈的身体技术训练的目的性,究竟是为了舞蹈本身还是为了技巧本身?

作为舞蹈教育者,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将审美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技术训练与作品呈现中做出清晰的分辨。不仅在技术训练中严格要求,有机提高,还要不断传输舞蹈艺术的美学追求。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感化别人,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能实际上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所以,老师在技术训练中,应该对动作描述加以想像,并且言传身授,引导学生带着想像力去完成技术,促使学生在做动作时受到形象的启发,从而激发他们对艺术的联想力和创造力,使得审美愉悦得到最大的满足。如今的杂技、艺术体操等,在技术训练中非常强调身体动作的美感训练,例如,杂技作品肩上芭蕾“天鹅湖”,演员在表演时,身体达到技能与动作美感的高度和谐,使观众在感受高难度技巧的刺激下,还能享受舞蹈肢体动作带来的审美愉悦。

舞蹈艺术教育本着求真、求尚、求美的原则,承载着美育的功能,人们通过学习舞蹈艺术,感受到更多的美,并且直抵人的心灵深处。作为少儿舞蹈教育者,舞蹈艺术在启蒙阶段尤为重要。首先,要让他们对舞蹈艺术产生兴趣,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启蒙少儿的自娱意识和对美的追求。古人说:“然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觉手之自运,欢之至也。”舞蹈艺术的启蒙不仅是身体技术的开发,更重要的是要启蒙少儿一颗“真、善、美”的心。而后,舞蹈作品的创作者,要懂得舞蹈语汇的选择,不能为了展示作品的“难度”系数,将基本功训练中的技巧元素直接搬上舞台,来等同于舞蹈语汇,这样并不能给诠释作品的立意带来任何帮助,反而在流畅的动作中的突兀出现,显得十分尴尬。

舞蹈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灵魂,寄托着人们情感世界的太多希冀和追求,因此,舞蹈艺术教育承载着独特的价值和任务。舞蹈艺术技能训练作为舞蹈艺术中最基础的部分,必然要“技艺”结合,借助舞蹈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最终使舞者从肢体的感知训练,转化为对心灵的一种启示,达到真正的“身心合一”、“无技之技”。

结语

今天的人们已经越来越不满足浅显的舞蹈表现手段,反之追求的是更能深刻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舞蹈作品,所以,舞蹈艺术工作者,需要更加理性的思考强烈表达舞蹈艺术的感染力。把技术融合到身体动作的感受中,不断提高创造力和审美感受,使得在舞蹈作品的表达上,有更好的艺术品质,从而达到舞蹈的“技艺“和谐相融。

肖蕊恋(1982--),女,在职硕士,现任星海音乐学院讲师。唐方方(1992--),女,大学本科,现任珠海市金路华宁幼儿园教师。

〔1〕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3):P64。

猜你喜欢

舞者技巧舞蹈
舞者
舞者
舞者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冰上舞蹈搭档
指正要有技巧
我和舞蹈
美丽舞者再翩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