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原游牧活态博物馆发展的几点思考
——以鄂尔多斯博物馆苏泊罕游牧活态分馆为例

2016-02-02赵国兴

文物季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游牧活态鄂尔多斯

□ 王 龙 赵国兴

草原游牧活态博物馆发展的几点思考
——以鄂尔多斯博物馆苏泊罕游牧活态分馆为例

□王龙赵国兴

鄂尔多斯博物馆苏泊罕游牧活态分馆(以下简称苏泊罕游牧博物馆)是依靠鄂尔多斯博物馆丰富的场馆运营经验和人才的智力支持,与东联集团投资建设的博物馆。该馆采取成果共享、人员互动、资金独立、保护为主、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企事业合作新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价值,特撰此文以探讨在季节性分明、自然环境并不占优的鄂尔多斯草原开展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弊关系,并对该馆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活态博物馆存在困难解决措施

一、活态博物馆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发展基本模式

活态博物馆(Eco-museum)概念最早于上世纪70年代起源自法国。该理论的创始人之一雨果·戴瓦兰对其的定义是通过科学、教育等方式对某一区域的所有遗产进行管理、研究和开发的机构。目的是保护、传承和持久地丰富遗产地的独特性和创造的文化遗产,包括他们的无形遗产即技术、绝招、工艺、传统材料和艺术形式。到1985年将此概念引入我国后翻译为“生态博物馆或活态博物馆”一直沿用至今。主要在我国进行的系统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生态学角度探讨活态博物馆对于因时代变迁导致当地独特并脆弱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意义;二是从建筑学角度探讨活态博物馆的建筑形式与传统博物馆的区别;三是从人类学角度探讨对于少数民族和弱势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四是从旅游学角度探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双赢的可行性。

活态博物馆作为新生事物,目前在我国各地发展方兴未艾,就以保护目的而言可以分为两种新模式:一是在概念引入之初,其实践地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东北、西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这种模式一般是针对那些旅游资源相对发达,出于保护少数民族脆弱文化和实现非物质文化传承,由政府推动,旅游企业独立运作完成,以配合和增加旅游项目为目的,以提升企业收入为主的被动型保护模式,而文化保护工作是放到次要位置的。二是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一些地处城市核心区域的古街区、古建筑,在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协调并重的共识下,逐渐被打造成集文物保护、休闲旅游、保存集体记忆相结合的活态展示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集中在我国中原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开发形式一般由当地政府或文物主管部门发起并与社会资本合作,在一个相对广泛的区域内完成对古文化形态的集中整合。这里既包括非物质文化的绝技、手艺、材料制作过程、日常生活状态的完整保存,也包括其内的建筑等历史真实文物的直观展示。这种模式是以文物及遗产保护和保存城市个性文化为主要目的,经济效益的追求是次要位置。

二、鄂尔多斯博物馆苏泊罕游牧活态分馆项目设立的意义

(一)活态博物馆是鄂尔多斯博物馆固定展示的有效补充

鄂尔多斯博物馆地处康巴什,是全国AAAA级景区,与苏泊罕草原相距约44公里,年游客接待量大约是35万人次。其中《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所展陈的内容,就是从元代开始直到近代“八白室”重归鄂尔多斯这段历史。陈设内容既包括蒙古族一些传统祭祀活动和婚庆活动,也包括蒙古族日常生活场景的再现及民族、民俗、宗教文物精品的展示。通过这样的陈列展览,虽然能使游客对鄂尔多斯蒙古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点有所了解,但也存在短暂的视觉冲击带来的直观感受并不充实,理解草原文化精髓的开阔与自由还不够深刻等问题。而苏泊罕游牧博物馆的成立正好切中游客心理,可以直观地感受草原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现状,能亲身参与祭敖包、篝火晚会、婚礼实景演出等文娱活动,将游客在静态展览的所获得的历史文化信息更加具体地呈现出来,这样就形成了康巴什景区与苏泊罕景区的互动,完成了鄂尔多斯博物馆与苏泊罕游牧博物馆展示内容的互补,实现了几方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活态博物馆是民俗研究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依靠苏泊罕游牧博物馆的社会实践功能,由鄂尔多斯博物馆与东联集团苏泊罕旅游区项目部共同组建苏泊罕游牧博物馆的管理研究团队,并将其作为培养民俗文化研究人才的培训基地,常年派驻有志于研究鄂尔多斯民族民间文化的同志到景区参与研究工作。通过参与筹划景区人文展示项目及实践调研资料的收集整理,可以使研究人员能较好地发挥研究项目的能动性,较为集中地了解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的来龙去脉,为博物馆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活态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依托的是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

博物馆的社会职能所追求就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即博物馆所陈设文物的信息的最大化推广,或者是整个地域文化根脉的完全展现。而目前固定展览所能达到的信息交流量却十分有限,出现了展览信息与观众求知欲的不对称,文物直观展示与其背后承载的时代背景信息不对称等瓶颈问题,因此活态博物院的应运而生就恰好解决了上述问题。最重要的是苏泊罕游牧博物馆可以利用庞大游客流量完成了鄂尔多斯博物所追求的文化信息传输或宣传的最大化的终极目标。

(四)活态博物馆的成立是民营经济与文化事业共同发展的充分尝试

鄂尔多斯博物馆民族分馆——即苏泊罕游牧草原文化活态博物馆的设立,是政府主导的文博部门与非公有制企业间,开展的旨在弘扬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创新之举,是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突破。以鄂尔多斯市这一首创的活态博物馆的概念和形式,打造鄂尔多斯乃至全区全国唯一性的游牧草原文化活态博物馆,具有非常超前的理念和实践意义,将会对鄂尔多斯民族文化(文物)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苏泊罕游牧活态分馆项目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困难

(一)地区自然、人文景观的局限性问题

鄂尔多斯市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冬夏寒暑变化大,当地草原多为半干旱荒漠性草场,从草原直观的视觉角度上看,相对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盟市的自然草原景观,从质量到震撼力都存在着巨大差距。其次是地区内遗留的人文历史景观基本都已被历史所湮没,目前景区所建景观都为新生产物,历史的厚重感不足。再者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当地原生态的游牧生活的保真资源已经消失殆尽,保存的游牧文化独有特色更显不足。

(二)固定区域集中展示与游牧文化特质的协调性问题

国内多数活态展示景区,主要采取在固定区域内将民族地区所涉及的全部特色文化资源通过整合,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给参观者和旅游者。此种模式对于聚居文化及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原地区的活态展示较为适合,而对于开阔的、散居性为主的游牧文明的展示,却是极难解决的事情。所以既要达到文化信息的最直接传递又能原滋原味地保留好游牧文化的特质就是考验活态博物馆成败的关键。

(三)地区特色文化的凸显问题

鄂尔多斯作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长眠之地,在蒙古族发展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然而目前苏泊罕景区所设置的服务内容、展示形式、推广项目等方面,与内蒙古乃至全国其他蒙古族相似景区存在着诸多雷同,地区特色还不够明显。

(四)活态博物馆对文化保护的延续性问题

当前活态博物馆的意义在于,能够将遗产地相对脆弱的独特性和创造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持久地丰富起来,这包括他们的无形遗产即技术、绝招、工艺、传统材料和艺术形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技艺在社会需求方面却处于十分窘迫的境地,甚至某些东西在当今社会既缺乏实用价值,又缺乏必要的观赏价值,唯一值得保留的只是一个群体长期形成的集体性记忆。这就产生了保护与投资企业价值取向相背离的情况。另外处于信息、物质社会的现阶段,许多较为原始的如放牧、迁徙、食品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传统劳作和工艺都已被现代新兴牧业及工业化所替代。这样的结果就是传统手工艺和反映民族生活原始场景的展示保真度不够,导致了企业不愿意大力投资非盈利项目,而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却又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对于活态博物馆的遗产保护职能的发挥和企业持续有效的投入都面临挑战。

四、实现活态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所面临的实际困难,苏泊罕游牧活态博物馆首先应从求新、求变上下工夫,将整个事业的视野放大、放远,主动做到跳出地域局限性,深挖文化内涵,做实精品项目,谋划长远规划,实现持续发展。

(一)突破地区局限,增加纵深联系

基于地区自然、人文景观方面的不足,首先应在“动”上下功夫。一是将康巴什景区、成陵景区、苏泊罕景区联动起来,集中三方优势资源,以游览线路而言,以康巴什作为始发点,所展示的是草原新城的大气磅礴和恬静优雅,成陵展示的是一代天骄传承八百年悠久的帝王祭祀,苏泊罕展示的是普通牧民粗犷自由的草原牧歌。适当地弥补了苏泊罕草原的景观单一性问题,实现了旅游资源互动。二是适时营建苏泊罕游牧博物馆研究保护中心,除作为活态保护研究之用外,设立非物质文化活态展区,引进具有地区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作坊,打造传承保护、游客互动与商业销售为一体的服务项目,实现了与游客的互动。三是将周围原住居民采取合理规划,散聚结合的原则形成生活区,配合“蒙古族三艺”等服务项目,完成整个生活场景的系列展示,同时将部分具备歌舞表演天赋的牧民,穿插到八旗会盟、各类祭祀展示、婚庆表演等大型活动中,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互动。

(二)返璞归真,凸显游牧本原

活态博物馆存在的目的和原则就是将遗产地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展示出来,而要做到这些就应在“真”上下功夫。这里所谓的真就是将蒙古族最原始的生活状态完全地呈现在游客面前,必须从居住环境、着装、语言、出行等多个方面做到返璞归真。除此以外,为弥补景区项目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局促性,凸显游牧民族开阔自由的特质,针对那些能较长时间逗留景区的游客,可以通过设置游牧狩猎、远足探险、野外宿营、骑马竞赛等户外长距项目来增加游牧特色的体验感。

(三)求精、求新做到鄂尔多斯特色

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作为世代拱卫成吉思汗陵园的忠诚部落,保留了最为完整的各类帝王祭祀及宫廷文化外,严格区别于其他地区蒙古族的独有性并不突出,所以在苏泊罕游牧博物馆能实现创新之举的项目就更少之又少了。因此尽量挖掘地区特有品种加以完善就尤为重要。以笔者观点认为,一是鄂尔多斯地区在历史上就扮演者民族融合大熔炉的重要角色,适当将蒙汉融合等相关历史阶段的自发产物放到其中,既增加了游客的归属感,又突出了地区的特有属性。如将鄂尔多斯东部地区的“漫瀚调”、“晋剧”、“二人台”和西部地区的“古如歌”、“盅碗舞”、“筷子舞”通过晚会形式予以呈现,就可以达到相互比较、相互贴近、相互包容的目的。二是在饮食及服饰方面鄂尔多斯蒙古族保留了诸多特有习惯和形式,也可作为文化求新的突破口加以利用。三是在蒙古族手工艺展示方面,将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作为展示重点。这里就要求其品种符合实用、观赏、收藏价值三原则,不求其多而求其精,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四)谋划长远,实现持续发展

苏泊罕游牧博物馆的设立,是我市将活态博物馆引入当地的第一次尝试。纵观近三十年在国内具体实践,成功的案例并不太多,究其主要原因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民营资本介入的好处是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办文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民营资本的融资渠道更为广泛,运作更为灵活,管理更为严格,但也存在过度逐利,漠视文化本原,与保护的初衷产生了偏离。二是缺乏长远规划,社会调研不足,追求项目求大求全,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取舍中将活态保护只是作为噱头,最终流于形式半途而废。为解决以上矛盾,一方面需要参与各方就项目设置而言拿出长远发展规划,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交由文化部门切实完成,项目可行性调研及经营管理交由企业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另一方面就是参与各方要有历史担当,将苏泊罕游牧博物馆作为我市企事合作的标志性项目,给予足够重视,力求将其打造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工程。

(作者工作单位:鄂尔多斯博物馆)

猜你喜欢

游牧活态鄂尔多斯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鄂尔多斯的婚礼 曾征 丙烯 150cm x 165cm 2020年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都市游牧
地理盲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关于鄂尔多斯蒙古“唐古特”的学术座谈
西夏游牧经济的几个问题
锐意改革 打造健康鄂尔多斯
福州喜娘 活态传承的闽都婚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