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永青文庫藏敦煌本《文選注》箋證一則

2016-02-02金少華

敦煌吐鲁番研究 2016年0期
关键词:敦煌

金少華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



日本永青文庫藏敦煌本《文選注》箋證一則

金少華

日本永青文庫藏敦煌寫卷佚名《文選注》,殘存236行,僅抄《文選》注文而不録正文,涉及的篇目依次爲司馬相如《喻巴蜀檄》、陳琳《爲袁紹檄豫州》及《檄吴將校部曲文》、鍾會《檄蜀文》、司馬相如《難蜀父老》,恰好是李善注本《文選》卷四四全卷五篇,唯《難蜀父老》殘損後半篇注。該寫卷書法純熟*參見徐俊《書評: 〈敦煌吐魯番本文選〉、〈敦煌本昭明文選研究〉、〈敦煌本文選注箋證〉、〈文選版本研究〉》,《敦煌吐魯番研究》第5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376頁。,文本質量卻極差,“錯字、脱字、誤倒、不恰當之空格、句讀的漠視混淆等,諸如此類的訛誤隨處可見,極難解讀”*岡村繁《文選之研究》第五章《永青文庫藏〈敦煌本文選注〉箋訂》,《岡村繁全集》第2卷,陸曉光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84頁。;不過作爲一種千數百年前的《文選》舊注,永青本的文獻價值畢竟不容輕忽。本文選取一條詳加考證,以求教於方家。

司馬相如《難蜀父老》嘗舉大禹治水爲例,欲以證成“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的觀點:

昔者洪水沸出,氾濫衍溢,民人昇降移徙,崎嶇而不安。夏后慼之,乃堙洪塞源,決江疏河,澌沈澹災,東歸之於海,而天下永寧。

永青本《文選注》第221行有“澌,分也”條,岡村繁考定爲上揭《難蜀父老》“澌沈澹災”句注,並羅列異文云:“‘澌’字,《(文選)集注》本、九條本、袁本、五臣吕延濟注並同;紹興本作‘斯’;淳熙本、胡刻本、《四部(叢刊)》本、《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並作‘灑’;《史記·司馬相如傳》作‘漉’。今從敦煌注本。”*同上書,308頁。

根據岡村氏的排比,如果撇開《集注》本、九條本這兩個日本藏《文選》古抄本暫不論,單就傳世刻本而言,大致可歸納爲五臣注本《難蜀父老》作“澌”,李善注本作“灑”,分别合於永青本《文選注》及《漢書》司馬相如本傳。今岡村氏未對諸家異文、注解之異同詳加考辨,而徑從永青本作“澌”,似嫌輕易,實有必要逐一探討分析,以别其是非高下。首先從五臣吕延濟注“澌,盡也”説起。

按“澌”確有“盡”義*《説文·水部》:“澌,水索也。从水,斯聲。”王筠注云:“《字林》同。《方言》:‘澌,索也。’注云:‘盡也。’《倉頡解詁》:‘索,盡也。’……亦省作‘斯’,《檀弓》‘我喪也斯沾’注:‘斯,盡也。’”(王筠《説文解字句讀》,北京: 中華書局,1988年,440頁)又《廣雅·釋詁一》云:“澌,盡也。”(王念孫《廣雅疏證》,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40頁)吕延濟注與此相同。,吕延濟注並非杜撰。不過《難蜀父老》“澌沈澹災”與上一句“決江疏河”結構相同,“決江”與“疏河”、“澌沈”與“澹災”分别對文,而吕注云“澌,盡也。澹,水摇動貌。謂盡除沈没摇動之災也”,則以“沈”、“澹”爲並列,殊欠妥當,難以采信。

而且五臣既訓“澌”爲“盡”又注音“息移切”,也大可商榷。《玉篇·水部》:“澌,息咨切,水名。又音賜,水盡。”*《宋本玉篇》,北京: 中國書店,1983年,357頁。《廣韻》去聲寘韻斯義切“賜”小韻:“澌,盡也。”*《宋本廣韻》,北京: 中國書店,1982年,326頁。“澌”之訓“盡”,皆讀心紐寘韻,與心紐支韻之五臣音聲調去、平有異。又查《莊子·齊物論》“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郭象注“彼我是非,豁然確斯也”《釋文》:“確斯,斯又作澌,音賜。”*陸德明《經典釋文》,北京: 中華書局,1983年,363頁。按: 《禮記·檀弓下》“我喪也斯沾”《釋文》:“斯,音賜,盡也。”(同上書,171頁)可資比勘。又《檀弓上》“小人曰死”鄭玄注“死之言澌也”《釋文》云“澌也,本又音斯,音賜”(同上書,168頁),“音斯”殆“作斯”之訛。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一三《盧至長者經》音義:“物儩,又作澌,同,悉漬反。《方言》:‘鋌、儩,盡也。物空盡曰儩。’”*《叢書集成初編》本,上海: 商務印書館,1936年,601頁。按: 《文選》卷一○潘岳《西征賦》“超長懷以遐念,若循環之無賜”李善注云:“《方言》曰:‘賜,盡也。’”“賜”字與今本《方言》相同。皆訓“盡”之“澌”讀去聲之證。唯《廣雅·釋詁一》“澌,盡也”條曹憲音“斯”*王念孫《廣雅疏證》,394頁。,尚與五臣音無殊。然則五臣“澌”字音“息移切”雖非憑空臆造,但與其“盡也”之訓釋不無不相配套之嫌*曹植《七啓》“騰山赴壑,風厲焱舉”之“焱”字五臣注音“必遥”,與注解“焱,火也”不相配套,“必遥”爲“猋”字之音,《七啓》“焱”爲“猋”之俗訛字,“風”、“猋(飆)”對文同義,考詳拙著《古抄本〈文選集注〉研究》,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281—282頁。。

至於岡村繁所揭紹興本之“斯”,在傳世宋刊《文選》諸本中,《難蜀父老》作“斯沈澹災”者僅此一見。“斯”字固然可訓爲“盡”(參見上文),但紹興本吕延濟注即作“澌”,與袁本、《四部叢刊》本等無殊,則正文“斯”當是“澌”之壞字,不必深究。

司馬相如《難蜀父老》收載於《漢書》本傳,五臣注本《文選》“澌沈澹災”句《漢書》作“灑沈澹災”,顔師古注云:“灑,分也。沈,深也。澹,安也。言分散其深水,以安定其災也。灑音所宜反。澹音徒濫反。”*《漢書》第8册,北京: 中華書局,1962年,2585頁。按顔注以“灑沈”與“澹災”爲儷偶,深契《難蜀父老》本旨,其説遠勝《文選》五臣注。

不過顔師古“灑”字音“所宜反”頗奇特。“灑”字《廣韻》所綺、所蟹、砂下、所寄四切;陸德明《經典釋文》有二音,一同《廣韻》上聲蟹韻所蟹切,一同《廣韻》“洒”字音去聲卦韻所賣切*參見許建平師《法藏敦煌〈毛詩音〉“又音”考》,氏著《敦煌文獻叢考》,北京: 中華書局,2005年,146—147頁。: 顔氏音注與《釋文》《廣韻》皆不合。而《漢書·揚雄傳》所載《河東賦》有“灑沈菑於豁瀆兮”句,即化用自司馬相如《難蜀父老》“灑沈澹災”,顔注云:“灑,分也。菑,古災字也。……灑音所宜反。”*《漢書》第11册,3538頁。按: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所載《難蜀父老》“災”字亦作“菑”,見《史記》(修訂本)第9册,北京: 中華書局,2013年,3672頁。“灑”字音、義前後相同,蓋無訛誤。

考《墨子·兼愛中》“洒爲底柱”孫詒讓注云:

“洒”與下文“灑”同,當讀所宜反。……洒即謂分流也。*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 中華書局,2001年,108頁。

同篇下文“灑爲九澮”注云:

“灑”、“釃”字通。《漢書·溝洫志》云:“禹廼釃二渠以引其河。”注孟康云:“釃,分也。分其流,泄其怒也。”《史記·河渠書》“釃”作“廝”,《索隱》云:“廝,《漢書》作‘灑’,《史記》舊本亦作‘灑’,字從水。韋昭云:‘疏決爲灑。’”此與《史》、《漢》舊本字正同。《漢書·司馬相如傳》“決江疏河,灑沈澹災”,顔注云:“灑,分也。所宜反。”《淮南子·要略》云:“禹剔河而道九岐。”*同上書,109頁。按: 今本《史記索隱》作“《漢書》作釃”〔《史記》(修訂本)第4册,1688頁〕,“釃”與孫氏所引“灑”不同。據《索隱》下文“《史記》舊本亦作灑,字從水”,似“灑”字是也。

孫氏之説足見高明。《説文·酉部》:“釃,下酒也。”段玉裁注云:“引申爲分疏之義,《溝洫志》云‘釃二渠以引河’是也。《司馬相如傳》借‘灑’。”又水部:“灑,汛也。”段注云:“引伸爲凡散之稱。”*段玉裁《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47、565頁。“釃”、“灑”應是同源詞。

“釃”字《廣韻》所宜、所葅、所綺三切;英藏敦煌寫卷S.2071《切韻箋注》平聲支韻“釃”字注云“下酒。所宜反,又山尒反”,上聲紙韻所綺反(即山尒反)及平聲魚韻色魚反(即《廣韻》所葅切)二小韻下皆未收“釃”,是“釃”字本僅“所宜反”一音*“色魚反”者,讀“釃”爲《説文·水部》訓“莤酒也”之“湑”也。黄侃《説文同文》云“湑”同“釃”(黄侃箋識,黄焯編次《説文箋識四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2頁)。《廣韻》“湑”字相居、私吕二切,“相居切”即“色魚反”(生紐歸心),“私吕切”則“相居切”之上聲。。前揭《漢書·溝洫志》顔師古注云“釃音山支反”*《漢書》第6册,1676頁。,山支、所宜二反並生紐支韻。然則顔師古、孫詒讓二氏謂“灑”字當讀所宜反者,實破讀爲“釃”。

至於《文選》五臣注本《難蜀父老》之“澌”,同樣爲“釃”在“疏決分流”義項上的假借字,固不當如吕延濟釋爲“盡”。而岡村繁所揭《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之“漉”,則大概只是“灑”之壞字。裴駰《集解》引徐廣説云:“漉,一作灑。”司馬貞《索隱》云:“漉沈澹菑,漉,音鹿;菑,音災。《漢書》作‘澌沈澹灾’,解者云:‘澌作灑,灑,分也,音所綺反。澹,安;沈,深也。澹音徒暫反。’”*《史記》(修訂本)第9册,3672頁。蓋皆以爲“漉沈澹災”不可通。

以上考明《難蜀父老》五臣注與顔師古注之異同,以下探討李善注。然而不同《文選》版本的李注出入頗大,孰是孰非,不易判斷。學界一般認爲日藏古抄本《文選集注》“存李善本之舊爲最多”*斯波六郎《文選諸本研究》,斯波六郎等編《文選索引》第1册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36頁。,故今首先分析《集注》本。

《文選集注》所載《難蜀父老》“決江疏河,澌沉澹灾*“沉”爲“沈”之俗字,見《玉篇·水部》(《宋本玉篇》,347頁)。“烖”之體或作“灾”,籀文作“災”,見《説文·火部》“烖”篆説解(許慎撰,徐鉉校定《説文解字》,北京: 中華書局,1963年,209頁)。,東歸之於海,而天下永寧”一節下注云:

張揖曰:“疏,通也。灑,分也。”韋昭曰:“灑反史帋。今諸本作漸字。”李善曰:“《説文》:‘澹,水摇也。’”*《唐鈔文選集注彙存》(增補本)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697頁。

按: 張揖、韋昭二注爲李善所留《漢書》舊注。留存舊注是《文選》李善注的重要義例,李氏曾多次加以申述:

舊注是者,因而留之,並於篇首題其姓名;其有乖繆,臣乃具釋,並稱“臣善”以别之。他皆類此。(卷二張衡《西京賦》篇題下所標“薛綜注”下)

舊有集注者,並篇内具列其姓名,亦稱“臣善”以相别。佗皆類此。(卷七《甘泉賦》作者名“楊子雲”下)

《藉田》、《西征》咸有舊注,以其釋文膚淺,引證疏略,故並不取焉。(卷七《藉田賦》作者名“潘安仁”下)

未詳注者姓名,摯虞《流别》題云“衡注”。詳其義訓,甚多疏略,而注又稱“愚以爲”,疑非衡明矣。但行來既久,故不去。(卷一五張衡《思玄賦》篇題下所標“舊注”下)

檢揚雄《甘泉賦》篇内被李善留存的舊注也包括韋昭等多家,與司馬相如《難蜀父老》的情況大體相同*張揖僅注《司馬相如傳》一卷,見顔師古《漢書敍例》(《漢書》第1册卷首,4頁)。。而《難蜀父老》《甘泉賦》皆收載於《漢書》本傳,是李注所謂“舊有集注”者,《漢書》集注本也。

對於留存舊注的《文選》篇目,李善概以舊注本替换蕭統原帙《選》文,否則舊注與蕭《選》未必相互匹配,難免“乖繆”連篇*參見拙文《P.2528〈西京賦〉寫卷爲李善注原本考辨》,《敦煌研究》2010年第4期,111—112頁。。今張揖、韋昭二氏所注《難蜀父老》皆爲“灑”字,可見李善所據本《漢書》作“灑沈澹災”,與顔師古注本無殊(顔注“灑,分也”當即襲自張揖注)。而《文選集注》正文作“澌”,與李氏所留舊注不相照應,頗引人懷疑。

考《文選集注》所載《音決》云:“澌,或爲灑,同,所宜反。”是《音決》所據本《難蜀父老》作“澌”,合於五臣注本及永青本,“澌沈澹災”應爲蕭統《文選》原文。

而李善注本《難蜀父老》據例當以《漢書》“灑沈”替换蕭《選》“澌沈”,只不過蕭《選》“澌”不僅在字形、字音上與“疏決分流”意義之“灑”相契合(參見前文),而且《漢書》正有作“澌”之或本(《文選集注》所載韋昭注“今諸本作漸字”之“漸”顯係“澌”之形訛字,上引司馬貞《史記索隱》亦云“《漢書》作‘澌沈澹灾’”),故李善乃保留蕭《選》原文,未用《漢書》予以替换。换用舊注本是李善注本通例,但同時又參酌蕭《選》原帙是該通例的補充條例。如法藏敦煌寫卷P.2528張衡《西京賦》,“陵重甗”句薛綜注云:“山之上大下小者[曰]甗。”李善注云:“巘,言免反。”李注“巘”字合於五臣注本,當是蕭統《文選》原文;賦文“甗”爲“巘”之古字,出三國東吴薛綜舊注本。李注與賦文不一致,與《文選集注》所載《難蜀父老》正可相互比勘,也是李善依據舊注本而又參酌蕭《選》本的例子*參見拙文《P.2528〈西京賦〉寫卷爲李善注原本考辨》,112—113頁。。然則《集注》本“澌沉澹灾”句表面看來頗有疑問,實爲李注本原貌。而岡村繁所揭九條本《文選》雖爲白文無注本,其實出於李善注本*參見傅剛《文選版本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45—148頁。,其“澌”字與《集注》本正文相同,亦可資參證。

至於傳世李注本《難蜀父老》之“灑”字,當是後人依據李善所存張揖、韋昭二氏《漢書注》校改,於李注體例尚欠深考,似是而非。另外,傳本《文選》所載李善注也決非原貌。考尤袤刻本《難蜀父老》“決江疏河”句下注云:

張揖曰:“疏,通也。”

“灑沈澹災”句單獨成節,其下注云:

張揖曰:“灑,分也。”韋昭曰:“灑,史紙切。”蘇林曰:“澹,音淡。”言分其沈溺摇動之災也。灑或作澌。《字書》曰:“澌,水索也。”賜移切。《説文》曰:“澹,水摇也。”徒濫切。顔師古曰:“沈,深也。澹,安也。言分散其深水,以安定其災也。灑,所宜切。”

岡村繁所揭袁本《文選》“澌(灑)沈澹災”句併上爲一節(張揖注也相應合併),注文“言分其”上有“善曰”二字,餘同尤刻本*“灑或作澌”之“澌”字袁本訛作“斯”,《四部叢刊》本不誤。。

據上文可知,“言分其沈溺摇動之災也”實爲五臣吕延濟注,唯易五臣“澌”字注“盡”爲張揖“灑”字注“分”,“字書”殆即《説文解字》或《字林》,此二條與“顔師古曰”云云蓋皆旁注誤入,而不知顔、吕二注實相牴牾。《説文》云云則確爲李善原注,不過尤刻本並未冠以“善曰”二字,也不妥當,袁本近是。唯蘇林注“澹音淡”及李善注“徒濫切”由於《文選集注》編纂體例的原因而被删節(關於音注,《集注》以“書音”體裁的《音決》爲主。《音決》云“澹,徒暫反”,與蘇、李二音聲韻皆同,故僅保留前者),可據刻本增補*參見拙著《古抄本〈文選集注〉研究》,18—19頁。。

通過以上考察,可知永青本佚名《文選注》“澌,分也”條當即本諸《漢書·司馬相如傳》張揖注“灑,分也”,其注解與所注雖不甚匹配(此與李善注本可謂異曲同工),然“澌”字尚存蕭統《文選》原帙之舊,可據以釐清李善、五臣二本的傳承演變,殊可寶貴。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

猜你喜欢

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之行
亮丽的敦煌
听敦煌讲故事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绝世敦煌
釋敦煌本《啓顔録》中的“落㗌”
釋敦煌本《啓顔録》中的“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