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智慧医疗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究

2016-02-02项高悦沈永健

中国全科医学 2016年24期
关键词:卫生医疗智慧

项高悦,曾 智,沈永健



·全科医生知识窗·

我国智慧医疗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究

项高悦,曾 智,沈永健

当今科技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正以更高效的操作模式改变着传统的业务流程。随着信息技术与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智慧医疗的服务模式应运而生,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最高目标。当前,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处于从临床信息化向区域医疗信息化转变的阶段,智慧医疗建设仍处于发展过程中。本文就近几年的文献及相关研究成果,阐述智慧医疗的概念、发展现状,分析智慧医疗的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智慧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智慧医疗;医疗信息化;健康管理

项高悦,曾智,沈永健.我国智慧医疗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4):2998-3000.[www.chinagp.net]

XIANG G Y,ZENG Z,SHEN Y J.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intelligent medical construction[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6,19(24):2998-3000.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深入运用,一方面推动了医疗服务模式的变革,另一方面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1],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泛在网络不断向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渗透,“互联网+医疗”成为医疗服务发展的新契机[2]。新医改后,医疗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期,各地纷纷开始探索并建立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3],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大力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我国步入智慧医疗时代启动期。

1 智慧医疗:创新推动我国医疗服务

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用更高效的操作模式改变了传统业务流程。我国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历经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以及区域医疗信息化三个阶段[4]。智慧医疗是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医疗服务的提供。

智慧医疗源于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是指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综合运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医疗信息共享的交互平台,实现患者、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等互动,智能匹配医疗生物圈的需求。智慧医疗是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应用,是面向医疗、康复、护理以及养老的大健康体系,涉及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健康管理等多个方面。一方面,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医疗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国家的政策文件已深入医疗信息化改革,各地正积极探索建立区域医疗信息平台,这些都为智慧医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智慧医疗主要应用于医疗服务、卫生管理以及居民服务中,通过卫生医疗信息集成系统,整合卫生资源信息,促进政府决策合理化,解决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5];打破“信息孤岛”、部门隔离的状况,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化解医疗联合体之间共享、调阅资料的难题;设计、实施医院的集成系统,优化患者诊疗流程,便捷医务人员对临床信息的提取,提高临床决策水平;将医疗机构协调、整合在一起,向患者提供无缝医疗体验,获得即时、优质、便利、价廉的医疗服务;建立生命周期内的健康信息档案,患者通过随时查阅自身健康状况,提高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自主感与责任感;便于公共卫生部门进行预测和趋势分析,预防重大疾病发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出积极的响应,协同各部门共同应对。

2 我国智慧医疗建设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运用是深化医疗改革的重要保障,其能降低医疗成本,提供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满足了更高效、低失误的医疗需求[6],成为医疗卫生发展的最高目标[7]。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处于从临床信息化向区域医疗信息化转变的阶段,智慧医疗的建设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卫生信息化建设框架已显现自2010年以来,国家财政多次拨款,加大各地医疗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国家、省级、区域三级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等多个部门颁发多项政策指导文件,加强对卫生信息化进程的宏观指导[8],如卫计委最新颁布了有关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台联通的文件;同时国家的信息安全体系和卫生信息标准不断完善。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推动了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2.2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开展顺利部分地区已经实现省级卫生信息化管理平台,如云南省基于“大卫生”的概念,与IBM公司共同打造了医疗信息化资源整合系统,其覆盖了全省五大体系信息系统: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药品供应保障、医疗保障和行政管理;整合系统相当于“手掌”,协同五大体系,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2.3重点应用系统功能的深化医疗“一卡通”、预约挂号系统、远程医疗、急救医疗系统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远程医疗发展最快[9]。如北京市打造了全方位的急救医疗信息协同平台,协同系统覆盖急救中心、急救车辆、接诊医院以及医护人员的综合调度,根据患者情况,派出合适的车辆,通过合适的路径,选择合适的医院,同时对急救车辆进行合适的操作指导,医院需在患者达到前完成急救准备工作,提高急救工作质量。

2.4不同地区之间实现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国内大多数三级和二级医院已经使用电子病历系统,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已经实现电子病历共享,北京、重庆等地建立可共享的电子健康信息档案库,便捷了患者跨省就医,实现了患者连续性就医,提高医务人员临床诊疗的效率,同时有利于医务人员的学习交流。

我国智慧医疗的建设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目前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基础阶段,智慧医疗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医疗服务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国家仍然需要对卫生信息化建设统筹运作,引入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合作,推进智慧医疗事业的发展。

3 我国智慧医疗建设所遇到的问题

智慧医疗是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的结合物,体现了通信技术与现代医学的发展,以智能化的方式管理医疗需求,为公众带来治疗性与预防性的医疗服务[10]。我国智慧医疗建设处于发展过程中,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目前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内的数据缺乏一致性、完整性随着医疗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医疗数据不断增加,每家大型医院每年可以增加几十TB的数据,其中医疗影像数据最为庞大,为医疗数据管理、存储以及加工带来了挑战[11]。目前缺乏统一的数据收集标准,数据类型复杂多样,难以存储、提取、分析。数据的处理面临挑战,快速生成的数据需要及时处理,以应对紧急情况发生,而且浅层次的数据分析与挖掘难以为公共卫生提供健康指导。

3.2卫生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亟待解决智慧医疗对于健康信息的收集贯穿整个生命发展周期,人口健康信息的公布及使用缺乏管理规范,健康信息的隐私保护存在问题。健康数据不仅在卫生内部网络流传,还可直接链接到公共网络,因此数据一定程序上存在泄露与篡改的问题。数据的泄露不仅在于泄露本身,同时泄露的数据可对个体的随后行为进行预测、判断。缺乏相应的信息安全标准,成为智慧医疗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3.3智慧医疗建设仍需加强人、财、物的保障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升级、维护成本高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政府或医疗机构自行买单也不切实际。智慧医疗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健康数据泄露以及医疗纠纷等责任不能明确界定。信息技术类项目繁多,各技术的应用标准也有差异,技术的可靠性与科学性受到质疑,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医疗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队伍,缺乏相应的规范化培训,医学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3.4卫生信息资源未充分共享各医疗机构通过自身的信息系统收集数据,各医疗设备公司另开发自己的软件系统,各数据库之间的共享亦存在较多问题[12]。数据之间不能流通交互,人口的健康信息难以整合。由于行业、区域、技术等限制,信息的共享范围较小,信息的深度对接较难实现[13],比如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药企业、医疗卫生研究机构等部门,对于健康数据的需求较大,但数据的查看、应用权限未合理赋予,难以有效利用信息资源。

3.5智慧医疗的服务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者主要关注智慧医疗技术的可行性及治疗功能,但智慧医疗的充分应用不仅取决于技术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公众对于智慧医疗的评价。随着使用者的与日俱增、环境的日益变化、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科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不断渗透[14],智慧医疗需要完善能够指导医疗建设发展的评估体系,并满足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4 我国智慧医疗建设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于疾病预防、健康促进需求的不断提高,智慧医疗的发展具有巨大潜力[15]。智慧医疗实现了医疗服务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转变,有限的医疗资源实现了效用的最大化。我国处于智慧医疗的建设阶段,缺乏成熟的运行模式,在近些年的建设中,具有以下发展趋势:

4.1政府加强智慧医疗建设的宏观指导智慧医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仍处于尝试探索阶段,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因而政府应加强宏观引导,促进其既好又快的发展。政府应加强明确有关健康隐私保护的相关规定,追究侵犯隐私的相应法律责任;鼓励社会机构与医疗卫生部门协同合作,形成多元筹资的合作联盟;探讨制定智慧医疗技术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有关医疗信息以及新技术等标准规范,保护医疗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医疗信息人才培养,提高行业的薪酬保障;加强健康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市场监管等管理力度,规范产业的发展。

4.2卫生信息的共享范围不断扩大信息共享是智慧医疗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对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电子病历系统的共享区域扩大,患者异地就医时,医生在系统内可以查询连续信息,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医疗卫生部门应建立信息质量建设标准,统一数据质量以及统计方法,对数据输入及时跟踪反馈;鼓励科研技术人员的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克服技术难关,解决系统兼容的问题;推动部门间的合作,引导对健康数据的应用发展,鼓励各部门进行技术创新以及数据挖掘的项目研究,为公共健康提供指导。

4.3医疗服务能满足复杂的个人需求医疗机构建立移动医疗服务平台,患者线上操作完成从挂号、预约就诊、缴纳费用、查询报告、接收处方等就医流程,实现高效就医;构建与时俱进的评价体系,及时对医疗服务进行更新调整。个性化医疗服务是为患者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以较少资源的投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医疗机构应根据人口健康信息系统的基因组信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处理方式,继而对区域内的人口健康进行筛查。医疗机构对于无临床症状的患者,鼓励继续保持现有生活状态,并提供更为科学的健康保健指导;移动医疗服务平台为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并给予最恰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总之,智慧医疗是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和管理的深入融合,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医疗服务模式、卫生管理方式、居民健康管理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在医疗数据、系统安全、建设保障、资源共享、评价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因此,智慧医疗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仍需政府加强宏观指导、扩大信息共享范围,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作者贡献:项高悦、曾智、沈永健进行资料收集整理、撰写论文、成文并对文章负责;曾智进行资料控制及审校。

本文无利益冲突。

[1] 孙国强,由丽孪,陈思,等.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初步探索[J].中国数字医学,2015(6):15-18.

SUN G Q,YOU L L,CHEN S,et al.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internet+medical model[J].China Digital Medicine,2015(6):15-18.

[2] 李少冬.服务管理与“互联网+医疗”发展[J].唯实,2015(8):20-22.

[3] 董华,刘太强.我国智慧医疗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9):162-163.

[4] 左秀然,杨国良.以患者为中心的智慧医疗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12):13-18.

[5] 武琼,陈敏.智慧医疗的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J].中国数字医学,2013,8(8):98-100.

[6] DEMIRKAN H.A smart healthcare systems framework[J].IT Professional,2013,15(5):38-45.

[7] 方媛,林德南.智慧医疗研究综述[J].新经济,2014(19):70-72.

[8] 游世梅.智慧医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医疗装备,2014,27(10):19-21.

[9] 刘晓馨.我国智慧医疗发展现状及措施建议[J].科技导报,2014,32(27):12.

[10] 宫芳芳,孙喜琢,林君,等.我国智慧医疗建设初探[J].现代医院管理,2013,11(2):28-29.

[11] ZHANG Y,QIU M,TSAI C W,et al.Health-CPS:Healthcare cyber-physical system assisted by cloud and big data[J].IEEE Systems Journal,2015(8):1-8

[12] JEAN J H,KANG S I,KIM G H,et al.Performance analysis of smart healthcare system based on ISO/IEEE 11073 and HL7[M].235th,Berlin:Springer Netherlands.Futur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2013:1045-1053.

[13] 王鑫,刘红梅.“互联网+”与智慧急救的发展探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6(3):159-162.

[14] RCKER C,MAEDER A.User-centered design of smart healthcare applications[J].Electronic Journal of Health Informatics,2011,6(2):11.

[15] SUZUKI T,TANAKA H,MINAMI S,et al.Wearable wireless vi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for smart health care[J].Medic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MICT),2013(7):1-4.

(本文编辑:毛亚敏)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Intelligent Medical Construction

XIANGGao-yue,ZENGZhi,SHENYong-jian.

SchoolofManagement,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23,China

ZENGZhi,SchoolofManagement,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23,China;E-mail:zengzhinju@163.co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process in a more efficient operation mode.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odern medicine,the intelligent medical service mode emerges at the right moment,and becomes the highest goal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At present,China′s medic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s in the transition stage from clinical informatization to regional medical informatization,intelligent medical construction is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literatures and relative research achievements,the paper interprets the concept 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telligent medical service,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ntelligent medical service,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hoping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Intelligent medical service;Medical informatization;Health management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GL158)

210023江苏省南京市,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曾智,210023江苏省南京市,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E-mail:zengzhinju@163.com

R 197

A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6.24.027

2016-01-23;

2016-06-24)

猜你喜欢

卫生医疗智慧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卫生歌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讲卫生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有智慧的羊
什么是医疗告知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