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比较的倾向: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研究概述

2016-02-02曹群

社会心理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个体效应思维

曹群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09)

时间比较的倾向: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研究概述

曹群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09)

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一直是社会知觉和判断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有研究者发现,作为社会比较概念转换的产物,时间比较中同样存在这两种倾向。本文通过回顾以往研究,系统梳理了这两种效应的概念及其作用机制,对影响时间比较倾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概括。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调整时间比较的倾向来建构对自我的理性认识,并重点关注时间比较的倾向对特殊年龄群体阶段性发展的影响。

时间比较同化效应对比效应

1.前言

人们在评价自己时往往不是依据一个客观标准,而是依据一定的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过去的自己。以他人作为参照点的自我评价即社会判断和知觉研究中的社会比较。Albert(1977)最早通过对Festinger(1954)的社会比较理论进行概念转换得到了时间比较的概念[4]。这一转换包含两个方面:由个体间的比较,转变为个体内的比较;由一个时间点上的比较,转换为多个不同时间点上对自我观点和能力的比较。

时间比较的理论来源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探讨时,离不开对社会比较理论框架的借鉴和对照。经典社会理论认为人类体内存在一种评价自己观点和能力的驱力,这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即社会比较。那么,时间比较就是对不同时间维度上自己的观点、能力等品质进行比较,尤其是通过与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以获得当前自我形象的评价和意义。故而本文重点讨论过去和现在维度上的时间比较。

对过去信息的评价会通过影响个体对当前自我的认知和评价,进而影响其自尊、主观幸福感等心理因素及行为。比如,人们在回想两年前在能力、心态等方面较消极的自己,并与当前的自己作比较时,既可能会获得一个相反的积极当前自我形象,产生对比效应,也可能会得到一个同样消极的当前自我,产生同化效应。前者会提高个体的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后者则会使人体验到挫败等消极情绪,自尊和幸福感也随之降低。那么什么是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它们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哪些因素会影响比较的结果?通过回顾已有的研究,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并对未来研究领域和取向进行了展望。

2.时间比较的倾向——同化还是对比?

2.1 时间比较的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

根据Albert所建立的时间比较理论,人们在时间比较中会贬低过去自我,赞赏现在自我,而对将来自我更加看好[4]。与此相近的是,Wilson于2001在此基础上提出并检验了时间自我评价模型,即人们通过贬低时间距离较远的过去自我,赞赏时间距离近的过去自我和现在自我来保持良好的自尊[5]。这两者都认为人们对过去自我和现在自我的评价相反,而根据心境一致性模型(Gebauer, 2008),回想自己过去的荣耀会使个体的自尊提高,回想过去的失败则会降低自尊[6]。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对过去自我和现在自我进行比较时,倾向于做出一致或相近的评价,获得相近的情绪体验。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比较结果,就分别对应着时间比较的两种倾向: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对它们一种较常见的定义是“同化效应指的是对某一刺激的知觉和判断朝向或靠近背景信息的情况,而对比效应指的是对某一刺激的知觉和判断背离或远离背景信息的情况[1]。”

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的探讨主要来源并集中于对社会知觉和判断的研究。例如社会比较中,也存在关于比较结果产生同化效应还是对比效应的分歧[2]。某种程度上讲,时间比较与社会比较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质上讲,它们都是比较性评价。那么社会比较中关于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的一些研究同样可以迁移到时间比较中来。比如这两种效应的内部作用机制。

2.2 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的作用机制

目前已有大量关于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原理和内部机制的研究,经过回顾和梳理,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纳入—排除模型、选择性通达模型、解释—比较模型、解释—比较模型、反思—评价模型、整体性—局部性加工模型等。

Schwarz和Bless(1992)的纳入—排除模型[7]指出,同化或对比效应的产生,取决于哪种判断信息的可得性更高。目标信息与比较标准较接近或相似,可能被纳入,反之则被排除。较远的过去事件会被排除出个体当前的自我意识,从而在比较时产生对比效应,而较近的事件会被纳入当前的自我意识,从而产生同化效应。该模型假定,人们在判断纳入还是排除某个目标信息时,要经过一系列认知判断过程,如对进入头脑中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判断无关因素对信息的影响,最后决定是否利于目标信息。

Mussweiler(2003)从信息和整合视角出发,提出选择性通达模型[8]。该模型假设,社会比较过程如何影响个体的自我评价,产生何种效应,依赖于判断过程中所激活并利用的目标信息,因而有必要考查个体进行比较的信息基础是什么。在时间比较中也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即个体选择何种过去自我进行比较?例如,当一个大学生比较评估自己当前与过去的学业技能时,是选择哪一段过去进行比较?可以预见,不同的选择,比较结果也不同。

Stapel和Koomen(1997)的解释—比较模型[9]通过实验验证了两种思维形式,解释思维定势指感受者试图理解目标,比较思维定势指感受者将目标与标准作比较。解释思维引起同化,而比较思维则容易引起对比。在实验中,当启动刺激(即标准信息)中包含非人类原型或抽象的特征概念时,产生同化效应。当启动刺激仅包含具体的人类原型时,会产生对比效应。

Markman和McMullen(2003)反思——评价模型[10]认为,比较思维中有两种不同的心理模拟模型:一反思,是关于比较标准的信息是真实的或部分真实的自我;评价,则是把比较标准的信息作为一个评价自我的参照点。反思性思维可能是由于清晰的将来可能性事件的出现,如当一个人想象赢得一场比赛;而当未来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时,则可能产生评价性思维,如比赛已经结束。在反思性思维中,人们将用来比较的标准看做对真实自我的一种反映或映射,而评价性思维中,人们是将比较标准视作不同于自我的参照点。因此,在时间比较中,运用反思性思维时,可能出现同化效应,运用评价性思维,则出现对比效应。

F·rster等人(2008)在纳入——排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体性——局部性加工模型[11]。该模型认为个体纳入还是排除某一信息,取决于其加工信息的方式是整体的还是局部的。他们通过实验表明,整体性加工会加强同化效应,局部加工加强对比效应[11]。在实验中,先向被试呈现整体出现的单词或单个出现的字母,以分别诱导其整体性和局部性加工,然后再呈现高低两种药品和酒的消费量标准,让其与自己相比,报告自己的药品和酒精消费情况。结果显示,被诱发整体性加工的被试,在看到较高药品和酒消费标准之后,更倾向报告自己较高的消费量;而被诱发局部性加工的被试,则相反。

3.影响时间比较的因素

那么时间比较会产生同化效应还是对比效应,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不少研究已就这一问题作出不同的解释。在此从认知、动机、情绪三方面进行梳理和阐述。

3.1 动机因素

根据自我提高理论,人们与他人进行下行社会比较以维护自尊。同样,研究者们认为在时间比较中也存在相似的自我提高动机,即人们在进行时间比较时,贬低过去自我,赞扬现在自我,也是为获得满意的自尊和良好的主观幸福感,从而对过去自我与现在自我作出相反的评价,产生了时间比较的对比效应。

此外,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比较,个体还会在遭遇不幸或应激性事件时将时间比较作为一种应对创伤的策略,因而与更为消极的过去进行相反的对比。个体在比较中感知到自我的提高,反映了人们借助一种动机性的错觉来应对威胁性的生活事件[12]。

3.2 认知因素

3.2.1 内隐发展理论的坚定性

个对于过去自我的评价需要依赖记忆的信息,那么在评价时就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也更可能产生偏差。发展理论表明,大多数人都会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如果个体足够坚信个人发展理论,在回忆距离现在较远的过去自我时,回忆信息不清晰,或是不愿接受回忆内容时,就有可能假定现在自我相比过去是发展和进步的。这样,比较得出过去自我消极、现在自我积极的结果,过去自我就被看做独立且背离于现在的一部分,对比效应产生。

此外,个体持有的能力发展观将影响人们时间比较的倾向。根据Dweck划分的能力发展观,Hanko等人指出,持能力增长观的人更倾向于将当前自我与早前较差的表现比较,产生对比效应,而持能力实体观的人则更可能在比较中表现出同化效应[15]。

3.2.2 比较的关注点

F·rster等人的选择通达理论表明,进行时间比较时所选择注意的信息,即比较的关注点会对比较的结果产生影响,包括比较时所关注特质的重要性、关注点之间的相似程度等。Wilson在时间性自我评价理论中也指出,该理论对重要特质会有更强的效应,因为这些特质对自我评价具有更大影响。在对重要的特质进行评价对比时,个体贬低过去自我、赞扬现在自我的程度更大[5]。此外,Hanko等人提出,个体与过去或可能的将来自我进行比较,将如何影响当前对自我的评价,取决于其比较时的关注点。当人们关注二者的相似点时,同化效应产生,反之则产生对比效应[15]。

3.2.3 时距知觉

自我提高动机使个体对过去自我与现在自我作出相反的评价。那么,多远之前的过去自我会被排除出当前自我?时间自我评价理论提出,人们通过贬低时间距离较远的过去自我,赞赏时间距离近的过去自我和现在自我来保持良好的自尊。Dario等人通过四项实验研究表明,知觉到的时距决定了,回忆关于不同认同水平的过去自我,将会对当前的认同水平产生同化还是对比效应[13]。

由此可见,时距知觉与时间比较过程和结果关系密切。过去与现在自我之间的主观时距直接影响过去自我是否被纳入当前的自我概念。而同化或是对比效应的产生反过来又可能导致主观时距知觉偏差的产生。而这二者孰因孰果,仍待进一步研究。

3.3 情绪因素

在研究者们聚焦于自我提高动机和认知因素对时间比较的影响时,有人提出用心境一致性模型来解释时间比较的结果。Gebauer(2008)等人指出,愉快的人会知觉到,积极的回想自我与当前自我之间有较高的心境一致性,而消极的过去自我与当前自我之间心境一致性较低;相反,悲伤的人知觉到消极的过去自我与当前自我之间的心境一致性较高,而积极的过去自我与当前自我之间心境一致性较低[6]。换言之,过去自我与当前自我是否一致取决于心境是否一致,个体长期的心境决定同化效应或对比效应将对其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者通过四项实验证明了,长期心境愉快的人不管回想积极还是消极的自我,都会提升自尊,而长期心境悲伤的人不论回想积极还是消极的自我,自尊都降低[3]。

4.未来研究展望

时间比较这一心理过程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时有发生,它体现的是我们对自身内在品质及外在行为的关注与认识、反思与评价。当我们应对各种或成功或挫败的生活事件,或从一个阶段跨向另一阶段时,都需要重塑对自己的认识,参照过去,评价现在。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的产生不仅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其结果也会反作用于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把握这个过程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获得启示,比如通过引导人们树立积极的内隐发展观,调整自我评价和比较时的关注点,积极地利用过去的信息,建构对当前自我的理性认识。通过改变不良的时间比较倾向,来解决人们与此相关的心理问题。

此外,目前鲜有人关注时间比较的同化、对比效应对特殊年龄群体的阶段性发展问题的影响。然而,时间比较恰恰在某些快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更为普遍。如Suls等人提出,老年人会比年轻人进行更多的时间比较而非社会比较,因为他们的社会联系较少,获取观点的能力也在下降,谈话时也经常追忆美好的旧时光[14]。老年人拥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和相对短暂的未来。如何看待过去,是否将过去纳入当前的自我概念中,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当前自我的判断和评价,进而影响其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未来的研究也期待能够关注老年早期群体,考察他们进行时间比较的倾向、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倾向可能对其晚年生活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干预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婷婷,李巧莲.(2013).比较思维中的同化效应与对比效应.学理论,50~51.

[2]邢淑芬,俞国良.(2006).社会比较_对比效应还是同化效应.心理科学进展,14(6), 944-949.

[3]陈幼贞.(2010).自我认识的时间比较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64-65

[4]Albert,S.(1977).Temporal Comparison Theory.Psychological Review,84,485-503.

[5]Wilson,A.E.,Ross,M.(2001).From chump to champ:People's appraisals of their earlier and present selv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0(4),572-584.

[6]Gebauer,J.E.,Broemer,P.,Haddock,G., &von Hecker,U.(2008).Inclusion-exclus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past selves:mood congruence as information.J Pers Soc Psychol,95(2),470-487.

[7]Norbert Schwarz,H.B.(1992).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 Effects in Attitude Measurement_An Inclusion_Exclusion Model.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9,72-77.

[8]Mussweiler,T.(2003).Comparison processes in social judgment:Mechanisms and consequences.Psychological Review,110(3),472-489.

[9]Diederik A.Stapel,W.K.(1997).Short Note_Using primed exemplars during impression formation_interpretation or comparison.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7,357-367.

[10]Keith D.Markman,M.N.M.(2003).A Reflection and Evaluation Model of Comparative Thinking.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7(3),244-267.

[11]Forster,J.,Liberman,N.,&Kuschel,S. (2008).The effect of global versus local processing styles on assimilation versus contrast in social judgment.J Pers Soc Psychol,94(4),579-599.

[12]Cathy McFarland,C.A.(2000).The Impact of Motivation on Temporal Comparis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9(3), 327-343.

[13]Ghisletta,P.,Clémence,A.,&Spini,D. (2007).How are Temporal and Social Comparisons Related to Appraisals of Self-Rated Health During Very Old Age?Swiss Journal of Psychology,66(2), 79-89.

[14]Suls,J.,Mullen,B.(1983).Social and Temporal Bases of Self-Evaluation in the Elderly: Theory and Evid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18(2),111-120.

[15]Hanko,K.,Crusius,J.,&Mussweiler,T. (2010).When I and me are different: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intemporal self-comparisons.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40,160-168

猜你喜欢

个体效应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