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军争第七”
2016-02-02曹永孚
《孙子兵法》“军争第七”
Chapter Seven about Maneuvering of The Art of War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①,交和而舍②,莫难于军争③。军争之难者,以迂④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⑤发,先人⑥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军争为利(有的版本句前有“故”字),军争为危(此版本原文为“众争为危”,疑笔误。银雀山汉简本为“军争为危”)⑦。举军而争利,则不及⑧;委⑨军而争利,则辎重捐⑩。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jué)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注释】
①合军聚众:组编军队,聚集民众。
②交和而舍:交,交错;和,古时军队的营门称和门,也称军门、垒门;舍,驻扎。此句意为敌我两军对垒驻扎。
③军争:两军争夺制胜的条件。
④迂:迂回曲折。
⑤后人:在敌人之后。
⑥先人:在敌人之前。
⑦危:危险、不利。
⑧不及:不能按时到达。
⑨委:丢弃、抛弃。
⑩捐:损失、丢弃。
【释义】
孙子说:按照一般的用兵法则,将帅领受国君的命令之后,从组编军队、动员民众,到与敌人对阵,在这过程中没有比争取制胜先机更难的了。争取制胜先机最难的是,把迂回曲折的弯路变成捷径,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所以,采取迂回绕道的办法,而又以小利引诱敌人,就能做到虽然比敌人后出发,却可以比敌人先到达,这就是懂得变迂为直的谋略。所以,军争有有利的一面,军争也有危险的一面。如果全军携带所有辎重去争利,就会行动迟缓而不能及时到达目的地;而如果抛弃辎重去争利,辎重就会损失。因此,如果卷起铠甲,轻装急进,昼夜不停,加倍行程强行军,
走上百里去争利,那么三军的将帅都可能被俘,强壮的战士有可能先到,而疲弱的士卒就会掉队,其结果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能够赶到预定地域;如果走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将领就会遭受挫折,只有半数兵力能够赶到预定地域;如果走三十里去争利,只会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能够赶到预定地域。因此,军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不能生存。
不了解诸侯列国战略企图的,就不能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兵要地理环境的,就不能率兵冒进;不重视使用向导的,就难以获得地利。
用兵作战要靠诡诈多变取胜,要根据是否有利来决定行动,按照分散和集中来变化手段。
所以,部队快速行动时就要像疾风一样迅猛,舒缓行动时就要像森林一样严整,攻击时就要像烈火一样势不可挡,防御时就要像山岳一样稳固坚定,隐蔽时就要像阴云一样遮天蔽日,发起突然袭击时就要像雷震一样惊天动地。
掠夺敌方乡邑,分配俘获的人众;开拓疆土,分配掠取的资源,都要权衡利害得失,然后相机而行。
事先懂得以迂为直方法的就能胜利,这是争取制胜先机的原则。
《军政》上说:“作战时用语音指挥难以听到,所以就设置了金鼓;用动作指挥难以看见,所以就设置了旌旗。”金鼓和旌旗都是统一全军行动的标识。既然统一指挥了,那么,勇猛的战士就不能单独冒进,怯懦的战士也不能单独后退,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多用金鼓指挥,白天作战多用旌旗指挥。这些都是为了适应人的视听条件而采取的措施。
采取办法可以挫伤敌军的士气;可以动摇和搅乱敌军将领的决心。因为早晨(初战时)士气高涨,到了白天(过了一段时间)士气就慢慢低落,而到了晚上(后期)士气就衰竭了。因而,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战时的锐气,等到敌军士气低落衰竭时再发起攻击,这就是掌握和运用士气取胜的办法。以严整的部队应对混乱的敌军,以沉着冷静应对浮躁喧乱,这就是从心理上战胜敌人的办法。以近便快捷应对远途奔命,以休整良好应对疲劳困顿,用饱食足力应对饥饿不堪,这就是从体力上战胜敌人的办法。不要去攻击旗帜整齐、行动统一的敌人,不要去攻击阵容威武、实力强大的敌人,这就是随机应变对付敌人的办法。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敌军占据高地时不要去仰攻,敌军背靠山丘时不要正面进攻,敌军假装败退时不要跟踪追击,对精锐的敌军不要去强攻,对充当诱饵的敌军不要上当受骗去吃掉,对回撤的敌军不要去拦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虚留缺口,对陷入绝境的敌军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法则。
【解析】
“军争篇”是孙武“谋胜”“知胜”“全胜”思想的具体化,集中回答的是两军对垒时如何夺取制胜先机、如何应对复杂局面、如何处置各种情况的对策。这些对策涉及诸多要素,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八个字:“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一、以迂为直,就是强调变通。孙武首先以行程远近作为敌我争夺的焦点来进行论证,提出了“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的对策。“迂其途”,看起来费时费力,但取得的效益则是抢占制胜先机。从本质上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大范围的“以迂为直”,四渡赤水则是典型的局部“以迂为直”。“左”倾冒险主义提出“革命的力量是要纯粹又纯粹,革命的道路是要笔直又笔直”等主张,都是非理性的狂热病、急性病,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只有“农村包围城市”才是“以迂为直”的成功之路。抗战时期,一些人提出的“速胜论”也是不切实际的,而持久战及运动战、游击战等等,才是“以迂为直”的正确选择。
二、以患为利,就是强调转化。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利弊得失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因利而制权”“因敌而制胜”是孙武的一贯思想。他在“军争篇”中,以辎重与行军的关系为例,生动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中普遍存在的两难现象,这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所决定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从孙武的一系列论述中可以理出这样几条原则:一要把握尺度。携带大量辎重与敌争先机之利,就会误时误事;而如果抛弃辎重轻装急进,又无生存保障,也无法与敌作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求得两全之策,就看统筹谋划。中央红军长征初期就吃了这个亏,十万余人,带着坛坛罐罐,形同迁徙搬家,严重拖累了军事行动,也增大了伤亡。湘江之战之后甩掉了包袱,才大有转机。二要把握方法。孙武在“军争篇”中列举了若干方法,如“兵以诈立”“分合为变”“悬权而动”“变人耳目”“三不”“六如”“两夺”“四治”“五待”等等,这些方法的共通之点就是机动灵活、随机应变、因情施策。三要把握时机。总的原则就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不仅仅是就早、中、晚三个时辰而言,也可以理解为作战周期的三个阶段,引申开来,还可以不受时态限制,广泛地适用于任何时节的三种状态。这与曹刿论战时所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是一个道理。四要把握对象。“军争篇”中,针对不同的作战对象,提出了不同的应对措施。“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与下文的8个“勿”,句句言之凿凿,都是经验之谈,虽不能照搬照套,却也堪为借鉴。
注:本文采用的《孙子兵法》版本,系谢祥皓、刘申宁1994年编录出版的《孙子集成》中宋雕本“魏武帝注孙子”样本。
(曹永孚 整理并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