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孙子的战争观:高风险·高成本·高效益
2016-02-02储道立ChuDaoli
储道立/ Chu Daoli
简论孙子的战争观:高风险·高成本·高效益
储道立/ Chu Daoli
《孙子兵法》对战争特质的认识,可以简洁而通俗地归纳为“三高”,即高风险、高成本和高效益。基于这些认识,孙子设计了相应的战争应对之策,既包括战略思想,也包括战术思想。这些应对之策,也即其以“诡道”为核心的战争之法,对中国传统兵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孙子兵法 战争观
《孙子兵法》的战争观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战争基本特质的认识,二是针对战争的基本特质所提出的应对之策,或者叫战略思想。这些思想主要集中在前三篇中。《孙子兵法》对战争特质的认识,可以通俗地归纳为“三高”,即高风险、高成本和高效益,这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兵法对战争性质的独特认识。
一、战争的高风险
《孙子兵法》开篇即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大事”一词,今天是个普通词语,而在春秋时代却是具有特定内涵的政治概念,它仅包括祭祀和战争两件事情。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将士的生死,关系到政权和国家的存亡,因此是一个国家的各种政治行为中最具风险的大事。
孙子应对高风险的基本思想是慎战。他警告君主和将帅切不可轻启战端:“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具体说,就是战前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他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认为,只有胜券在握了,才能与敌交战;若无把握,打起来再说,绝不可取。
为此,孙子主张“先计后战”,并相应地提出了应对高风险的两大对策:“庙算”和“为势”。
所谓“庙算”,即君臣上下于庙堂计议国是,通过对决定战争胜负诸因素的逐项分析和综合评估,预测战争胜负。这项工作相当于今天的战略分析与战略决策。“庙算”理论包括情报内容、方法步骤和工作态度三个方面,核心是五大情报范畴的研判和敌我双方七个方面的对比评估,涵盖了民心向背,战场环境和军事地理,将帅的素质和才干,兵器装备和兵员素质,军队的体制建制、管理和赏罚制度,以及后勤保障等。
所谓“为势”,即谋略用兵,核心是“诡道”。“诡道”是指创造性的用兵布阵。一切非正常之战法,与野战教范、作战条例、常规战法不合而出人意料之战法,乃至一切不守规则、不按惯例出牌的战法和手段,均为“诡道”之内涵。孙子说:“兵着,诡道也。”这一思想是对早期军事家的“仁本”思想的质的突破。历史主义地说,这是革命性的定义,也是《孙子兵法》的精髓。
战争关系国之存亡,孙子应对高风险的两手至今依然值得玩味。他的“庙算”理论,体现了一种纯净评估的客观冷静的思维方式和态度,而他的“诡道”理念则强调发挥作战指挥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性战法。“庙算”的目的在于预见胜负,“诡道”用兵的目的在于实现胜利;二者结合,便能确保胜利。从军事哲学的层面说,先计后战与注重谋略,二者缺一不可;二者结合,便是中国传统兵学的特色。
二、战争的高成本
春秋时代战乱频仍,战争的规模有大有小,但《孙子兵法》把“带甲十万,出征千里”作为全书的基本想定,因为这样的战争反映了诸侯争霸过程中军事大国集结本国军事力量,深入敌境,进行大纵深战略决战的现实需要。然而,“带甲十万”,必当“千里馈粮”。此外,战车和甲衣的制作,耕牛、大车和民夫的征调,各种器材的供应,乃至外交费用,“日费千金”。至于因大量征兵而对国内的经济生产的负面影响,更是到了“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的程度。由此,可见战争成本之高。孙子关于战争高成本的思想,表明他是军事经济学研究的先驱,他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意义。
孙子应对高成本的对策同样有两手:一是速决战,二是“因粮于敌”。
速决战是孙子的基本战略思想。从战略进攻者的角度出发,孙子力主速决战。他说:“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孙子反对持久战,理由有三:一是从战斗力和士气说,认为“胜久则顿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二是从经济力量说,认为“久暴师则国用不足”,“财竭师贫”,易陷入“屈力殚货”“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十去其六”的困境。三是从国际关系的变化说,认为久战将会使“诸侯乘其弊而起”,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容易造成国际战略格局出现对己不利的局面。今天,联系日本的侵华战争和美军在越南乃至阿富汗的战争,孙子的速决战思想确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因粮于敌”是孙子试图降低战争成本的基本手段。他算了一笔账:“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杆一石,当吾二十石。”也就是说,进攻者如果缴获敌方的口粮和饲料供自己的军队食用,则缴获一石相当于从己方本土输送二十石。因此,他主张就地征粮,“掠于饶野”,反对多次从本国运送粮食,认为“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取敌之货者,利也”,并且提醒说:“智将务食于敌”。
除了“因粮于敌”,孙子还论述了在战争中应当夺取敌人的武器装备和俘虏敌兵以解决己方武器装备和兵力的补充问题。在怎样解决部队奖励的问题上,孙子甚至认为在拔城之后不妨“施无法之赏”。所有这些,除了可以壮大己方实力,解决犒赏三军所需之外,也有基于降低战争成本的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孙子提出的应对战争高成本的两大对策,其持久战思想是从防守的一方说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防御的弱方有时恰恰需要进行持久战。而他的“因粮于敌”和“掠于饶野”,以及“施无法之赏”的主张,则客观上反映了战争的残酷现实。
三、战争的高效益
战争既然极具风险,代价高昂,何以还要打?孙子认为是为了“利”,即效益。孙子认为军事斗争中是否诉诸武力的基本原则是:“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在《孙子兵法》中,“利”字是一个高频词,计出现51次,可见利益的重要。如果我们稍加分析,还可以发现,孙子心目中的“利”,是一个分布领域很广的概念,其中既有战役战术之利,也有财物资源之利、疆域领土之利,更有国家安全之利。
为了获得效益的最大化,孙子有一句妇孺皆知的名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能达成此目标,则可使战争的风险几乎归零,成本降到最低。不过,对孙子的这一思想,学术界曾有一个由否定到需要条件再到最终肯定的认识过程。否定者曾认为其中有唯心论的成分,条件论者认为只有在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但是战争的实践史证明“不战而屈人之兵”并非空想,即便在春秋时代也有过这样的战例。可以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提出的关于战争高效益的理想境界,千载之下一直是无数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梦寐以求的目标。
为了实现高效益,孙子从以下诸方面论述了要求和对策:
首先,军事斗争必须做到“安国全军,利合于主”。这里的君主,在古代实际是国家和主权的象征。这是高效益的根本要求,实际是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其次,在战争问题上,将帅必须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地形篇》)。
这是对将帅在政治上的根本要求。将帅应该为国为民而战,应该有担当,既不能好大喜功,更不能贪生怕死,逃避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将帅的要求,孙子虽然没有明确地写出“忠”字,但从这里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孙子实际上揭示了将帅忠诚的重要内涵。
再次,在战略战术上,“上兵伐谋”,“其下攻城”,即:最佳的办法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谋划,最差的办法则是攻打城池。能保全敌方的城邑,使之举国降服为上策,而采取强攻使之投降则为下策。在战斗中,“必以全争于天下”。所谓“全”,意即整体,与“破”相对。“全”与“破”是《孙子兵法》全书提出的诸多军事哲学范畴之一。为了军事效益的最大化,孙子认为“全为上,破次之”,能使敌军成建制地降服是上等的用兵,而采取击破敌军的办法,其效益则次之。
最后,军事斗争必须与外交工作密切配合。这里有几个要点:
第一,《九地篇》说:“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又说:“衢地则合交。”换言之,必须了解诸侯国的战略企图,从而结交盟友。在多国接壤之处,要做好外交结盟工作,争取与国。
第二,《九变篇》说:“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这是孙子结合军事斗争提出的诸侯控制论。
第三,《九地篇》又说:“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即对敌实施威慑战略,可使其盟友不敢策应配合,从而陷敌于外交孤立。
第四,一旦开战,则“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伸)己之私,威加于敌”。也就是说,一旦决定诉诸武力,就不必非得争取诸侯各国的外交支持,也不必侍奉大国的强权,看他人的脸色行事,甚至听命他人。此时,应当果断地伸张己方的战略意图,威加于敌,以求实现己方的国家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孙子兵法》蕴含的军事外交思想,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例如,其中的“衢地则合交”思想,从中不难看出已经有地缘战略意识的萌芽,因而引起了现代西方战略家的关注。而他的诸侯控制论,对于现代的国际博弈,显然极富启示意义,值得深入研究。至于上述第四点,似已有单边主义思想的萌芽。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孙子兵法》中配合军事斗争论及的军事外交思想,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
(责任编辑:李兴斌)
Brief Review of Sun Zi’s Outlook on War:High Risk, High Cost and High Benefi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diosyncrasy in The Art of War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highs”—high risk, high cost and high benefit. Based on this kind of understanding, Sun Zi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including both the strategic thinking and tactical thinking. These strategies, which take “deception” as the core, have exerte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ilitary science.
The Art of War ; Outlook on War
2016-10-7
储道立,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