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研员的课程领导力
2016-02-01朱敬华
朱敬华
教研员的课程领导力,即常说的教研力,引导教师从教教材、用教材教到课程建设者的角色转变的能力。教研员的教研力就是教师的教学力、校长的办学力、学校的发展力、区域的教育生产力。那么,如何提升教研员的教研力?
“抓重点”要抓得实
抓重点就是要解决影响全局的中心工作。一个好的教研室应该是区域教育的品牌,区域的教研水平就是区域的教学水平。教研员抓重点就是要从会出题,会评课走向会出题,会评课,会课程开发,由一个区域的学科领导转型为课程领导。教研员抓重点就是要由按计划教研向按需求教研转变,满足订单式教研的新要求。例如,一个教研员抓“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专题研究,就得针对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状况,在各个学科开展课型范式的研究,目的是弄清楚新授课怎么上,练习课怎么上,复习课怎么上,讲评课怎么上,经常举行不同类型的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学科教师进行反思,确认合适的模式。通过研究提出各种课型授课的具体做法和要求,并收编成册,供广大教师学习使用。这种抓重点的工作方式,对教师课堂教学引导和指导区域教学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而平常听课评课、同课擂台、课题研究等“蜻蜓点水式”教研,对比之下都显得零碎和杂乱,起不到统领全局、指导一大片的作用。
“聚焦点”要聚得准
焦点就是令人关注或头疼的倾向性问题,或是一个时期争论比较激烈的热点问题。中小学课改研究的焦点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有效教研要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教师要教什么,怎么教+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聚焦点要聚得准,就是要聚焦教研,除了直接从事具体的教学研究之外,还应包括对教学研究的研究,侧重解释问题,关注用什么立场、观点、方法教、如何研究学的问题。没有教学研究去解决疑难问题,教研工作肯定走不动,没有教学研究的研究去解释焦点问题,教研工作肯定走不远。教研先行要求教学研究走在教学前面,解决难点问题,引领有效教学;融入教学过程,指导有效教学;反哺教学实践,提升有效教学。没有教研聚焦,难有有效教学;没有有效教学,难有美妙课堂;没有美妙课堂,难有质量提升。
“解难点”要抓有效
教研员不只是上级政策的执行者,还是课程建设者、专业指导者、质量促进者。课程从未像今天这样彰显出它的价值,但是带给我们的挑战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巨大。“一名好的教研员就是一门好的课程”,一个教研员之所以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引导教师做什么,能为学科发展解决什么。研读课标、研究教材、研讨教法是教研员的主要抓手,教研人员在研训课程开发能力上的薄弱使研训一体的工作模式难以得到长期的充分保障。面对“苛刻”的引领要求,教研员解难点,纸上谈兵、凭经验说教肯定不受欢迎;教研员解难点,就要深入课堂,要亲自操刀,给学生上课,得到第一手材料,在课改中教研员要自品苦与甘;教研员解难点,就要与教师一起研究、学习、找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关键是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研员解难点,就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研究,有自己的成果,才会有底气,才能有自己的声音,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科教学。
“爆冷点”要爆得好
冷点既可能是我们目前还没有认识到或被忽视的问题,也可能是课改中前沿和热点问题中目前“禁入”的问题,还可能是颠覆传统权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教研员课程领导能力有几个重要因素,即计划力(有系统关联和前瞻性),观察力(要抓住关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研究力(有基于案例、调研、实验等证据的课题),影响力(要做强自身、潜移默化)。现实生活中,很多教研员急功近利,喜欢立竿见影,做热点研究选题都脱离“真问题”,成果少有规律性,证据缺乏大数据,研究缺少过程性,更不用说长时间坐冷板凳的吃苦精神和甘于寂寞的勇气。要提高教研力,就要从课程领导能力的几个关键因素抓起,不搞形式主义,要抓实质性问题。教研员既要有制造教研热点的面上引领能力,也要有敢于爆冷点的点上突破的能力,更要有把课程冷点变课程热点的能力,这样才有可能促成学校和教师从关注课堂向关注课程转型,才能促进教师教学的整体意识、目标意识的提高,避免“只见树叶不见树木”的固有思维定式。
“磨亮点”要磨得亮
亮点,即有特色,有个性,有风格,有流派,特点突出。教研员磨亮点就是要将一些来自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或在课堂中、或在教材中、或在自己的学习中产生的小而精,碎而具体的问题形成系列,开展一些草根性、田野放牧式的研究,形成特色,与众不同;教研员磨亮点就是要找到活动支撑,在调研中、听评课中、师生访谈、问卷调查、质量分析中时时处处开展研究,通过写工作笔记、教研反思,把为谁而研的简单问题做大做强,做精做细;教研员“磨亮点”就是要由追求好课的诞生转向追求好教师的出现,由单纯的教学赛课转变为全方位的教师专业素养竞赛,由经验型的浅层教研转变为学习型的深入教研。
(作者单位:公安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