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研究

2016-02-01李红旗丁青

成才之路 2016年2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立法高校

李红旗++丁青

摘 要: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共同的价值追求,理论工作者已有诸多论述。本文拟另辟拙径,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放在时代和社会的大背景下,从制度、管理和立法等方面入手,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探讨途径。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制度;管理;立法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05-01

高校是科技兴国的主要基地,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也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培养创新人才,高校责无旁贷。创新教育的关键是使学生在学习、继承前人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着力培养、训练他们独立思考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即能够独立地创造新的知识,或者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集成与应用,造福人类社会。

一、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高校人才聚集,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多学科交叉的影响,这些使高校成为产生新知识、新思想的沃土,成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科技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基地。

1. 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科技产业化的实践者

十九世纪初,德国的威廉·冯·洪堡提出了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和教学与科学相结合的方法去追求纯粹知识的思想,科学研究第一次成为大学职能,洪堡的办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近代发展。今天知识创新工作已经是高校教师及研究人员的重要工作,高校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大学如何主动地与社会相结合,如何更好地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如何利用大学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技术优势为我国工业现代化服务,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大学的一项重要使命。

2. 高校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创建创新型国家,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可以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不断发展壮大高素质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氛围,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高校承担着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有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精英、国际级学术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有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这些都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利条件。

3. 高校是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者,是先进文化的培育者

高校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将在建设有利于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将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研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应对本国经济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方面负有重要责任;高校是开启智慧、追求真理的重要场所,担负着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神圣使命。这些都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适宜土壤和丰富养料,也是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

1. 制度层面

(1)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就外部而言,主要是改革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要从根本上变革对高校管理的现状,转变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逐渐弱化“社会本位”的管理体制,增加在“信息服务、法制建设、信贷政策”等领域的制度供给。尊重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首先,要向社会放权,提倡社会参与。在计划体制条件下,由于社会参与高等教育缺乏必要的体制基础,教育运行中的社会参与,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计划安排实现的。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原先由政府承办的职能将逐步由社会机构承担,使社会参与的功能、形式、途径以及机制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其次,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适度调节作用。通过合作,与其他社会组织一道共同治理大学事务。

(2)注重评价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在评价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要求下,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评价不仅涉及到多个方面,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要保持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在评价主体上坚持多元化。政府评价、社会评价和学校评价要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从不同的角度衡量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动态性。评价不仅要关注最终静态的教育结果,更要关注学校动态的教育过程。在评价方式上强调多样性。应做到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在评价结果上体现激励性与发展性。内部动机是出于内心对教育行为的主动渴求,具有持久性。外部动机则不然,不过可以转化为内部动机。评价就是要通过激励来激发被评对象的内部动机,从而提高学校办学的积极性、教师教学的热情和学生学习的激情。校长、教师、学生在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下,潜能会得到进一步挖掘和发挥,从而有利于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2. 管理层面

(1)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为培养创新人才,各国知名大学都强调学术自由,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具体而言,一是要创设良好的学术氛围。如营造多学科相互交流和融通的环境;创造各种学派交流、多种学术思想交汇的条件,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在学术上开展自由平等的讨论,促进创新思想火花迸发,营造有利于年轻人发展个人兴趣、特长和脱颖而出的土壤等。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环境。为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高校在教学管理上要将刚性和弹性相结合。对教学过程可采取一定的弹性管理,而对教学质量、毕业的学分标准可实行刚性管理。三是要建立体现创新教育的教师评价机制。高校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学术水平,热心教学,富有责任感,善于运用新方法、新手段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四是要创造教学的个性化环境。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也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

(2)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水平。创新人才应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培养的创新人才应当具备三方面特点:一是具备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二是具备敢于创新的理念和善于创新的能力,三是具备面向世界的胸怀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我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的主流,需要大量的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在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中,一是要积极与国外教育和研究机构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加强高校综合课程的国际化; 二是积极开发和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与国际著名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吸收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建立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展师资对外交流渠道。

3. 法律(立法)层面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美国率先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并在立法上开风气之先。我国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我国历任领导人都极为重视国家的教育工作,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作用与地位,此其一。其二,2007 年 1 月 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以《通知》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在重大项目实施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暂行办法》,共 18 条,所涉内容相对较广, 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其三,作为地方配套出台的有关创新人才培养的奖励性政策。2007 年上海市以《意见》的形式出台 12 项措施,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这些相关的文件或政策,对促进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终究不是法律,也远不是法律所能包涵和替代的。我国在这方面是否能够走在世界的前面,可能不仅是一个立法的问题,更是国家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意图得以顺利实现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路甬祥.面向知识经济培养创新人才(专家荐书)——读《院 士 成才 启 示 录》[EB/OL].http://www.people. com.cn/GB/paper464/9116/847728.html.

[2]朱崇实.研究型大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9).

[3]王生洪.通识教育: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J].中国教育报,2007-

10-30.

[4]方倩琳.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6-11-24.

[5]关于印发《关于在重大项目实施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暂行办法》

的通知(国科发计字〔2007〕2号)[EB/OL]. http://www.gov.cn/ztzl/

kjfzgh/content_883646. Htm.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立法高校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