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孔子家语》的文体特征

2016-02-01伏蒙蒙

管子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家训文体小说

伏蒙蒙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学术考辨

论《孔子家语》的文体特征

伏蒙蒙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作品。从体裁的角度来看,《孔子家语》是一部以语录体为主的说理散文,同时又具有其他文体的某些特质。它与《论语》相比较具有向专论体过渡的倾向,从某些篇章来看它还兼有小说和家训色彩。

关键词:《孔子家语》;文体;语录体;小说;家训

《孔子家语》又称《孔氏家语》,简称《家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是一部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作品。它最早著录在《汉书·艺文志》之《六艺略·论语》中,共有二十七卷,今传本为十卷四十四篇,每一篇由多个部分组成,所记的许多内容在《左传》《国语》《荀子》《孟子》《礼记》《说苑》等书中都有体现。以往学人多怀疑《孔子家语》为伪书,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发掘出竹简《儒家者言》,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墓也发掘出相似的简牍,此两次发掘证明《孔子家语》并非是毫无依据的伪书。《孔子家语》现已成为研究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重要材料,然而学界以往主要将目光集中在《孔子家语》的真伪、版本、成书年代、作者等问题上,很少从文体的角度来分析《孔子家语》。本文从《孔子家语》文本出发,探讨《孔子家语》所具有的文体特征。

一、《孔子家语》是一部以语录体为主的说理散文

罗根泽认为:“中国所谓文体,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是体派之体,指文学的作风(Style)而言,如元和体、西昆体、李长吉体、李义山体……皆是也。一是体类之体,指文学的类别(Literary kinds)而言,如诗体、赋体、论体、序体……皆是也。”[]147本文所探讨的《孔子家语》之文体即是“体类之体”,也就是《孔子家语》体裁的特点。《孔子家语后序》谓:“《孔子家语》者,皆当时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谘访交相对问言语也。既而诸弟子各自记其所问焉,与《论语》《孝经》并时。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之,名之曰《孔子家语》。”[]578当知《孔子家语》与《论语》同出一脉,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总体而言,《孔子家语》是一部以语录体为主的说理文。

《孔子家语》全文绝大部分都是孔子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对话,并以对话架构起文章,这是典型的语录体风格。在《孔子家语》中与孔子直接对话或孔子当面语之的人物有许多,主要集中于《相鲁》《始诛》《王言解》《大婚解》《问礼》《至思》《三恕》《好生》《观周》《弟子行》《贤君》《辩政》《六本》《辩物》《哀公问政》《子路初见》《执辔》《论礼》《郊问》《刑政》《冠颂》《辩乐解》《七十二弟子解》《正论解》《曲礼子贡问》《曲礼子夏问》诸篇中,通过与各色人物对话,孔子直接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其行文或是由一个人提出问题,孔子进行细致的解答,或是问者与孔子之间发生几轮问答,或是通过孔子之外其他人物之间发生对话来呈现一个事件,孔子再对这个事件或者事件中的人物加以评论。《孔子家语》完全是通过对话来撑起文章,我们应当将《孔子家语》归为语录体。

《孔子家语》与《论语》均为说理散文,两书所记录的孔子言论都是围绕说明道理、表述观点而进行的,论说性较强。《王言解》里孔子通过回答曾参的疑问论述了自己心目中的王道政治,认为王道要遵循“七教”与“三至”,只有这样才能“上不劳”“财不费”。《儒者解》里孔子从自立、容貌、备预、近人情、特立、刚毅、为士、忧思、宽裕、举贤授能、特立独行、规为、交友、尊让等角度向哀公全面地解说了何为儒者的德行,最后让哀公发出了“弗敢重以儒为戏矣”的感慨。《问理》篇里则出现了孔子与哀公、言偃两个人的对话,在对话中孔子围绕着“礼”这一个字侃侃而谈。同《论语》相比较,《孔子家语》同样是注重说理而不在叙事,行文也与战国中期诸子说理散文风格相符,因此我们将《孔子家语》归为说理散文当是没有疑问的。

《孔子家语》基本靠孔子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达孔子的思想与观点,文章最终都是为了表现孔子的政治主张而不单纯为了叙述事情,它的整体风貌都体现出了典型的语录体的说理文风采。

二、《孔子家语》具有向专论体过渡的倾向

《孔子家语》虽然有着典型的语录体特征,但是相比于《论语》而言,《孔子家语》明显具有向专论体过渡的色彩。清代孙志祖《家语疏证》便指出《屈节解》:“篇首撰子路问孔子一段,以屈节求伸作冒,竟似后世文体裁。”[]87应当说《孔子家语》是发展了的语录体。

《孔子家语》篇幅要比《论语》长得多,文章结构更加清晰,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观点表述也更加透彻。每一篇的题目不再是像《论语》那样只取正文的前两个字作为篇目名字,《孔子家语》某些篇目的题目已经有了总结文章内容或者是思想的意思,透露出了专论体的色彩。如《相鲁》便是记载了孔子在鲁国担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时所经历的事。《致思》篇的题目虽然来源于文章第一段里的“于斯致思”,但是全文也都是表现了孔子对于诸人事的思考。在《五刑解》中,孔子针对五刑进行了大段的论述,分析了刑罚产生的原因,认为刑罚的源头是因为人的欲望没有节制。虽然孔子不反对使用刑罚来治理百姓,但是他认为刑罚不应当是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接着孔子还表述了自己对五种刑罚的看法,认为“大罪有五”,从牵连的亲属来看,杀人罪是最轻的。最后表达了“刑不上于大夫”、君子要用礼治理、“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的观点。《家语疏证》认为《屈节解》“所载子贡、宓子、原壤三人行事,俱有屈节语以联属之”[]87,都表现了孔子对于“屈节”的看法。这样层层递进,随着文章的逻辑结构慢慢深挖,使孔子关于刑罚的观点逐渐浮出水面,逻辑清晰,已经远超《论语》只言片语的碎片式说理方法。但是《孔子家语》中的专论色彩又没有像《荀子》《韩非子》那样浓厚,它的体制还不够全备,所以不能将其归入专论体,只能说是发展了的语录体。

《孔子家语》的内容驳杂,不仅像《论语》一样记录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教学活动,同时在《本姓解》《终记解》《七十二弟子解》等篇中对孔子的先世、孔子的出生死亡日期、孔子的日常生活及孔子的弟子进行了介绍,这样多的内容促使《孔子家语》叙事说理的方式方法丰富多样。首先,如同上文所说,孔子在与其他人物的对话当中常常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步挖掘问题,使文章看起来层次分明。其次,孔子常常引用前代人物的事迹或前代文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如《致思》篇谓:

孔子曰:“王者有似乎春秋,文王以王季为父,以太任为母,以太姒为妃,以武王、周公为子,以太颠、闳天为臣,其本矣矣。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国,正其国以正天下,伐无道,刑有罪,一动而天下正,其事成矣。春秋致其时而万物皆及,王者致其道而万民皆治,周公载己行化,而天下顺之,其诚至矣。”[]18

这段话里孔子援引了文王、武王、周公这三个例子来解释为什么称王像四季一样顺利,强调了万事要按照规律,王者应当要遵循道义,端正自身,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得到正确的治理。《孔子家语》又常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譬如《五仪解》篇引《诗经·国风·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悦。”通过引用这些例子和字句,孔子避免了简单枯燥的说教,形象生动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客观上也增加了言语的可信性。再次,《孔子家语》行文又常有句式的重叠,《哀公问政》里孔子说:“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之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而民贵用命。”相同句式的两个句子重叠,读之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韵味。除此之外,《孔子家语》里还运用对比手法。《在厄》篇引: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56

孔子将君子与小人之得失观相对比,使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十分鲜明,突出了君子安于所处的环境而终日和乐与小人患得患失终日忧愁的差异。不须孔子多做说明与点评,君子与小人高下立判,使人们自然而然的倾向于成为君子。《三恕》篇里通过子路、子贡、颜回三个人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使智者与仁者的差别体现出来,同时也体现出了颜回高尚的情操。

这些特点使《孔子家语》较之《论语》染上了专论体的色彩。无怪乎杨朝明先生认为:“《论语》有‘语录’性质,而《家语》则与‘文集’相近。”[]37但是《孔子家语》在发展程度上还不全备,还不能达到文集这一标准,但是却至少说明了《孔子家语》较《论语》而言,是离专论体更近一步了。

三、《孔子家语》中的小说色彩

在先秦时代,系统而有意识的文体观念还未形成,许多书籍的作者并不是专事创作的文人,因此很多书籍在创作过程中不会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编写,这就导致了它们并不只具有一种文体的特征,而是或多或少蕴含了多种文体形态的特征。宋代程骙便在《文则》中概括《左传》一书备有八体,即命、誓、盟、祷、谏、让、书、对。而《孔子家语》在某些篇章中则表现出了小说的特色。

首先,《孔子家语》里的某些情节带有虚构色彩。马振方先生认为《孔子家语》“相当多的文字不仅不是孔子及其后辈、弟子的真实言行记录,还是有意虚拟或虚实参半之文,其中较有意味的叙事之作,当属于早期的古小说作品”[]33。《屈节解》篇中有一段非常有代表性,在这一段中,孔子派子贡游说齐国田常、吴王夫差、越王夫差、晋国国君以救鲁。最后,子贡不仅完成了孔子交给他的任务,还影响了五个国家的命运,“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2674。这一事件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也有相同记载,可与《孔子家语》相佐证。不过这段文字虽然《史记》中也有记载,却并非史事。其一,这次事件并不是因子贡救鲁所挑起的,苏辙《古史》卷三二说:“予观《春秋左氏传》,齐之伐鲁,本于悼公之怒季姬,而非陈恒。吴之伐齐,本怒悼公之反覆,而非子贡。吴、齐之战,陈乞犹在,而恒未任事。凡太史公所记皆非也。”[]203其二,《孔子家语》谓“申胥以谏死”,但其时伍子胥并未死。其三,孔子是在哀公十六年去世,吴国却是在哀公二十二年才灭亡,吴国灭亡在孔子去世之后,孔子焉能发出“强晋以弊吴,使吴亡而越霸者,赐之说之也”的感慨?这段文字不符合史实,而是“附着之孔子、子贡以为小说而耀世迹”[]995。在《辩物》中,叔孙氏的车夫在大野捉到一只麒麟,折断它的腿把它带了回来,叔孙氏认为这是不吉祥的,便把麒麟丢在了城外,孔子去观看时还发了一通感慨。这已经不是不符合史实,而是不符合生活逻辑了。后代志怪小说《搜神记》根据这个故事加以敷衍,更是体现出《孔子家语》中已经有早期小说的色彩了。

其次,《孔子家语》的语言表述方式和细节刻画手法颇具文学性。《孔子家语》常常运用比喻来使事物形貌更加鲜明。《致思》篇中描写江中物时说:“楚昭王过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子贡问治民时,孔子答要“懔懔焉若持腐索之扞马”。《困誓》篇里有人向子贡描绘孔子相貌是“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繇,其肩似子产,然自腰已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然如丧家之狗”。几句话便已经勾勒出孔子的外貌形态。在描写子路的时候,又经常会使用一些动词,“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又有“子路悦,援戚而舞,三终而出”的描写。《孔子家语》还通过细致描写来描绘场景和刻画人物形象。《在厄》篇详细描写了子贡误会颜回吃米之事,将其背景、过程、结果交代得清清楚楚,“炊之于坏屋之下”“自井望见之”等场景描写细致,情节完整有起伏,人物形象丰满,是一篇很精彩的小故事。

《孔子家语》本身并不是史书,它的目的不在于记录史实而在于表达观点,在创作时自然不会进行严谨的考证,甚至会为了表达某种观点而虚构某些事件。而随着书写工具的逐渐发展,文学作品的篇幅也在慢慢变长,这必然会导致描述性的文字增加。因此《孔子家语》带上小说的色彩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孔子家语》中的家训特点

《孔子家语》成书比较复杂,经历了很长时间。按孔子十二世孙孔安国在《孔子家语》后所作的序中所说,秦昭王时,荀子“以孔子之语及诸国事、七十二弟子之言凡百余篇与之,由此秦悉有焉”[]578。在孔安国之前,《孔子家语》已经散在民间,孔安国加以整理,得四十四篇。王肃《孔子家语序》中说:“孔子二十二世孙有孔猛者,家有其先人之书。昔相从学,顷还家,方取已来。”[]582可以推断“今传本古文《尚书》《孔丛子》《家语》,很可能陆续成于孔安国、孔僖、孔季彦、孔猛等孔氏学者之手,有着很长的编纂、改动、增补的过程”[]64。《孔子家语》出于孔门学者之手,又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表明《孔子家语》具有孔氏家学之风。家训中最有影响且时间较早的当首推《颜氏家训》。宋朝陈振孙便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305。但是在《颜氏家训》之前,先秦文献里有些文字已经带有家训色彩。最早见诸典籍的应当是《尚书·周书》里的《无逸》篇。其他典籍如《论语》《国语》《韩非子》《晏子春秋》中也多有体现。而在《孔子家语》的某些篇目中也可以寻出孔氏家训的痕迹。

《孔子家语》中有记载孔子对自己的亲人教导之语。如《致思》篇载:

孔子谓伯鱼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饬,不饬无类,无类失亲,失亲不忠,不忠失礼,失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汙池,水潦注焉,雚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20

在这段话中,孔子勉励伯鱼要努力学习,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整理修饰自己的外貌,只有好的形容举止别人才会亲近,自己才能得忠得礼。《曲礼子贡问》篇,孔子听到伯鱼丧母满一年之后还哭,便训导他说这样子太过分了,不符合礼法。孔子哥哥的女儿是南宫縚的妻子,她的婆婆去世了,孔子便教他做丧髻的方法。《曲礼子贡问》《曲礼子夏问》《曲礼公西赤问》三篇里多有孔子关于家事训诫的记载,如孔子对父母、伯母等亲人丧事该依据何种礼法,以及对杀害自己父母、兄弟、堂兄弟的人该采取的不同办法。《子路初见》篇孔子教导他哥哥的儿子孔篾修身处世的方法。孔子对自己亲人的训导从礼出发,希望亲人可以按礼行事。在这礼义之下,也能体会到孔子对晚辈们的爱护和殷殷期望。

孔子也会借与其他人的对话或者他人之事来表达自己对做人做事及处理父子、家庭、朋友等关系的看法。孔子认为为人应当努力成为君子,年幼时勤奋学习,年老时教诲别人,发达时常念旧情。《致思》篇丘吾子“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使孔子感慨万千,认为子女应当尽其孝道,“斯足为戒矣”。《六本》里孔子借曾皙、曾参父子之事表现了父子之间要遵守礼义,而不能舍身体承受暴怒陷父亲于不义之地。《本命解》中孔子提到有五种女子不能迎娶,七种情况应当休掉,三种情况不能抛弃。

《孔子家语》里的《本姓解》第一部分从微子开始,到伯鱼结束,大致梳理了孔氏家族孔子这一支的发展情况,从这一部分里我们很容易就知道孔子家族的发展状况,《观周》篇则是借南宫敬叔之口交代了孔子的家族历史和他的家族恭俭的作风。这都为修整孔子家谱提供了很有力的材料。

综上可见,作为一部优秀的儒家著作,《孔子家语》内容丰富,行文逻辑清楚,描写细致形象,又兼有家训色彩,是研究孔门的重要材料。在挖掘出的竹简证明《孔子家语》并非是后人杜撰之后,它便显得愈为重要,分析它的文体特征便会更加有利于我们了解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2] 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9.

[3] 孙志祖.家语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 王肃注.孔子家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 杨朝明.新出竹书与《论语》成书问题再认识[J].中国哲学史,2003,(3).

[6] 马振方.《孔子家语》、《孔丛子》之小说考辨[J].文艺研究,2011,(3).

[7]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8] 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9]章如愚.山堂考索[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0] 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J].孔子研究,1987,(2).

[11]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方子玉)

收稿日期:2015-05-30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的相关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伏蒙蒙(1991—),女,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主持在研江苏省2015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KYLX15_0685)。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3828(2016)02-0113-04

猜你喜欢

家训文体小说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训伴我成长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