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2016-02-01王添

社会心理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感统家庭儿童

王添

(陕西银行学校)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王添

(陕西银行学校)

1.相关理论

感觉统合理论由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爱尔丝 (AyresA.J)于1969年首先系统提出。1970年欧美、日本先进国家,问题儿童日趋严重,经数百位专家共同研究,终于1972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 (J.Ayres)根据脑功能研究,提出感觉统合理论。爱尔丝博士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正确反应。实际上感觉统合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发展。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而使机体不能和谐的运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种障碍最终影响身心健康。

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中患感觉统合失调症,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推迟人的社会化进程。人的感觉统合系统分为视觉统合系统、听觉统合系统、触觉统合系统、平衡统合系统与本体统合系统等。一般来说,视觉统合失调的学龄儿童,在课内课外阅读时,常会出现读书跳行、翻书页码不对、演算数学题常会抄错等等视觉上的错误,从而造成学习障碍。时间久了,必然会造成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跟不上学习进度,在心理上产生自己不如他人的自卑感。另外,在生活上还常常丢三落四。有的孩子显得害羞胆小,有的孩子可能脾气暴躁等等。

现代化都市家庭中,感统失调的孩子达85%以上,其中30%的孩子为重度感统失调。

2.研究方法

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以及特定的相关问题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题内容包括家庭背景构成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类型、家庭气氛、父母教育子女的态度和方式、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否由别人带养孩子、是否经常扶抱孩子、母亲孕产期情况、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等。最后资料分析应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选取的被试对象为市某幼儿园小班到中班的共计约930名幼儿,发放问卷930份,回收问卷879份。平均年龄为4.5岁。经过统计发现家庭环境中成员间的亲密度越高、家庭气氛越好、情感表达的越好、家庭的娱乐性越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越低,而家庭矛盾性越大则儿童发生感统失调率越高,且家庭环境的矛盾性、知识构成水平对感统失调发生的影响最明显。不良家庭环境,包括吵架、离异等易发生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问题,同时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较易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影响了儿童健康发育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4.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4.1 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对孩子感统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婚姻关系美满融洽的父母能更加积极、敏感地感知到孩子的需求,与孩子相处时往往会给予更多的耐心、爱抚、表扬等正面的激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夫妻双方多会用一致的积极行为方式对待孩子的行为。这种情况下孩子在心理成长上可以正常的发展,感统失调的比例会大大的下降。相比来说,家庭不合的父母往往由于受到婚姻的困扰,在与孩子相处时可能会带有更多的负面情绪和行为,生活中常会忽略儿童的感受与需求,更多是运用提问、命令及强制性的建议来控制或干扰孩子的活动,有时甚至会把孩子作为“出气筒”,过后感觉到自己的过失时又想通过溺爱来补偿孩子,这种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多易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倾向,感统失调的比例大大增加,同龄同伴关系发展较差。

研究表明,不同家庭结构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家庭结构可根据其特点分为三大类:核心家庭、大家庭及特殊结构家庭。

1.核心家庭,即独生子女家庭。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在认知方面具有优势。独生子女特别是男孩,任性、怯懦等不良习性较严重。

2.大家庭,即几代同堂的家庭。这种多代人同住家庭的优点是孩子受爱抚和受成人教育的时间多,但不同辈份的人教养方式与教育观念常常会存在分歧,易出现隔代溺爱,从而形成家庭矛盾,使孩子产生无所适从、不安、恐惧等现象,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也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3.特殊结构家庭。包括不良的婚姻关系的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及离散家庭。当前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就是我们新一代的家长们,以80、90为主要,比起经历过文革、经历过战争的上一辈,他们更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就像马斯洛需求中指出,当我们达到温饱,我们就要像更高的精神需求去要求。在当今年轻人的婚姻生活中的包容以及忍耐越来越小。造成了现在社会的离婚率也越来越高,很多家庭因为家庭矛盾不可调和不可忍耐不可包容,不得不走到婚姻的尽头,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并且也是多方面的。

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是指只有父母一方和孩子所组成的家庭。不良婚姻关系家庭指父母婚姻关系恶劣的家庭。在这类家庭中,或因父母角色的暂时或长久缺失,或因社会舆论的不良影响,或由父母长期的不良情绪的影响及不良的教育方式,使得在这一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上的障碍及学习动机的受挫,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育。这类孩子多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易产生愤怒、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其同伴关系、自我控制能力等较差。研究表明,在离异家庭中生活时间较长的孩子的调节能力、结伴能力、与人相处能力、主观控制能力、预见能力及决断能力均显著低于生活时间较短或在正常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研究表明,一部分感统失调的孩子来自于离异家庭。

4.2 过度重视、过度保护

现在大部分的家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认可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对下一代的教育也是较之前任何一个年代都重视。可是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只是一味的强加于孩子的一些教育,同时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婴幼儿时期应有的摸、爬、滚、打、蹦、跳等行为,在发育的自然历程中被家长破坏,从而易出现各种感觉统合失调问题。

4.3 家庭环境的重要性

经过调查问卷以及对家庭环境、家庭结构的分析可见,很多家庭环境社会因素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均有影响,家庭中的温暖程度、父母接受的教育情况、家庭成员间的亲密程度及矛盾情况等多方面均对儿童感觉统合的发育情况产生影响。

家庭环境中矛盾性对儿童影响很大,家中的矛盾性越严重越容易导致儿童的发育不良即感觉统合失调的产生。王晓笳等研究提示经常争吵的父母其子女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的危险程度是很少有家庭矛盾儿童的2.7倍。并且国外研究也发现,儿童行为异常的出现也与家庭矛盾之间有关联。父母间经常感情不和睦易导致儿童的行为异常发生。而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更易发生行为异常,如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等。

反之,父母之间关系较好,对子女有良好的教育方式,父母本身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同时经常在子女身边,增加交流沟通机会,并且一起玩耍蹦跳,加强体力训练等对感觉统合能力的发育都有促进作用。这与国内研究结果相似。

5.未来的发展与建议

环境是一双无形的手,又是一双有力的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它对人的影响不是突变,而是渐变的。相对于成年人,孩子更容易受环境影响,因为他们的头脑生来就是一张白纸,而所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学习者,他们的大脑会像雷达一样捕捉着外界信息,不加筛选地接受。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环境中慢慢地形成与环境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而头脑这张白纸,一旦涂上颜色,将是深刻的,甚至会保持终生。

所以在我们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作为家长,我们要保证孩子成长环境的单纯简单,快乐积极。与孩子保持有效平等的沟通交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注重孩子的心理建设,保持家庭的和谐状态。总之,每一位儿童都应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在不断提高家庭环境的和谐同时还应提升个人的总体素养,减少父母间矛盾的发生,促进家庭的凝聚力的增加,尽可能让儿童在适合的环境中成长,减少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发生,从而促进儿童身心行为较好的发育,避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

[1]王晓笳,胡珍玉,余银儿,等.6~12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及影响因素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4):251-252。

[2]刘晓莉,姜峰,孙志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神经心理的关系 [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3): 296-297.

[3]曹秀菁,陶芳标,张洪波,等.小学生感觉统合失调与各科学业成绩关系的探讨[J].中国校医, 2002,16(6):492-494.

[4]Ayres AJ.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the Vestibular system [J].LearningDisabilities,1998,11: 30-41.

王添,(1984-)女,陕西省榆林市,西北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助教。

猜你喜欢

感统家庭儿童
图说
自闭症儿童感统训练玩具设计研究
家庭“煮”夫
感统失调是怎么回事
恋练有词
不可不知的感觉统合能力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