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信诈骗“瞄准”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

2016-02-01

中国防伪报道 2016年9期
关键词:受害人个人信息诈骗

电信诈骗“瞄准”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

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栖霞分局通过对去年同期南京仙林大学城地区的诈骗案件进行梳理,根据发案特点提出防范策略,为大学新生支招。

案例回放

一、冒充“公检法”诈骗:2015年9月1日16时许,受害人袁某在大学宿舍内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南京市邮政局的工作人员,称受害人有一封关于贷款的快递未签收。受害人说自己未办理过贷款。犯罪嫌疑人于是便称受害人的个人信息可能被泄露了,有人冒充受害人进行贷款。随后,嫌疑人帮受害人将电话自动转接到所谓的北京市东城区公安机关。接电话的犯罪嫌疑人称其在办案过程中发现受害人的个人信息被泄露,涉及一起诈骗案件,现要对受害人个人银行账户进行审查。受害人先后两次向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转账,共计损失3300元。

二、冒充熟人或老师诈骗:2015年9月3日,受害人苗某在某高校宿舍内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受害人的论文指导老师,称因有事需要给学校领导送礼现向受害人借款。受害人向对方提供的账号转账,共计损失5万元。

三、淘宝退款型诈骗:2015年9月19日7时许,受害人陈某在学校上网购物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淘宝客服人员,称受害人在该网站购买的物品因系统问题现要退款给受害人。嫌疑人发来一个链接让受害人操作,受害人在该网站内填写了个人身份信息、银行账户、手机号码并将收到的验证码填入,共计损失6200元。

四、网上购买游戏装备诈骗:2015年9月27日20时许,受害人施某在学校宿舍上网玩游戏,看到嫌疑人在网上发布一条出售游戏装备的广告,受害人用QQ与嫌疑人取得联系,双方谈好价钱后,被害人通过支付宝以及QQ红包先后向对方转账损失900元。

案件分析

一、目标特定:嫌疑人利用不法渠道获取受害人个人信息后,有意识地针对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进行诈骗。这些学生初次离开父母,辨识和警惕能力差,容易上当受骗。

二、成员固定:嫌疑人一般为南方口音,通常采用电话与受害人进行联系,且电话号码开头多为“0086”“177”等,这些号码均非实名制登记,与常规客服电话号码相结合,具有较强的迷惑性。

三、目的明确:嫌疑人编造各种谎言,最终目的都是为骗取受害学生钱款。

警方提示

一是要克服自身“贪念”。面对不法分子的各种电信诈骗手段,要坚信“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以免上当受骗。

二是要注意个人信息保密。不要轻易将自己或家人的身份信息、通讯信息等资料泄露给他人。对于亲朋好友意外受伤等要求借钱的短信、电话,要仔细核对,可以采用视频对话以及向其他亲友核实等方法,确认信息真实性后再进行转账汇款。此外,还要注意保密自己的网购信息。

三是要对陌生电话多长心眼。对于以“0086”“177”等开头的号码多留心眼,即使对方声称是公安、法院、银行等单位和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必须挂断电话并拨打110进行举报。

四是遇到此类诈骗时不要惊慌失措。政府部门不会采取电话方式办理案件,收取任何罚金、保证金也不会采取银行转账的方式。遇到这类电话,最好不予理会,同时挂断电话并拨打110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

猜你喜欢

受害人个人信息诈骗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受害人承诺与受害人自冒风险中的刑民关系研究——基于英美法系与德国的比较视角
家庭暴力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判决没有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部分,受害人能否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意大利刑法中的受害人同意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