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6-02-01张亿钧刘从九秦元芳徐守东朱其祥
■张亿钧 刘从九 秦元芳 徐守东 朱其祥
〔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安徽蚌埠233041〕
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张亿钧 刘从九 秦元芳 徐守东 朱其祥
〔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安徽蚌埠233041〕
我国不仅具有悠久的植棉历史,而且棉制品和棉质服装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成为全球最大棉花生产、消费国。棉花产业在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涉及到2亿棉农、1 000多万棉花收购、加工、纺织和流通行业的劳动力就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棉花产业健康发展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问题,而且在棉花生产、收购、检验、加工、储存、纺织及经营产业链诸多环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解决大量城乡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棉花加工与检验”人才现状及其问题
随着棉花质量检验体制的改革和仪器化公证检验的推行,以及棉花加工工艺不断改进、加工设备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棉花质量检验方法不断规范、经营贸易方式的多元化,使得棉花产业整体发展迅猛,竞争激烈,对高端棉花专业人才,特别是“棉花加工与检验”人才有着极为迫切的需求。目前,棉花产业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比例不到10%、中等职业教育比例不足30%,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严重紧缺。我国对“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人才需求及行业发展总体状况如下:
(一)人才总体需求十分紧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涉棉企业加上棉花贸易与信息平台,如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期货公司、信息中心等单位,每单位需要1名~2名“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本科生,总共需求为13 155~26 310人。即使只考虑棉花流通环节,也至少需要该专业毕业生4 450~8 900人。由此可见,“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十分紧缺,人才成为棉花产业发展的瓶颈,甚至严重影响其健康持续发展。
(二)人才素质结构严重断层
目前,在棉花加工与检验及经营岗位的数百万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不到10%。因1999年国家教育部对“棉花加工与检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停止招生,近20年“棉花加工与检验”的专业人才严重断层。部分棉花加工大型企业急需专业人才时,只能招聘跨专业毕业生,然后委托棉花培训基地进行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知识的短期培训和专业训练。现有的棉花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严重青黄不接,远不能满足棉花产业发展的需要,急需培养既掌握“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理论和技术,又懂得棉花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人才培养数量严重不足
21世纪初期,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原有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的供销合作社系统所属的供销学校,一些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但这些职业院校中至今还没有一所开设“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棉花产业、行业的发展。加之原开设“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的供销中等学校大多也取消招生,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仅新疆、南通、聊城供销学校仍开设“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全国唯一一所开设有“棉花加工与检验”本科专业的高校也停招了15年,导致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严重紧缺。
(四)恢复“棉花加工与检验”招生,缓解人才缺乏矛盾
安徽财经大学曾是全国唯一开设棉花加工与检验本科专业的高校,因种种原因1998年停止招生。经各级领导、相关行业专家及广大校友支持配合,协同运作,多次安排专项调研和专家论证,学校终于在2013年9月恢复开设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针对棉花专业的特殊性,首届恢复招生方式和培养模式都进行了改革,创新招生并采取“2+1+1”的培养模式,即“2年基础理论课学习+1年专业课学习+1年棉花企业实习”,实行校企联合培养。
“棉花加工与检验”恢复招生,是顺应时代发展对专门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对缓解棉花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和技术进步以及提供人才保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加快棉花加工与检验人才的开发与培养,有利于深化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棉花加工与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缓解棉花加工与检验行业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棉花产业排忧解难,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二、造成棉花加工与检验人才紧缺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导致棉花加工与检验人才紧缺的原因
1.专业人才培养主渠道缺乏,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原开设“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的安徽财经大学和供销学校,都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完善的实验实训设备,由于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相继停止招生后,不再向社会提供系统学习棉花检验与加工知识的专门人才,因此,一方面专业知识培养缺乏主渠道,另一方面棉花行业发展迫切需要人才,从而导致棉花行业存在突出矛盾。一是棉花加工与检验人才大量需求与行业教育资源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棉花产业急需人才培养缺乏主渠道。原本为数不多的几所招收棉花加工与检验的供销学校陆续改旗易帜,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或下放给地方政府后合并升格为综合性的职业技术学院,在升格的同时撤销了“棉花加工与检验”等一些特有专业。目前为棉花行业培养人才的高等、中等学校非常少,难以适应棉花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二是棉花行业对人才迫切需求与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去农村就业的矛盾十分突出,棉花行业急需人才培养招生难。从客观上讲,棉花行业大多地处基层,条件相对艰苦,生活待遇较差,缺乏吸引力;加之保障等配套机制不健全,使棉花行业急需人才培养存在招生难的问题。招生难导致了棉花行业紧缺专业人才,满足不了行业发展需要。三是对棉花行业人才的培训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与实际需要存在矛盾,对棉花行业急需人才培训重形式、轻实效(无实体,落实难)。
2.政府和行业缺乏重视,社会认识偏颇。
第一,长期以来我国棉花行业教育没有真正得到重视。我国唯一一所开设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安徽财经大学停止“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招生已经15年,而那时的青年已进入中老年龄段,人才严重断层。第二,行业系统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为数不多原开设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的几所供销学校(有的现升格为职业学院),从专业设置上因取消了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而处在断层阶段,致使我国棉花行业教育无论是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还是师资队伍,几乎处于空白阶段,岂能有特色之说,专业断层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棉花行业发展。第三,社会对棉花检验工作认识不足和行政部门重视不够、监管不力,认为棉花经营不需要专门人才,什么人都可以从事该项业务操作,因招生就业政策调整,自费上学、自谋择业、前途渺茫等多种原因,政府没有及时对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进行政策扶持,各校在学历班的招生中出现生源严重不足。为此非专业人才大量进入棉花加工与检验、经营队伍,难以适应棉花行业发展的需求,甚至成为制约棉花行业发展的瓶颈。
3.行业体制改革认识不足,导致人才紧缺。
首先,因自然减员增大,急切需要掌握新棉花加工与检验技术的人才。我国大约有5万~6万人从事棉花流通经营,以10%来计算自然减员,每年需要新增5 000~6 000技术人才。其次,因供销系统改制,一些具有棉花检验技术与经验的人员有的离开原单位改行从事其他工作,有的因为年龄等原因相继退休或买断工龄离开棉花检验岗位。棉花产业人员青黄不接现象比较严重,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棉花检验与加工技术,又能跟上时代步伐、具有经营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4.棉花行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
既懂经营管理,又掌握电子商务技能的棉花检验与加工专业复合型人才,毕业后就业前景非常广阔,社会需求量也很大。第一,随着棉花企业与国际接轨,自动化程度高、效能高的设备不断升级,专业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棉花企业发展的严重瓶颈。为使设备正常使用并进行维护,需要一批高学历、高技能的复合型技术人员充实到企业中来,以保证棉花加工设备发挥最大效能。第二,棉花质量检验标准革新迫切需要相应的技术人才。为与国际接轨,棉花质量检验由过去的感官检验与仪器检验相结合,转变为以先进仪器检验为主,这就需要检验技术人员收购时掌握棉花感官检验与仪器检验关系,确保检验质量,既保证棉农利益,又不损失加工企业的利润,达到两者平衡,以使收购和加工企业获得更多利润。第三,随着棉花期货、棉花电子交易形式的出现,因新交易形式变化而需要懂计算机技术、懂棉花经营和管理的检验加工技术人才。
由此可见,如果只懂其一而没有掌握复合型技术的人才难以熟练地开展工作,势必会影响棉农收益和棉花流通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动摇我国纺织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二)棉花加工与检验技术人员短缺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因长期以来棉花加工与检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一些企业为保证棉花经营活动正常开展,往往从刚走出校门的非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的毕业生中招聘一批人,对其进行一周左右的培训,就把他们充实到棉花流通岗位第一线。由于他们缺乏棉花加工与检验的基础知识,无法承担重任,因此对行业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棉花检验人员短缺使许多环节处于真空状态,既难以深入进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也不能全面进行棉花质量的监控。第二,棉花检验人员的短缺和综合素质等问题不能做到优级优价收购,使棉农增产不增收,损害了棉农利益,严重影响了棉农的植棉积极性。第三,由于缺少棉花检验技术人员,因此,棉花加工企业无法实时控制棉花质量,不能保证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既造成棉花资源浪费,又给后续企业增加负担。第四,因棉花检验人才培养断层,导致大量没有棉花检验知识的新人员充实到棉花检验技术人员队伍中,严重影响棉花流通市场的健康发展,削弱了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策略
(一)构建适应棉花行业发展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
第一,以安徽财经大学和职业院校为主要依托,组建全国性的棉花行业教育培训机构,构建行业学历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高层次棉花行业复合型专门人才,从事行业研究和教学,促使棉花行业可持续地健康发展。第二,构建以农业系统的院校为主要支持的,注重与现代农业科技紧密结合的棉花农业科技教育系统,包括各种现代棉花种植技术、应用、推广等教育培训工作。第三,依托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笔者认为应争取政策上扶持,在“棉花加工与检验”人才培育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民对不同层次教育的需求,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教育公平”、“终身教育”;二是重点培养一批具有一定资源、经营能力、网络技术等复合型的“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探索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和农村实用性人才,以满足棉花行业发展的需求。第一,办学模式着力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棉花行业、岗位相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相对接,以适应新棉花行业发展的能力。第二,人才培养着力实现教学活动“三个结合”。即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开发结合,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探索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第三,加强校企合作模式。棉花行业要为学校搭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构建职业学校与相关行业的协作机制,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促进棉花行业健康协调发展。加强棉花行业相关法规和制度建设,建立有效完善的机制,明确棉花企业与学校的责权利,提高企业承担教师和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引导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和实训指导,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为棉花行业发展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紧缺的高技能实用人才。第四,加强重点和特色专业培训基地建设。以“棉花加工”、“棉花检验”、“棉花经营”为重点和特色,依托研究机构和院校(安徽财经大学)为人才培训基地,紧紧围绕着棉花产业发展培训紧缺专业人才,以满足棉花行业的发展需要。第五,加快特色教材开发。加大“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特色教材开发的资金扶持力度,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积极探索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的机制,开发涉及棉花生产、加工、检验及经营的实用科学的特色教材。第六,调整办学方向,重点建设一批以服务“棉花行业”和“新网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为特色的职业学校,以满足棉花行业发展需要。
(三)充分发挥系统优质教育资源,重视棉花行业人才培养
国家要充分利用举办棉花加工与检验原有职业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优秀师资条件,发挥现有举办涉棉专业优惠政策的效应,如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办“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学历班和短期培训班,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解决棉花加工与检验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从而使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第一,政府重视,政策优先到位。国家有关涉棉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人才是国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在招生政策、收费政策和就业政策方面提供优惠条件。第二,行业部门要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才是兴业之本,而人才关键在教育,棉花加工与检验人才培养对棉花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关乎其生存兴衰。而高度重视棉花行业教育,构建完善的棉花行业教育体系,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则可为棉花行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第三,棉花行业投入与高校科研机构智力相融合以项目协同培养人才。安徽财经大学以棉花工程研究所、棉花协同中心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花工程研究与培训基地”为研究平台,具有棉花工程领域的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资源和优势,是培养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人才的强有力支撑,并以《棉花加工与检验新专业建设》为项目,充分论证此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完成了《纺织工程(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第四,加强棉花行业人才培训。人才培训不但能帮助员工提高技能水平及新技术更新,而且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人才流失率。为此,要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就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训。
(四)加大教育培训投资和人才培养支持力度
我国应当借鉴国外支持合作社发展的财政税收等措施,不断加强经费的有效投入,从税收补贴等方面加大对棉花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和投入保障体系。第一,通过立法措施扶持、支持棉花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切实建立棉花行业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的职业教育培训投入机制。第二,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合作培训有关政策,积极争取发改委、财政等部门支持,探索棉花行业职业学校享受公共财政扶持的机制和办法,逐步提高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多渠道筹措经费。第三,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棉花行业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承担相应费用。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资金应切实用于棉花行业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第四,整合资源,探索学校自建、校企共建、企业自建、向学校开放等多种形式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多方分担实训基地建设成本,组织实施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建设一批棉花行业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一批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一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五)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职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促进棉花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第一,采取有效方式切实培养一批既精通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且在棉花行业颇具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第二,校企或政府支持并合作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行业能工巧匠,让其到高校进修,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理论水平,还可兼任职业学校教师。第三,通过培训培养出一批既熟悉中央和地方政策法规,又具备棉花加工与检验技术、经营管理能力,能指导解决行业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辅导队伍,以推动棉花产业的发展。第四,改革创新教师评聘制度,健全与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逐步扩大专业课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重;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优秀人才、稳定师资队伍的良好机制。此外,还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发挥高校优势培养高水平师资。
总而言之,教师是人才培养关键,打造和培养“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对棉花加工与检验人才培育尤为重要。为此,完善政策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推动棉花产业发展的需要,还是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注: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acjyzd201544)、《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规划与新专业建设研究》(acjyzd201517)、《纺织工程(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acxqhz201404)、《卓越棉花质量工程师》(aczyrcpy20140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