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产业发展实现人才跨越
2016-02-01中共德州市委组织部
□ 中共德州市委组织部
聚焦产业发展实现人才跨越
□ 中共德州市委组织部
在抓人才工作方面,德州市经过探索实践,走出一条产业集聚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路子,全市人才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去年前三季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居全省第2位,高新技术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居全省第1位,分别比2013年提高4个和10个位次。
一、用好政策这个重要抓手,策划实施产业人才支撑计划,以“政策磁场”吸引各方人才向我市重点产业集聚。德州人才发展基础薄弱,必须用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撬动后发优势。一要紧贴中心。2013年,我市提出打造十大现代产业集群,制定了“现代产业人才支撑计划”;2015年,我们又抢抓德州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提升为“协同发展人才支撑计划”,进一步把重点聚焦到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产业上。同时要求各县也聚焦1—2个产业策划人才项目,形成产才融合、全面覆盖的人才政策体系。二要舍得投入。市级设立不低于1亿元的人才专项资金、1亿元的企业技改资金,最高资助人才团队5000万元,对获得风险投资的人才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政策性担保。三要务实管用。我们引进人才不是光看院士、“千人计划”这些头衔,关键是看能否为产业发展所用。在用才方式上,不求全职引进,而是充分发挥德州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打造“一小时人才圈”,面向京津济引进“候鸟人才”和“周末专家”。
二、抓住企业家这个关键少数,主动帮企业拓视野搭平台找人才,激活企业引才用才积极性。一是帮助提升人才意识。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遴选100家大企业、100家高技术高成长高税收企业、100家创新型企业的企业家,分期分批拉到美国、德国和江浙地区,考察成功企业是如何引才用才的,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人才的价值和分量。二是帮助搭建用才平台。市领导亲自推动,引进国家新能源和生物技术产业引智试验区、教育部高校联合研究院等高端综合性平台落户,上个月又集中签约引进了现代农业大数据中心等12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实施“一企一平台”工程,提升企业人才承载力,每建成一个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给予企业100万元、50万元奖励;与高校院所共建技术研究院,给予1000万元补贴。三是帮助招揽高端人才。组织十几个专业引才小组,常年靠在北京、天津等地帮助企业引才。每年举办两次京津地区大院大所人才项目对接会,组织上百家企业面对面对接。
三、把握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这个职能定位,严考核明责任重落实,推动各级各部门主动抓好人才工作。
一是聚焦产业分任务。年初围绕产业发展梳理人才工作任务,细化责任清单,与一把手签订责任书。去年,我们对21个成员单位分解明确了65项目标任务,每个部门该干什么、怎么干,都一目了然、一清二楚。二是加强督导促落实。坚持每月调度、半年通报、年底述职,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实行重要事项报告制度,凡是县里和部门组织的重大人才活动,工作再忙也会协调一名市级领导和一名副部长参加。三是强化考核作保障。逐年提高人才工作在科学发展考核中的权重,从2012年的25分提高到去年的100分,成为第一指标。人才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现在,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发展首先抓人才,已经成为全市上下广泛共识。
这些探索只是初步的,德州的人才数量和结构还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人才环境距先进地区还有不小差距。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要求,在人才服务创新驱动战略上谋深化,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上求突破,扎实推动我市人才工作再上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