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

2016-02-01宋效清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血压病血压病人

赵 霞 宋效清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K2科,沈阳 110032;2.中国医科大学99期临床一系)

高血压

赵霞1宋效清2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K2科,沈阳 110032;2.中国医科大学99期临床一系)

文章介绍高血压的中医治疗及预防方法。

高血压;治疗;预防;中医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可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本病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着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是当前临床医学的发展趋势。目前,现代医学逐渐重视高血压病预防的意义,并提出了三级预防理论。通过对高血压前期病人进行积极的生活方式改良有助于降低血压,控制危险因素,延缓高血压进展。然而对于高血压前期病人是否积极药物干预,目前仍在争议之中。高血压病致病因素繁多,发病机理复杂,至今尚无一致认识。

高血压病以头晕头痛、失眠心悸、耳鸣健忘、肢体浮肿、血压升高等为基本特征。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中医学多归之于“眩晕”“水肿”“头痛”“胸痹”等范畴。对本病的病因、病位、病机、证候分型,中医认识不一。其病多由内因、外因或内外因相引而发病,如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血脉不充,复加后天起居失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导致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日久成痰成瘀,阻滞血脉,内侵肝肾而发病。其病位多涉及心、肝、脾、肾。病机为阴阳不和、气血失调。中医“治未病”思想由来已久,高血压前期具有“病虽未成”(未达诊断标准)、“已有征兆”的特点,临床上通过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高血压前期具有较好前景。中医药学经典名方具有病证同治,多靶点,多组分,整体综合调节优势,对于防治高血压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1 病因病机

高血压前期临床表现有如下两种情况:一是仅见血压升高而无临床症状,且未达到高血压病诊断标准;二是虽然血压升高,但未达高血压病诊断标准,且伴有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失眠、乏力、肥胖等症状体征。针对有临床症状的高血压前期病变,现代临床多从肝论治。《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秦汉之前,“眩晕”多从风论治,强调“眩晕者,风家也,肝风病也”。至今很多医家仍然认为高血压总体病机为“肝阳上亢,肝风上扰”,临床多以天麻钩藤饮及镇肝熄风汤论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现代临床对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的早期诊断、降压西药的早期干预以及降压西药的不断优化与广泛运用,使升高的血压被迅速控制,直接改变了高血压病的自然进程,现代高血压病及高血压前期的发病规律亦随之发生改变。因此深入探讨高血压前期的病因病机对于指导临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前期的病因多与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失和等有关,属于古代“逸病”范畴。逸病即过度安逸引起的病症。《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形乐志乐,病生于肉。”刘完素《伤寒直格论方》中论内外八邪曰:“外有风寒暑湿,内有饥饱劳逸。逸,非奔逸之逸,乃逸豫、怠惰而生病也,与劳相反。”张子和也认为:“饥饱劳逸,人之四气。”清代陆九芝于《世补斋医书·逸病解》提出:“逸乃逸豫、安逸所生病……凡人闲暇则病,小劳转健,有事则病反却,又有食后反倦,卧起反疲者,皆逸病也。”由于现代生活条件改善,食则肥甘厚味,衣则棉裘华服,住乃空调居室,行乃以车代步,无处不舒适安逸,且生活缺乏规律,作息时间紊乱,长期夜卧晚起,违背四时阴阳变化规律,长此以往,逐步进展为高血压前期、高血压病乃至其他疾病。“六郁”(气、食、湿、痰、血、火)是高血压前期重要病机。《吕氏春秋》曾将人之形气比喻为流水,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久卧久坐,好逸恶劳,饮食肥甘厚味,以酒为浆,均可导致气血失调,气机郁而不畅,变生他病。六郁互为因果而以气郁为先,常由气郁而致其他诸郁。气郁是无形的变化,其他诸郁如血、痰、湿、食则均为有形之壅滞,有形之郁又可窒息气机,加重气郁。具体而言,六郁的形成及临床表现有:①精神压力增加,焦虑及抑郁等均与气郁明显相关,临床可伴见胸闷,善太息,急躁易怒,口苦,心烦失眠,胃胀腹胀,脉弦等;②现代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大量进食肥甘油脂辛辣食物等,致使脾失健运,进而形成食郁,临床可伴见易脘腹痞满胀痛、口气重、大便气味重、舌苔厚腻、脉滑等消化道症状;③湿郁多与津液不能正常输布,留滞体内有关,临床可见头晕、胸闷、心悸、烦渴不欲饮、身重、下肢酸沉乏力或下肢肿、小便不利或小便黄等水湿内停证或湿热下注证;④痰郁多与饮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或焦虑抑郁,肝木乘土,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聚湿成痰有关,临床可见头晕,胸膈痞闷,容易呕恶呃逆,肢体困重,失眠惊悸,舌苔白滑或腻,脉弦滑等;⑤血郁多与血行不畅,瘀滞脉络有关,临床可见头痛头晕,痛有定处,刺痛,肤色暗沉,唇色暗紫,舌有紫色或瘀斑等;⑥火郁多与上述五郁郁而化火有关,临床可见头痛头晕多伴见颜面潮红,甚则面红如醉,脑中烘热,目赤,口苦,急躁易怒等肝火证;或伴有心烦意乱,心中懊恼,神志不宁,失眠多梦,辗转反侧等心火证;或伴有口干、口渴,消谷善饥,口气重,大便气味重,或大便秘等胃火、肠火证;或伴有腰膝酸软无力,烦热盗汗,失眠遗精,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肾火证。正如朱丹溪所言:“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此外,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长期忧思伤脾,日久及肾,部分病人在高血压前期亦可表现出脾肾亏损等证。

2 治疗措施

2.1 辨证施治

2.1.1肝阳上亢 以血压升高兼见眩晕,伴头目胀痛、面红耳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治疗宜用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之法。方用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山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苓)。该方具有镇静、镇痛和降血压作用,故本方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常用方。用该方出现筋脉拘急,手足痉挛,舌绛(深红色)苔少等症状则要停用。针灸处方取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等穴。

2.1.2痰湿中阻 此证多见于肥胖型高血压病病人。以血压升高兼见头晕头胀、沉重如裹、胸闷多痰、肢体沉重麻木、苔腻、脉滑为辨证要点。治疗宜用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法。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半夏白术天麻汤能有效改善痰浊中阻型高血压病人的血脂代谢,使病人血脂代谢正常,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增强血管弹性,从面使血压趋于正常。用该方出现口干喜饮、五心烦热等症状则要停用。针灸处方,取中脘、内关、头维、丰隆、阴陵泉。

2.1.3肾精亏损 以血压升高兼见眩晕,伴头痛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治疗宜用滋补肝肾、养阴填精法。方用杞菊地黄丸(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该方具有降低血管外周阻力、调血脂和抗动脉硬化的功效,适于肾性高血压病人。需注意如果平时脾胃虚弱、食少、大便稀烂的病人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用。针灸处方取百会、悬钟、肾俞、太溪等穴。

2.1.4阴阳两虚 以血压升高兼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腰腿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为辨证要点。治疗宜用滋阴助阳法。方用金匮肾气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该方能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改善微循环,并通过调节高级神经活动而起到降血压作用。用该方出现口干、咽痛、发热等症状则要停用。针灸处方取百会、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2.1.5瘀血阻滞型 以血压升高兼见头晕头痛如刺、痛有定处、胸闷心悸、舌质紫暗、脉细涩为辨证要点。治疗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该证型多见于老年高血压病病人,多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血府逐瘀汤具有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的作用,通过扩张血管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该方对有出血倾向的病人(凝血功能障碍),比如高血压并发脑出血者则要停用。针灸取穴:合谷、太冲、百会、脾俞、丰隆等。

2.1.6冲任失调 本证多见妇女更年期前后,血压不稳定,多随情绪变化而波动。以血压升高兼见头晕头痛、心烦易怒、两胁胀痛、舌质红、脉弦细为辨证要点。治疗宜用滋补肝肾、调和冲任法。方用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知母、黄柏)。研究表明,更年期高血压是妇女更年期中的一个主要病证,二仙汤由壮阳与滋阴益精药合用,其既能温补肾阳,又能滋阴益精,濡养冲任,诸药合用,直达病所而获降压效果。用该方出现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热痛等症状则要停用。针灸取穴:太冲、百会、关元、气海、支沟等穴。

2.2 其他疗法

2.2.1耳针法选穴 肾上腺、皮质下、额等,毫针刺,中等量刺激。每日或隔日l次,留针30 min/次。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2.2药枕 杭菊花、桑叶、野菊花、辛夷各500 g,薄荷、红花各150 g。混合粉碎后另拌入冰片50 g,装入布袋作枕头使用。每剂药可用3~6个月,为防潮,可常取出太阳晒。凡高血压病、正偏头痛,既可以此缓解症状,又可预防早期病人复发。此外,还有用菊花 1000 g,丹皮、白芷、川穹各250 g,制成药枕防治之。

2.2.3气功 一般以静功效果较好,血压过高者宜打太极拳。气功和太极拳动作柔和,姿势松缓,能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放松,使血压下降;心境宁静,有助于消除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同时还可改善机体内的平衡与协调。

2.2.4按摩 自我按摩可调节大脑皮质功能,改善脑内血液循环,使血管微扩张,血流增加,对降低血压、防治动脉硬化有一定效果。可采用按摩健脑功。

3 中医对高血压的预防

3.1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指一日三餐的饮食要有规律;饮食不可过饱,以七八分饱为宜; 注意粗细荤素搭配,以粗粮、素食为主;饮食要五味均衡,不可偏嗜。《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长期饮食的不平衡或偏嗜均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引发疾病。

3.2起居有常 睡眠要有规律,养成定时起居的好习惯。要睡“子午觉”,即晚上23时之前上床睡觉,中午休息至少半小时,即“子时大睡,午时小憩”,目的是促进阴阳交替的顺利进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明确指出人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调适起居。睡觉先睡心,睡前不喝咖啡、浓茶等兴奋中枢神经之物,不看惊险恐怖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等。睡前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有“睡前洗脚,胜吃补药”之说。

3.3精神调节 高血压与精神状态密切相关。急躁、易怒等情绪变化容易罹患高血压病。调节精神情志及情绪对高血压病有重要的防护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生活中要注意调适自己的情绪及精神状态,学会“拿得起,放得下”,处变不惊,从容不迫。做到心境清静、性格平和、精神乐观、娱乐适中。

3.4运动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曰: “天之为物,故恒于动,人之有生亦恒于动。”通过运动,强身健体、强壮筋骨,促进全身气血运行,从而达到调节脏腑,祛病延年的目的。生活中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项目,锻炼身体,并持之以恒。

R25

A

1672-7185(2016)09-0023-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6.09.009

2016-08-18)

猜你喜欢

高血压病血压病人
谁是病人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最怕啥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病人膏育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