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你一双慧眼 看穿招生骗局
2016-02-01陈淑瑶
文 陈淑瑶
借你一双慧眼 看穿招生骗局
文 陈淑瑶
随着2016年高考、中考及各级各类学校自主招生考试相继结束,一年一度的招生录取工作已拉开序幕,而骗子们也已经蠢蠢欲动。
随着2016年高考、中考及各级各类学校自主招生考试相继结束,一年一度的招生录取工作已拉开序幕,而骗子们也已经蠢蠢欲动。
谎称搞到各类试卷
6月中旬的一天晚上,曹某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条信息,有个名叫“sos”的说能弄到中考试卷。于是,曹某与“sos”取得联系,对方告诉她的确能搞到今年的中考试卷,但需要2400元的“中考答案费”。第二天,曹某通过微信转账,将“中考答案费”如数缴纳。果然,当天“sos”就把数学、物理、化学试卷都发了过来。
6月16日,中考前一天,曹某在家做这套“中考试卷”时,却发现试卷竟然都是去年的考卷。她连忙与“sos”联系,没想到对方却把她拉黑了。
防骗提示:升学考试,决定着千万考生的前途,家长、考生都万分重视,却也给骗子带来了可乘之机。每逢一年一度的高考、中考考试季,针对考生和考生家长的各类诈骗警情都会发生。
从往年的发案情况看,一些不法分子会瞅准这一时机,抓住家长和考生急于求学的心理,精心设计各种关于高考招生的诈骗伎俩,对广大考生和家长实施诈骗。
谎称有内部指标
高考招生是“阳光工程”,各高校的招生计划都向社会公布,已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绝不可能像招生骗子所说的“只要花钱就能搞到招生指标”,所谓的“内部指标”都是骗局。遇到此类机构或个人,要保留证据并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
“自主招生”不是自由招生。目前可开展自主招生的高校,都是经教育部门批准的。考生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高考成绩达到相应的要求,最后经当地录取领导小组批准录取。录取后能在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查询到录取结果。
混淆招生类型
考生和家长遇到此类情况,要向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学校的办学资质、招生资格等。有条件的要实地参观,查看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周边环境,从多种途径了解该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成果。不要轻信从非正规渠道得到的招生政策等相关信息,以免上当受骗。
伪造录取通知
按照教育部规定,普通高校录取通知书由招生学校根据省招办审核备案的录取名册发放,并加盖省招办录取专用章。考生拿到通知书后,可登录省招生考试信息网或到市招办查询自己的录取信息,确定是否与通知书一致后再汇款。
甄别各类招生信息捂好钱袋
据警方介绍,随着网络的发展,招生诈骗中骗子的方式也从传统的“线下”转移到了“线上”,涉及手机短信、邮箱、微博、微信及手机App等诸多社交新媒体。
但是,不管骗子的诈骗手法如何翻新变化,其目的“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冲着你口袋里或账户上的钱去的。因此,警方提醒家长和考生,招生季里得到的任何信息都要仔细甄别,务必时刻绷紧防范的神经、捂好钱袋。牢记以下几点:
1、普通高校招生首先须具备国家核准的相关资格,招生计划要经省招办集中公布。
2.、考生个人须参加中高考,或者各类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且成绩要达到规定的分数线并填报志愿。
3、在一个省的范围内只有省招办与相关高校联系,按照规定的程序实施网上录取。
4、高校招生不会向考生收取与录取有关的费用。
“学历性质”要分清
不法分子、中介或个别高等教育机构故意混淆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学历性质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区别,以超前班、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非学历短期培训等“入学通知书”“学习通知书”等蒙骗考生及家长。
防骗提示:上述所谓“学习通知书”“入学通知书”,仅仅是非学历培训机构或一些高等教育机构违规招揽生源行为,并不是国家承认的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凭这些“入学通知书”“学习通知书”入学的学生,不能注册普通高等院校学籍,也拿不到普通高校的毕业证书。
“内部关系”不可信
不法分子和中介打着招生机构“有内部关系”“朋友”“校友”“合作伙伴”等幌子,虚构与招生部门的密切关系伪装其骗子身份,谎称可通过交钱换取“内部指标”“点招指标”及“计划外指标”等,向考生和家长作“交钱就能低分高录”等虚假承诺。
防骗提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期间,严格按照高等院校招生录取政策规定和操作程序,根据各高等院校招生计划、投档比例和考生成绩,在各批次控制线上(降分录取的除外),按批次由计算机统一投档。严禁高校利用调整计划降低标准指名录取学生;严禁高校向考生收取与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因此绝不可能像一些招生骗子所说的,只要花钱就能搞到招生指标。所谓的“内部指标”“点招指标”及“计划外指标”都是骗局。
“自主招生”要小心
不法分子或中介向考生和家长大肆宣传“单独招生”“自主招生”等就是学校自由招生、任意招生。只要交钱,就可不受约束,随意突破高考成绩要求。
防骗提示:教育部严禁招生院校未经省级招生部门同意,擅自录取考生。目前开展自主选拔录取(一般指“自主招生”)的部分大学和试行单独招生的高职院校,都是经教育部门批准开展试点的,考生必须通过高考或学校招生章程规定的单独测试,考试成绩也必须达到相应的要求,而且整个测试及录取过程均由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监督,最后经省级招生部门批准录取。
“军校招生”有规定
不法分子或中介打着军校招收“地方委培生”的幌子,甚至通过伪造军队公文公章、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许诺教育部认可学历、毕业后一律安排到部队工作等,骗取学生和家长信任后进行诈骗。
防骗提示:从2008年起,教育部和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共同下发通知,未经总政治部、教育部同意,军队院校不得单独招收地方生。
“定向招生”莫轻信
一些骗子利用国家定向招生政策,欺骗考生和家长,吹嘘自己可以弄到某某大学定向招生计划,保证录取,公开叫价,收取所谓“定向费”,以诈取家长钱财。
防骗提示:部分高校在我市的定向招生计划已经通过《招生计划汇编》向社会公布,其招生录取办法严格按照教育部和我市的规定执行,不会收取与定向招生挂钩的任何费用。
“招生补录”要当心
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及其家长不熟悉招生程序、规定的弱点,打着“补录”旗号行骗,考生要当心。
防骗提示:按照教育部规定,本科层次只退档,不补录。高职专科根据学校报到情况,对未完成招生计划而缺额较大的高校,经申请和我市招生录取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后,可以适当补录少量考生,以确保招生计划的完成,但仍执行集中录取时的招生政策和操作办法。
勿相信“网传调档线”
2016年普通高考志愿填报已结束,各类院校招生录取工作还没有正式开始,却能网上收集到部分本科一批、本科二批院校的调档线分数。经教育考试院查证,这些所谓的院校调档线均为虚假信息,请考生和家长不要因此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耐心等待录取结果,从指定的正规网站查询。
“改志愿”行不通
近日有家长打电话咨询:“据说高考志愿可以到市教育考试院进行修改。”
防骗提示:2016年高考志愿填报已经结束,志愿填报系统已经关闭,任何人都不能再填报志愿或修改志愿。
通知书发放有早晚
考生查询到已被志愿高校录取的信息后,应耐心等待高校寄送录取通知书。因为各高校寄送通知书的时间、地域等不同,送达时间可能会有早有晚。如考生欲知晓录取通知书发放情况,可与录取高校招生部门电话联系,并再次确认自己在高考报名时留下的地址和联系方式是否准确。
未被录取应保持冷静
各批次录取轨迹公布后,部分考生未查询到被录取信息,情急之下易出现情绪激动等情况。此时,考生及家长应保持冷静,主动查询该批次所填高校的录取最低分、专业是否受限等信息,或通过在网上查询录取轨迹了解是否出档或退档理由,并耐心等待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录取。
已录取考生不能退档
从往年录取情况看,部分已被录取的考生,因为对录取的高校或专业不满意,希望能退档重新填报志愿或进入后一批次录取。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考生如已被相关高校录取,一律不允许退档换录。
高考录取没开始孩子就频频被录取了
“高考录取没开始,我女儿就频频被录取 。”沈阳市民张先生讲述了一件稀罕事。他女儿今年高考成绩刚过500分,按照辽宁省高校招生录取时间安排,7月20日才开始普通类一本录取,可6月底以来,家里不断接到“被录取”的电话。对方上来先说是某高校的招办老师,然后说孩子可以被录取。“女儿根本没有报考这些学校,但他们清楚地知道我家的地址、电话和女儿的身份证号码,简直不可思议。”
谎称有“特殊”关系
赵先生的女儿参加了高考,随后在一次谈生意的过程中,赵先生结识了王某。王某主动表示自己有关系,可以帮忙。
赵先生把女儿上名牌大学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王某身上。先后给了王某若干礼品和现金,总价值五万多元。然而令赵先生没有想到的是,等女儿高考成绩揭晓时,这位王某早已经联系不上了。直到这个时候,赵先生才察觉自己上了当。
链接:录取期间注意事项
了解高考录取日程安排
录取期间,考生和家长须了解所填志愿相对应的各批次录取时间安排,及时查询自己档案所处状态和录取情况。对于录取过程中的疑问要通过正规渠道与有关高校及招考部门沟通。各省教育考试院已经通过多种方式公布了高考录取各类别、各批次录取时间安排及查询渠道,考生及家长要适时查询和沟通,以免错过相应批次的录取时间。
保持电话通畅
录取期间,考生在没有查到确切的录取结果之前,先不要急着外出游玩或走亲访友,一定要保持报名时所留电话号码的通畅。因为在录取过程中,如有特殊情况,招生院校或者招生部门可能会根据考生档案所留下的电话联系考生。另外,考生志愿在录取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疑问,招生主管部门也须通过电话联系沟通,以保证其顺利录取。
谨防招生诈骗
每年的招生录取期间,都会有一些招生骗子或冒充高校录取人员或冒充招考机构人员实施诈骗。省高考录取场特别提醒考生及家长,招生录取工作是严肃、严格的,是公开透明的,所有录取工作都无需通过中介机构或中间人。对于招生中介机构或中间人的谎言,考生和家长应多了解招生政策和规章制度,要有“分数够了,谁也不用找;分数不够,找谁都没用”的基本认识,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