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古人的“大一统”思想
2016-02-01宋延东
宋延东
感悟古人的“大一统”思想
宋延东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用“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十二个字高度概括出我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和趋势,并引起了读者的深思。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文明的消失以及欧洲、伊斯兰主体世界的分裂不同,拥有灿烂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却能不断地从生存危机和分裂泥潭中走向团结复兴,是何因素推动着每一次的统一?美国历史学会会长、汉学家魏斐德给出了“统一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的答案。实质是“大一统”思想深刻左右着我们对自己历史进程和文明发展的思考实践。
“大一统”一词,始见于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所著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记载的历史事件常用“王正月”表明时间,公羊高对此解释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具体可理解为,“王”所指周文王,表明诸侯以周历纪元,尊从周天子的统治,天下统一于王。《汉书•王吉传》中曾提及“《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辞海》中对“大一统”词条的解释是“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一于周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通过古人与今人的共同解释,可进一步了解“大一统”的含义,即是以周天子为中心,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好社会各阶层职责,将国家有序地组织起来,在思想、物质上均完成统一。
“大一统”思想是历经先秦乃至夏商前人不断沉淀总结而形成的,社会各阶层经过“混乱失序——统一有序”循环的切身体会,逐渐形成对“大一统”的向往追求。虽然缺乏较为完整的史料记载,但是我们能够大致了解,最迟从尧舜禹时代,“诸夏”就已成为号令统一的部落联盟,并在夏朝时期建立起了统一体,商、西周两代延续了夏朝奠定的格局。即使在礼崩乐坏的东周,“大一统”依然是一种主流思想,如《诗经》中记载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论语》中孔子谈到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明确地表达了国家应当在一个王权下有序发展的理念。孔子以后的学者也大多倡导“大一统”思想,如孟子用“定于一”(天下统一就安定了)回答梁惠王关于“天下恶乎定?”的提问。荀子也提出了“四海之内若一家”“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的观点。汉武帝时期,鸿儒董仲舒结合《春秋公羊传》的内容,正式系统地提出“大一统”思想。他在《天人三策》中明确表达了“《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的观点,主张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特别是在思想上,要求采用儒学促进国家社会长治久安,强调“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从历史进程看,“大一统”始终是历史的主流。从秦并天下至清瓦解,共计2132年,其中分裂时间为684年(包括北宋167年),统一时间为1448年,可见中国古代统一的时间要远长于分裂状态的时间。由于中华民族对“大一统”的执着,特别是秦统一天下后,正式建立中央集权制,大力推行改币制、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等政策,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奠定了“大一统”的坚实基础。此后,历代封建王朝都会总结前朝兴亡更替的经验教训,改进制度,以巩固自身统治为前提,竭力维护“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华夏大地幅员辽阔、物产丰饶,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其本身如同一个全球经济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分裂,不仅意味着疆域分裂,也是经济的分裂,当今享受统一“福利”的人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景象:在国家分裂状态下,北方需要从南方进口粮食,南方需要从北方进口能源,西部地区需要借助沿海地区运输货物,并且彼此之间需要收税。1736年,法国传教士杜赫德从旁观者视角描述了当时中国国内的贸易情况:“各省地方特产丰饶,加之假河道及运河载货物之便利,帝国的国内贸易总是一派繁荣……中国内地贸易量之大,即使把全欧洲的贸易加在一起,也难与之相比。各省犹如诸多邦国,彼此互通有无。”这足以说明国家完成“大一统”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大一统”思想早已渗入我们的意识深处,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促使后世在对历史人物作出评价时,也往往将是否追求“统一”作为一个重要标尺,甚至当追求统一与其他标准,如仁义、人性、民族等产生冲突时,会发挥一票否决的作用。秦始皇统治期间,严刑峻法、赋税沉重、焚书坑儒,兵役徭役繁多,百姓苦不堪言,谓之“暴政”,但因开创“大一统”的功绩,仍被世人尊为“千古一帝”。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一生追求“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诗圣杜甫在《蜀相》中给予了高度评价,写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同时诸葛亮也成为古代贤臣代表和“智慧”化身。南宋爱国将领岳飞一生精忠报国,渴望收复山河,所率领的岳家军不仅因“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为百姓拥戴,也使金军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而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主谋之一秦桧,则成为历史反面人物,其石像长跪至今。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讲,“儒家世界因其无与伦比的统一性……实际上,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未曾中断的文明。”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依靠“大一统”思想维护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文明向心力,感召远人来服,从而达到孔子所讲的“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境界。得益于根植在中华民族传统意识中的“大一统”思想,中华文明才能在历次劫难中化险为夷、焕发新生,从而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维护践行这一思想是每个人的责任义务,因为“大一统”早已成为整个文明和民族的共同追求,促进维护统一才能顺应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