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来满眼春
——黑龙江省对口援建一八三团工作掠影
2016-02-01罗雪忆
□罗雪忆
东风吹来满眼春
——黑龙江省对口援建一八三团工作掠影
□罗雪忆
在神奇的额尔齐斯河畔,成吉思汗点将西征之地,坐落着一座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军垦城镇——国家生态城镇十师一八三团。这里是锡伯族西迁驻留之地,四季如画,也是神秘的草原丝路文化、军垦文化和西征文化的交流汇聚之地,文明和谐的城镇品味,适宜人居的城镇环境,让这里流光溢彩,魅力无限。
2010年,中央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的号角从这里吹响,十师一八三团借助龙江省、农垦总局、牡丹江管理局的无私援助,大力实施了12项援疆项目,完成总投资31376.6万元,加快推进了团场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团场生产总值从2011年的2.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7.1亿元,团场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职工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1.1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4.4万元,团场“三化”建设焕然勃发,为职工群众的生活掀开了最为绚丽和崭新的一页。
产业援疆效益显
五年来黑龙江省以“做强产业促就业”为突破口,在投资建设了北疆寒地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后,又投资建成了葡萄种植基地,做大做强葡萄产业,不仅激活了团场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带动了职工就业增收。
刘克训是龙疆设施农业基地的职工,原来一直靠打点零工维持生活,收入十分微薄。2013年,他在基地承包了6座大棚,当年单棚纯收入就达到了8000多元。2014年,他在葡萄种植基地又承包几座葡萄拱棚,通过黑龙江技术员零距离传授栽培技术,刘克训每座葡萄棚的收入也达到了1万元左右。
像刘克训一样依托产业援疆项目实现就业的职工,在该团还有150余名。自2010年以来,一八三团借援疆之力,建设龙疆设施农业基地大棚860座,平均每座大棚每年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建设完成高标准养殖小区一座,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年可实现出栏牛3600多头,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
民生援疆绽新颜
沿着216国道走进一八三团,你会被花园式的住宅小区,童话般的教学环境和现代化的医疗设施所深深吸引,这些与职工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都有着黑龙江省援建的烙印。
家住龙新缘小区的宋晓燕自搬进楼房后,每天都把房子收拾得整洁干净,让全家人住得舒心。
“前几年家里住的还是平房,一到冬天就要买煤烧炉子,到半夜还得添煤,房子时冷时热特别不方便,就盼着能早一点住上楼房。”宋晓燕说。
自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一八三团按照“绿色、低碳、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利用项目资金支持和黑龙江省对口援建机遇,全力实施了以“路、住、水、能、树、文、教、卫、保、富”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建设了6个保障性住房小区,配套完善了城镇道路、饮水、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区园林景观建设。同时,该团还出台住房补贴政策,为每户购房职工补贴5万元。宋晓燕抓住机遇,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新楼房。
“我买房只花了4万多元,还是分期付款,这么好的政策到哪儿去找!现在我父母有一套楼房,我自己也买了一套,住着特别舒适,我们一家打心眼里感谢黑龙江省的无私援建。”宋晓燕高兴地说。
自对口援建工作开展以来,黑龙江省为一八三团投入1亿多元援疆资金,用于建设团场保障性住房、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和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使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智力援疆花正艳
在对口援建工作中,作为支援、受援双方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分局与一八三团十分重视以智力支撑来提升团场的“造血”功能,加大干部培训力度,从“授人以鱼”上升到“授人以渔”,提升团场医疗卫生、教育、大农业三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为团场培养了一支永不走的专业技术队伍。
兰娜是牡丹江管局八五八农场的语文教师,来到一八三团中学后,她作为教学骨干,在教学工作中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上公开课、示范课、小组课研等形式,积极推行“绿色教育”理念。
八年级学生朱林霞对兰娜老师清新、愉快的教学方法感触特别深:“上兰老师的课感觉特别轻松,40分钟的课很快就结束了,同学们都意犹未尽,回到家作业也完成得很认真,大家的学习成绩都有了提高。”
兰娜的课堂随时向学校老师开放,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讲给学校教师听,推动了团场中学课堂教学改革。
“我感觉一八三团的老师教学的理念和经验也很先进,我经常和他们进行学习和交流,这也是我来援疆的一个很大的收获。”兰娜说。
在五年的援疆工作中,黑龙江农垦总局牡丹江管理局先后派遣3名副处级干部在团场挂职,6名教师、5名医生,1名农业技术人员采取“一带一”“传帮带”等方式,将先进的教学、医疗,农业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引入团场,使团场“造血”功能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团场共有1名处级干部到黑龙江农垦总局挂职学习,6名副处级干部、24名科级干部、3名大学生到黑龙江省委党校和哈尔滨市委党校等进行学习培训。
通过5年的无私援建,一八三团的面貌焕然一新,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在蓝天碧水间,一座现代化的文明城镇,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镇,如额尔齐斯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向着四面八方散发出耀眼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