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云和月
2016-02-01陈国庆
陈国庆
每次看别人拍的纪录片,觉得精彩时,击节赞赏;觉得一般时,默然不语。其实,只有我们这些经常拍片子的人知道,每一部片子,无论屏幕上表现得精彩与否,屏幕后都付出了无数汗水、无数辛劳。“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观众眼中那精彩的一分钟,我们所付出的虽不如十年功那样多,但绝不止一分钟那么少。创作的技巧是有迹可循的,幕后的工作却无法可依,经常让我们焦头烂额。然而,幕后工作却至关重要,幕后的好坏甚至直接影响着成片的优劣。我拍片多年,对于幕后工作也稍有心得,下面就结合我们制作《红色綦江》的经历略作探讨,与同好分享。
案头 ——读破万卷始成篇
案头工作是纪录片创作的开端,也是幕后工作的开始。策划规模越大的片子,案头工作越繁重。对于新手来说,经常会为堆积如山的案头资料而苦恼,不知从何下手。但对于创作经验较丰富的人来说,其实案头工作也有其规律可循。
选择叙事主线,确定创作方向。綦江的红色历史可谓厚重。尽管《红色綦江》片长策划为一个小时,但用一个小时来叙述如此厚重的历史仍力有不逮。案头工作的意图就在于确立情节主线,选取那些与红色綦江血脉相连的历史细节。我们阅读了大量綦江党史资料,也请教了多位四川、重庆党史专家,最后从中发现,綦江不仅是很多红色历史事件的波及点,而且也是红色革命的积极参与者,这里诞生过包括邹进贤、王良、“霍氏三杰”、王奇岳在内的无数革命志士,为綦江和全中国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创作方向就这样闪现:一方面反映綦江在历史中的红色步伐,一方面反映綦江革命志士在大时代风起云涌中艰苦卓绝的斗争故事。
案头也不一定在“案头”。并不是所有的创作思路和头绪都能从案头工作中获得,有时我们也容易钻进书山文海出不来。这时候适当放松一下,从案头工作中抽身出来,听听别人的想法,往往会得到新的启发。在本片的案头工作中其实我们还有另一重苦恼,就是怎么将红色事件与红色人物糅合在一起。有的历史事件是在外力作用下促成的,有的红色人物则走出綦江、走向了更广阔的战场,千头万绪,不知该怎么阐述。一次,我和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的一位领导谈起这个难题,那位领导说:“这有什么难?人是人,事是事,分开来讲也行啊,有总有分,简单清晰。”我恍然大悟,立刻回到办公室重写策划方案,将全片分成了“事件篇”和“人物篇”两个部分。
寻访 ——历尽千般皆不是
纪录片离不开大量的寻访工作。这里所说的寻访,不同于通常意义的采访。采访一般都是已经确定了采访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寻找故事线索;而寻访则是在没有采访目标的情况下进行的调查摸底,是圈定采访对象和素材的过程。大量的广泛寻访,往往是准确到位的定向采访的前提。
每一个故事都要有根有据。《红色綦江》片中介绍的不少烈士生前战斗在祖国各地,也牺牲在祖国各地。要讲他们的故事,就要拍出他们工作和战斗的环境,寻找曾与他们一起战斗的人。这对寻访工作要求颇高。我们既要寻找那些尚在人世的老党员和历史亲历者,又要奔赴多个省市采访取材。然而,繁重的寻访工作往往能带来意外的惊喜。例如,在中共一大会址,我们亲眼目睹了陈列在这里的“东溪米案”最珍贵的照片。在向纪念馆有关人员了解时得知,当时一个法国神父看到綦江地区到处都是饥民,想把这个情况反映出来,就以分发食物的名义把灾民召集起来,给他们拍了这张照片。这张照片对反映红色綦江诞生的历史背景至为关键,也从客观上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在寻访中发现进一步采访的线索。这种广泛寻访也使我们在不经意间发现了不少意外的线索,这是无论多么精心的案头准备都无法做到的。红四军军长王良牺牲在江西省会昌县永隆乡与福建省武平县交界处,我们原计划要到这里进行实地拍摄,但能拍到什么其实事前是没谱的。到了会昌,当地的同志告诉我们,永隆乡群众为了纪念牺牲在这里的王良,自掏腰包在王良牺牲地修建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永隆乡的老表没有忘记为他们牺牲的綦江烈士,这一新线索让我们感动,也使我们惊喜。事不宜迟,我们立刻去永隆乡实地取景,并临时拟定方案,采访了几位当地老人。
剧务 ——世事洞明俱文章
作为一个电教片制作者,所要做的不仅仅是执机和采访,还包括必要的外联协调工作,姑且可以称之为“剧务工作”。干电教的人手少,要拍出好片确实不容易,所以就更不能单打独斗,必须保持一种“外向型”思维,在采访拍摄前事事想在前面,尽可能做到兼顾周全。
不可闭门造车,要善于借用外力。《红色綦江》一片的拍摄,难点在于寻访量大、拍摄行程长,要奔赴十几个省市采访。要节省资金和时间,就必须和这些地方协调好,取得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一开始我有些为难:咱一个普通干部,到了当地有啥资格让人家接待咱?又该如何尽快找到线索、拍到素材?后来我把主意打到了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头上,向他们反映了我的困难,求他们帮忙。党史研究室的支持是不遗余力的,他们分别和我们要取材的地方取得联系。这些地方得知此事后都积极出人出车,负责接待引导,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他们所掌握的素材。实际上,《红色綦江》这部片子在制作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帮助,党史研究室为脚本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为我们的采访打好了前站;全国多省、市、县的有关部门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帮助。假如不是帮助支持者如此给力,作为一个县区级电教小团队,我们是无法完成规模如此宏大的一部制作的。
要做好应对意外拍摄环境的准备。外出取材最怕的是发生意外情况。说到这里不能不检讨一下。初次到江西采访时,我们的事前准备颇不充分。在江西井冈山取景拍摄时,突然下起雨来,雨中的井冈山雾气朦胧,拍出的画面看不清楚。虽然助理为我打起了伞,但是雨丝仍不时扑入这方空间,打湿了镜头。拍摄无法继续,要待天晴取景至少要多停留一天。没奈何,我只好临时换成高清手机拍摄,后来一看,效果还挺不错。此后我们再外出采访,我总是带上雨伞、镜头防水罩什么的,并随身带一部高清手机。
《红色綦江》的制作历时一年多,其间我们采访了相关党史专家、历史亲历者上百人次,奔赴北京、上海、四川、江西等九省市十三个县区取材,行程一万五千三百公里,成片长达一小时。片子在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后,被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赞誉为“地方党史纪录片精品”。完成这样一部片子,我的感想当然很多,但最让我感慨的,就是县区级单位要制作一部大型纪录片其实真的不容易,如果我们没做好幕后工作,这部片子根本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成功。幸运的是,“得道多助”,在领导关心支持和有关单位热心帮助下,这个“不可能的任务”我们终究是完成了,而且完成得不错。在此,我要感谢那些隐在本片幕后的协拍单位,以及全国众多党史研究者和事件亲历者。
(作者为重庆市綦江区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