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三种策略
2016-01-31王东
王东
[摘 要]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只有精确地掌握了数学概念,才能开展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在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针对概念的生活来源、概念的不同形式、概念的分类与关联等,教师要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69
小学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都比较薄弱,因此他们在刚接触数学时更希望数学知识能够以直观的形式展现。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的基础,而数学概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就需要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容易投入到数学概念的学习中。
一、依据概念的生活来源采取辅助教学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根据生活实践的规律总结出来的,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就给数学概念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将概念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在将概念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录像机、模型等教具,将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眼睛和耳朵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在进行概念教学时,直观并不是目的,而是学生理解的手段,要让学生自己掌握将课本概念和具体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
如在教学“升和毫升”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家里寻找生活中的“升”和“毫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饮料瓶、调味瓶等生活用品上面都有“升”或“毫升”的标志,然后教师再结合这些生活用品给学生讲解这两个体积单位的知识,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容积为1升或者1毫升的小正方体,从直观上感受1升和1毫升体积的大小。又如在教学“米、分米、厘米”的概念时,教师先给学生分发1米、1分米以及1厘米长度的小棒,然后让学生自己量一量1米的小棒包含几个1分米的长度,1分米的小棒包含几个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小棒的长度。学生在学习概念时,眼、脑、手、脚并用,很容易就理解了相关概念的内涵,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也会主动将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消除概念学习的枯燥感,使数学概念的学习更加具有生机和成效。
二、依据概念的不同形式采取对应教学
概念并不是以同一种形式展示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形式的概念来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对于图画式的概念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图画的制作过程,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就能够探究概念的本质;对于描述式的概念教学,教师要将“数形结合”应用到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来了解描述式概念的内涵,比如直线的定义、小数的定义等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定义式的概念教学,教师要将这些抽象的语言通俗化,将定义语言转化成学生比较熟悉的语言,还可以通过使用道具、举例子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
如在教学“圆”时,教师为了增强学生对“圆”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动手用圆规来画圆,在画的过程中理解“圆”的内涵,加深对“圆心”“半径”这些概念的理解。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轴对称图形、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理解。
三、依据概念的分类与关联采取体系教学
小学数学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因此不同概念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教学内容要分几节或者几个年级来完成,这就削弱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后面的概念时可能已经忘记了之前的概念。因此,教师要定期引导学生对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尤其在学生进入到高年级之后,就更加需要注重对概念之间的梳理。
如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性质时,学生会产生疑惑:“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难道四边形就不具有稳定性了吗?”为了解开学生的困惑,教师给学生准备了制作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工具,让学生用小棒制作三角形和四边形。制作结束后,教师先让学生拉着三角形的两个角来进行变形,学生在拉扯的过程中,发现无论如何拉动,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是不变的。而对于四边形来说,学生只要轻轻拉动其中任意两个角,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会发生变化。经过实际操作和前后比较,学生就能够很快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性质。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并结合生活实际,用生动的实例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消除学生对概念学习的恐惧感,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