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为什么要读一个失败者的故事?

2016-01-31沈佳音

看天下 2016年3期
关键词:威廉斯约翰生活

沈佳音

五十年前,籍籍无名的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写了一本名叫《斯通纳》(Stoner)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压抑甚至可以说失败的一生:婚姻失败、事业无成、子女疏离。1994年,约翰·威廉斯去世,这本书当时的销量不足一万册,且已经绝版,几乎完全被遗忘。

以上情形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伊恩·麦克尤恩、汤姆·汉克斯这样的名人开始纷纷为《斯通纳》加持,它变成了国际书市上最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之一,被全球二十多个国家翻译引进,在德国半年内卖了五万本,在意大利卖了八万本,在荷兰卖了二十万本。2015年戛纳电影节上,英美三家电影制作公司一起启动了小说《斯通纳》的电影改编——从约翰·威廉斯当年写下第一个字到五十年后的今天,人们终于开始正视一位失败者的价值。

重见天日

美国出版人埃德温·弗兰克是《斯通纳》复活的直接推动者。他认为,在上世纪60年代,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成为文学焦点的时代,“《斯通纳》这种现实主义的东西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潮流”。幸运的是,尽管不为众人所知,《斯通纳》一直在小圈子里传阅。

埃德温·弗兰克就是从朋友那里听说了这本书,“这种书你总归不会错过”。2006年,在《斯通纳》绝版数十年后,他将其重新出版。“这本书把焦点投向了这样一种人的生活,他非常非常平凡普通,但在另一层意义上,可以像任何人的生活一样丰富。”

2013年3月,英国著名小说家朱利安·巴恩斯在一堆赠书中拿起《斯通纳》。作者约翰·威廉斯?没听过。Stoner(英文意为瘾君子)?听起来很乏味。1965年出版!不过由于这本书是他自己的出版商出的,还有爱尔兰著名作家约翰·麦克葛汉撰写的导言,朱利安还是翻开来看了。翻了两页,朱利安就被其干净冷静的文笔所吸引,迫不及待地一页又一页读下去,然后他在《卫报》上为其发表了书评,题为“迟到的经典:我们为什么要读《斯通纳》”。

另一位英国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接受BBC广播采访时也不吝赞美之词:“《斯通纳》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文学之人的传奇。”

在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科伦·麦凯恩将它列在自己十大挚爱小说之首,并承认过去几年里自己买了五十多本《斯通纳》作为礼物送给别人;演员汤姆·汉克斯在接受《时代》采访时说:“《斯通纳》是令我爱不释手的五本小说之一”。

在法国,畅销书作家安娜·加瓦尔达读到英文版后,觉得自己的内心与这本书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我感到自己和作者、和故事的叙述者如此亲近,简直要融为一个人”。她向自己的编辑推荐买下了这本书的版权,并亲自操刀翻译。接着,这本书就在法国火了。

而在半个世纪以前初次出版时,这本书唯一收获的媒体评价就是《纽约客》上短短的书讯简介——“上乘之作”。那一年,约翰·威廉斯43岁,《斯通纳》的书稿已经遭到了7家出版社的拒绝。他把稿子投给了颇具文学品味的出版社Viking Press,接手稿件的年轻编辑最终说服出版社上层,同意出版书稿。这一版只卖了不过两千册。上世纪70年代,英国出版社Longman在欧洲第一次出版它,命运也与此类似。

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约翰·威廉斯自己对于这部作品的信心:“我唯一确信的是这是一部好小说,如果假以时日,甚至可能被证明是很有分量的好小说。”

五十年后,时间证明了一切。

“我想它之所以畅销,是因为它以前所未见的深度探讨了一个话题:我们的身份,做我们自己。”《斯通纳》的德国出版商DTV认为,这本书“讲的是关于生命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工作、傲骨、信任与死亡”。

一个Loser的一生

2014年,美国,一场《斯通纳》的读书会上,一个上了年纪的绅士起身发言。他脸色涨得通红,显然有一肚子火:“为什么非要我读一个Loser的故事?”他继续说,“他不愿意为国效命(斯通纳在战争爆发时没有志愿参军),他的婚姻简直是场噩梦,工作上只有受气的份儿。他简直一事无成。”他说完之后屋子里沉默了。第二个站起来说话的人打破了沉默,他说话轻轻地,几乎不带任何感情,他说自己读这本书时觉得在读自己的生活,威廉·斯通纳可能就是他本人。

是的,斯通纳就是路人甲乙丙丁。他是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天资平平,性格温和。他意外被推荐上大学,按计划学农学,毕业后回家用科学提高贫瘠土地的生产力。

不过,在大二的文学概论课上,斯通纳的启蒙老师斯隆朗诵了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目睹这些,你的爱会更加坚定,因为他转瞬要辞你溘然长往。”

斯通纳长久麻木的灵魂在瞬间复苏了:“他把气息轻轻地舒吐出来,刹那间发觉自己的呼吸从肺里排放出来时,衣服随着身体在起伏……感觉到血液在无形地穿过纤细的血管和动脉流淌着,从指尖到整个身体微弱又随意地颤动着。”

于是,他人生第一次为自己做了决定,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农学,开始漫无目的地徜徉在文学之中。也因此获得了斯隆的垂青得以留校任教,脱离了土地。“你必须记着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这是斯隆给他的忠告。不久后,斯通纳还娶了漂亮的银行家之女,故事到这里像是一个美国梦。

然而,这只是苦涩人生的开始。妻子歇斯底里的变态人格在婚后立刻显现,他的婚姻无可挽救地失败。于是,他把心思放在了女儿身上,在他的书房里,父女俩享受着安静而又默契的时光。妻子又过来争夺,把天真烂漫的孩子变得跟她自己一样抑郁。

系主任处处为难,让他寄予厚望的研究工作难以展开。于是,他沉浸在与女同事激情而又充实的灵肉交融之中。“斯通纳发现自己又回到曾经拥有但却抛弃的书房里……他们又开始做爱,安静地躺一会儿,接着继续看书研究,好像他们的爱情和学问是一个过程。”这个书房也不见容于系主任,迫其分手。

对此种种,斯通纳并不反抗,只是一味地退让。约翰·威廉斯的写作节制而准确,用几乎不带感情色彩的笔调一点点细致地描摹着斯通纳灰暗的人生。朱利安·巴恩斯认为这种没有多少文学色彩的不幸,更接近生活中真实的不幸。“作为一个读者,你能看到这种不幸的来临就像你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不幸的来临,好在你是个读者——你至少能阻止它”。所以他在初读《斯通纳》时,大多数时候他尽量把速度限制在每次读30或者40页,宁肯推迟读完,直到次日再揭晓斯通纳接下来可能不得不承受的东西。

《斯通纳》[美] 约翰·威廉斯 著杨向荣 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年1月?39 . 00元

中文版的译者杨向荣也是如此,只是作为译者,要长久地沉浸在斯通纳苦涩的生活中,以致于他只想早点结束这场苦役。

不曾背叛过自己的生活

你可能也会像那位美国绅士一样将斯通纳的生活归结为一场完败。约翰·威廉斯却不这么看自己的主人公:“我觉得他是个名符其实的英雄。很多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觉得斯通纳的人生太可怜和不幸了。我却觉得他的人生过得很好。显然,他的生活比大多数人要好。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也充满感情,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意义重大……”

所以,即便在绝望中,在生命的尽头,斯通纳的内心依然有一份安宁,因为他拥有“唯一不曾背叛过自己的生活”。他平生唯一固执坚持的只有一件事:把系主任指导的不学无术的学生拒于大学教师队伍的门外,并不惜搭上自己的前途和生活。大学是一个远离世界的庇护所,是斯通纳活下去的理由,他不允许外面的杂质玷污它。

所以,表面上斯通纳在霸道的妻子面前唯唯诺诺,而事实上,他的妻子才是那个最虚弱的人,早已被刻板压抑的教育掏空了灵魂。“她的脸庞像副面具,毫无表情,颜色雪白。”

斯通纳始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为此,他不惜冒着道德风险拒绝上战场,不惜把女儿让给妻子,甚至不惜放弃挚爱的情人,只求能有一隅角落能够安放自己的书桌。失去这种生活,对他而言才是真正的毁灭。幸运的是,他至死捍卫了。或许正因为如此,《斯通纳》才让当下诸多作家心有戚戚焉。

杨向荣说,大量平常人家的子弟都可从斯通纳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面对生活中的诸多困苦失意,他的选择不是像贝多芬那样去扼住命运的喉咙,而是彻底地逆来顺受,这样的选择其实要比英雄主义地奋争更加理性,更有悲剧震撼力。

斯通纳早逝的好友马斯特斯是书里最懂得他的人:“一个单纯的土地的孩子,像你对自己假装的那样?噢,不是……你是个梦想家,一个更疯狂世界的疯子,我们中西部本土的堂吉诃德……你觉得这里有某种东西值得去寻找。”

猜你喜欢

威廉斯约翰生活
别让鸽子开巴士
妈妈的红沙发
生活感悟
窗 前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新电源
让孩子买单
约翰.T.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