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丧葬仪式与村落关系的构建

2016-01-31何红陆璟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变化

何红 陆璟

摘  要:丧葬仪式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笔者试图通过对何家村丧葬仪式中参与者、帮劳和随礼的田野调查,阐释了传统丧葬仪式在家庭、家族、宗族关系的调整、重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葬礼构建的是家庭、家族、宗族、姻亲群体感情依次递减的关系网络。而今,丧葬仪式中来自家族的力量支持正慢慢减弱,家族与宗族的区别慢慢模糊,家族的地位也将慢慢被好友所取代。以丧葬仪式为机缘,强化家庭、家族、宗族关系的作用正式微,而渐渐成为联结友情的纽带。

关键词:丧葬仪式;村落关系;变化

作者简介:何红(1987-),女,江西新余人,硕士,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陆璟(1986-),男,江西九江人,硕士,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2

中国人有人死灵魂不死的观念,即肉身死亡,但人的灵魂去往另一个世界,一个我们看不见,但是他们能看见我们的冥界。亡者在冥界仍关注并庇护着活着的亲人,甚至可幻化成另一种生物,偶尔回来看看。受这种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及各地域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形成了各地各式各样的丧葬风俗,丧葬仪式也算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

“祭思敬,丧思哀”,葬礼代表着一个生命个体的终结,是生命个体在人世间的谢幕。葬礼,一方面寄托着生者对死者的哀思,中国人讲究“事死如事生”,《荀子·礼论篇》有言,“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仪之文也”,敬始慎终,生死始终俱善、如一,才算是真正走完了人生之路。另一方面,受灵魂不死观念的影响,出于对灵魂的敬畏以及祈求,希望通过盛大而隆重的仪式,亡者能安然体面的达到人生的彼岸。

一、何家村自然与历史图像

水北镇是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下辖的一个镇。水北,原名渝北,因位于渝水之北而得名,后以蒙河北畔之水北圩而更名。何家村位于水北镇西南部,据考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咸丰年间北迁而来。目前,全村大约有150户人家,人口总数约600人,人均水田面积0.51亩,人均土地面积0.475亩,菜地0.05亩。水田是用来种植水稻的,土地则是用来种植棉花、花生、油菜等经济作物的。

何家村是一个开放而传统的村庄。地处中部山地丘陵地带,典型的人多地少乡村,村民仅靠几分薄田很难维持生计,祖辈就有很多从事泥瓦匠工作的,农忙时在家种田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得以贴补家用。可以说从事泥瓦匠是何家村人最主要的副业,即使是“一化三改造”、“大跃进”、“文革”等特殊历史时期,何家村的村民也有一些在外专门从事泥瓦匠工作的,他们用泥瓦匠的部分工钱给到集体,冲抵工分,这种行径在当时已属出格。

然而,何家村在传统民俗方面特别是男婚女嫁、生儿育女、养老送终、生老诞辰等人生仪礼方面仍然保持着浓郁的传统观念和行为,由此,何家村还是一个民风相对淳朴、维持着传统的乡土社会体系。

二、一个老人的葬礼

2015年6月24日,C姓老人与世长辞。老人膝下育有两子两女,子女育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共有8名孙辈,除最小的孙辈外其余皆已成家。78岁也是一个相对高寿的年龄,且老人去世时已有曾孙,曾外孙等,葬礼可谓是“喜丧”。从老人去世的那刻起,丧葬仪式也正式揭开了帷幕。

以时间为轴,按流程先后,丧葬仪式可分为小殓、报丧、奔丧、停灵、守灵、大殓、出殡和下葬等环节。

(一)丧葬仪式的参与者

丧葬仪式的参与者主要有三类:家庭成员、家族成员(同一房支宗族成员)和宗族成员(同村落其它房支家族成员)以及具有姻亲关系的血缘群体。

家庭成员包括子、女、媳、婿、孙、孙媳、重孙等死者的主要家庭成员,他们是丧葬仪式的主要承担者,长房长媳需要为死者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然后儿、媳们一同将死者移至祠堂停灵。长子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停灵期间,死者晚辈中的男丁在灵堂轮流守护,接受奔丧者的吊唁。

其次是家族成员,何家村共有4个房支。按照习惯,丧葬仪式过程中家族的每个成年成家家庭都要有成员都参加,无论男女,只要是成年人,原则上都不会缺席。成年男子帮助待客、采购、协调以及挖墓穴、抬棺材、下葬、造墓等工作;中青年妇女则参与洗菜、洗碗之类的手工劳动。

再次是宗族成员和姻亲群体。姻亲群体主要包括外家( 配偶)成员、亲家(子女配偶)成员、同辈和侄辈血亲成员、姑表之类成员,以及各类良好关系的亲朋好友。这类成员,主要来悼念,不参加各种劳动,是比较单纯的仪式参加者。

(二)丧葬仪式过程中的村落关系

1.帮劳

老人去世后,长子便会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的安排等,称之为报丧。家族其他家庭成员会闻讯前来帮忙,事主则会请求与己亲近的家族家庭成员担当重任。

24日-27日,整个葬礼仪式持续了4天3夜,期间,每天都有家族内的成员赶来吊唁,在祠堂外放鞭炮,在棺柩前上香、叩首,灵堂前事主需安排家庭成员中的男性在旁一直守候、招呼;每天早中晚三次死者需接受村里人的告别、行礼;每天早中晚事主需宴请家族内的成员,大概有9桌左右宴席,下葬前事主需宴请参加葬礼的所有成员,大概有20桌左右宴席,这些宴席的酒菜采办、烹饪等厨房事务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下葬前还需挖墓穴、抬棺材、造墓。可以说,丧葬仪式耗时耗力,单单凭借事主一家之力是无法承担的,家族内的其它家庭帮忙是必不可少的。参与C姓老人葬礼帮劳的家族成员及宗族成员有30余人。

每个家庭都会有红白事,单凭事主一家之力都是无法独自完成的。所以,在整个帮劳过程中,帮劳者不会计较一时的辛劳,因为下次自己操办红白事的时候可能同样需要其帮劳。被帮助者也不必然会认为自己又欠了别人一个人情,更多的是心存感激,并把这份感激之情用于下次帮助者红白事需要帮助的时候。

2.随礼

除了帮劳这种村民互助的形式外,随礼也是村民间重要的互助、互惠形式。宗族(包括同房支和不同房支)的其它家庭、姻亲群体及好友为表示心意,吊唁后会随礼。同房支家庭根据与事主关系的亲厚以及家庭经济状况随礼数额也会不同,现今,一般为101元,关系亲厚的会多一些;不同房支家庭与事主关系亲厚的一般也会随礼,一般与事主同房支关系一般的家庭随礼数额相同。姻亲群体随礼无定数,可无,多则上千的也有,但尾数一定要是1,礼钱出头,寓意着子孙将会出人头地。随礼是公开的,礼钱是要被记录在案的,并且要归公,葬礼过程中会有人专门负责记账,在整个丧葬仪式结束后结算好后将账簿和礼钱统一交给事主,由事主家庭成员统一协商处理。

90年代末之前,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葬礼的开支不是一笔小数目,礼钱可以让减轻事主经济负担,顺利、平顺的办完整个丧葬仪式。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两三万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已不再是承受不起的开支,也基本没有办不起丧葬仪式的家庭。但是,随礼这种村民互助、互惠的形式还是延续了下来。

在丧葬仪式的整个过程中,每个参与者、每个群体都十分注重自身的表现。首先,事主家要努力营造家庭内部团结、丧葬仪式井然有序的一个状态。如因兄弟姊妹的不和睦,引发丧葬仪式过程中有口角甚至现场混乱的现象是要被人议论,私下说笑的。对于不睦的缘由和处理方式,也会被视为当事人品性、德行的重要说辞。葬礼宴请时的菜品、烟酒种类、糖果价格、八仙脚力费等如果低于前人,或者低于村里人眼中事主的家庭的实际状况,也是会被人私下议论的。丧葬仪式是否有序顺利、前来吊唁死者人数的多寡、花圈数目、礼钱数目等都是衡量事主在村落中社会地位的重要体现。

其次是家族成员,在葬礼仪式的过程中,主要有帮劳和随礼两个行为。在帮劳的过程中表现的务实、肯干,可以得到其他家族、宗族成员的认可,也会得到事主的感激。其实,红白事事主请求帮劳的对象一般也都是同房支宗族成员中踏实、肯干且与自家关系较亲厚的人群,请求帮劳本身就是对帮劳者人品、德行的肯定,也是同房支宗族内家庭之间关系亲疏远近的例证。是否随礼和随礼多寡,其实是礼尚往来的行为,是村落的人情。一般来说,同样的红白事,如果他给你随礼100元,下次你没有还礼或者还礼低于100元是要被人说道的,大家会认为你无礼,是不值得打交道的。

再次是其它房支的宗族成员和姻亲群体,他们主要是参加仪式,并不需要进行具体的帮工,主要是祭奠,目的在于体现使命与人间真情。

纵观葬礼仪式整个过程,不难发现,除了死者的家庭成员外,同一房支的家族成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出钱出力,与事主一样招呼客人、协商事情,确保葬礼仪式平顺、有序。葬礼构建的是家庭、家族、宗族、姻亲群体感情依次递减的关系网络。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家族远比一些亲戚关系更为重要,家族、宗族才是最为重要的依靠。

三、葬礼仪式中的变化

社会是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时代的变迁,磅礴的时代巨浪破坏了地方传统,影响着社会生活。丧葬仪式也在悄然变化着。

1.葬礼仪式的参与者

现在的葬礼,只有与事主亲厚的家族家庭才会全体成员都参加。传统的丧葬仪式,家族内成年成家的每一个家庭都要有成员都参加,只要是成年成家,便独立参与到丧葬仪式中去。而现在,一般都是大家庭派代表参加即可,父母尚在的,儿子虽已成家,父亲或母亲代表整个大家庭参加便可,年轻人已很少亲自参与到村落的丧葬仪式中去。与此同时,更多的事主好友加入到了葬礼仪式的队伍中去。他们参与帮劳,甚至在帮劳中担当重任,他们随礼,礼钱也与家族成员相当或高于家族成员。

2.帮劳

传统的丧葬仪式,事主请求帮劳的对象都是家族内与己亲近的家庭,现今,帮劳对象已经扩展到宗族成员和朋友之间。此外,家族内除了与事主关系亲厚的家庭外,其它家族家庭也不再会闻讯前来帮忙。

3.随礼

在传统的丧葬仪式中,家族成员和宗族成员以及血缘群体都是自己亲自随礼,慢慢地有了委托他人代为随礼的现象。最开始的时候,委托他人代为随礼事主是不会收的,慢慢的代为随礼事主也会接收,而今代为随礼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了。姻亲群体中的随礼也不再依据血缘的远近而定数额,更多的是根据家庭间相处的远近而定。

四、结语

村落是宗族、伦理、礼治的社会,处于其中的成员必须遵循基本的伦理规范,不能违背传统行为规范,不然就会受到村落的冷落与排挤。丧葬仪式中的参与者在帮劳和随礼的过程中因血缘和亲缘与事主的家庭构建起了一个或远或近的关系网络。传统丧葬仪式在家庭、家族、宗族关系的调整、重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丧葬仪式的参与者、帮劳和随礼形式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觉到,来自家族的力量支持正慢慢减弱,家族与宗族的区别慢慢模糊,年轻一代的家族成员、宗族成员慢慢退出丧葬仪式,好友成为丧葬仪式的强有力的助力者,家族的地位慢慢被好友所取代。我们不难预测,以丧葬仪式为机缘,强化家庭、家族、宗族关系的作用正式微,而渐渐成为联结友情的纽带。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3][美]艾米加金-施瓦兹著,周惠英译,尹虎彬校.考古学与民俗学中的物质文化、仪式和日常生活.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一期.

猜你喜欢

变化
叠加和切割引起的压强变化
从9到3的变化
可期待的包装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脱胎换骨新变化
直销在变化中保持不变
高考变化中的立体几何解答题
小改造,大变化
两代人订婚的变化
对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变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