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 识 窗
2016-01-31
知 识 窗
“骨朵”原是兵器
“骨朵”一般与“花”连用,专指花蕾。鲜为人知的是,“骨朵”最初竟然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骨朵”这种兵器为铁或硬木制成,长棒的顶端安装有石质或金属的头,头呈圆形、蒜头形等多种。宋人吴处厚所著《青箱杂记》载,五代时徐温的儿子徐知训“作红漆柄骨朵,选牙队百余人,执以前导,谓之朱蒜”。这是文献中关于“骨朵”的最早记载。另据《辽史·刑法志》记载,当时的杖刑中有“铁骨朵之法”,杖五或七下。这是把“骨朵”当作刑杖使用了。宋代以后,“骨朵”不再用作兵器和刑杖,只供仪仗之用。据北宋著名文学家宋祁《宋景文公笔记》载:“国朝有骨朵子直,卫士之亲近者。”可见“骨朵”已经退化为禁卫的仪仗了,执“骨朵”的禁卫称作“骨朵子直”。
“骨朵”指花蕾大约出现在明代。《西游记》第四十九回中,妖邪道:“这不是打银之锤,你看,九瓣攒成花骨朵,一竿虚孔万年青。”此妖邪用的锤其实仍是作为兵器的“骨朵”形状,不过这时已经有“花骨朵”的称谓了。
“参差”本为乐器
“参差”是联绵词,为长短不齐、高低不一的意思。它最早出自《诗经·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追根溯源,“参差”本为古代一种吹奏乐器,它由一排长短不一的竹管排列而成,类似今天的笙。《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句中的“参差”就是乐器。古籍中,“参差”这种乐器有着不少的别名:箫、籁、龠(yuè)。《说文》:“箫,参差,管乐。”这里说的是排箫。《广雅·释乐》:“籁,谓之箫。”《孟子·梁惠王下》中“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汉朝人赵岐注:“龠,箫。”说的也是参差这种乐器。
“参差”后来引申出长短不齐、高低不一之义,先秦至今,历代常用。唐代杜牧《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是说阿房宫建筑气势宏伟,长短交错的瓦条比宫女身上的丝绸彩带还多。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此处“参差”一词,把错落有致的建筑极好地表现了出来,宛如一幅图画。从“参差”别名之多、应用之广、流传之远中,可见“参差”这种乐器在古代音乐领域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