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鲜食甜、糯玉米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

2016-01-31韩海亮谭禾平赵福成王桂跃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枯病衣剂锈病

韩海亮,谭禾平,赵福成,包 斐,王桂跃

(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 浙江省农科院浙中综合试验站,浙江东阳 322100)

浙江省鲜食甜、糯玉米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

韩海亮,谭禾平,赵福成,包 斐,王桂跃*

(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 浙江省农科院浙中综合试验站,浙江东阳 322100)

对2010—2015年浙江省鲜食甜糯玉米生产中的病虫害进行调查,确定主要病虫害种类,虫害主要为小地老虎、玉米螟和蚜虫,病害主要为小斑病、纹枯病、苗枯病和南方锈病。通过药剂防治试验,总结出一套简单有效的病虫害一体化防治技术,包括种子包衣、大喇叭口期玉米螟、叶斑病、纹枯病前移防治技术等。分析了玉米病虫害发生趋势,针对生产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研究建议。

甜糯玉米;玉米螟;苗枯病;纹枯病;南方锈病;发生趋势;综合防治

浙江省鲜食甜糯玉米一年可种植两季,常年种植面积在5万hm2以上[1],由于甜糯玉米自身特点和品种抗性差,以及本区域气候适宜等原因,造成病虫害发生严重。通过对2010—2015年玉米整个生育期间病虫害进行调查,初步明确了现阶段生产上的主要病虫害及其发生规律和趋势,并通过试验总结出一套简单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1 主要病虫害

1.1 虫害

以地下害虫、亚洲玉米螟和蚜虫为主,大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和桃蛀螟偶有发生。

1.1.1 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主要为小地老虎,在玉米苗期为害,将玉米嫩茎咬断取食,若防治不及时,极易造成缺苗断垄。小地老虎春玉米为害超过秋玉米,一般田块为害率小于5%,重发生田块达10%~20%,年份间差异较大。

1.1.2 亚洲玉米螟

玉米螟为鲜食甜糯玉米最重要害虫,鲜食甜糯玉米由于茎秆含糖量较高,生产品种对玉米螟的抗性普遍较差,造成玉米螟为害严重[2]。浙江省玉米螟初始为害在5月中旬,越冬虫源羽化产卵后为害心叶,拔节后蛀茎,穗期主要为害花丝穗轴以及茎秆,也会蛀食鲜嫩籽粒,造成鲜穗商品性下降。玉米螟在浙江省每年发生3~5代,世代重叠严重,为害峰期不明显,除6月初之前成熟的极早播玉米不需要防治外,其他时间播种在心叶期须进行防治。

1.1.3 蚜虫

玉米蚜和禾谷溢管蚜是为害玉米的优势种群[3]。蚜虫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为主,主要为害心叶和雄穗,严重时可覆盖植株大部分茎秆和叶片,影响授粉和光合作用,容易引起霉烂。大棚里早春种植玉米易受蚜虫为害,当前为实现提早上市,设施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应注意早春玉米蚜虫的防治。

1.1.4 其他害虫

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桃蛀螟和大螟也是本地区影响甜糯玉米生产的重要害虫,一般与玉米螟混合发生,不需单独防治。但由于其主要蛀食嫩籽粒为害,易造成穗腐,可结合玉米螟同时防治。大螟主要在拔节期为害,在第3~5叶鞘上产卵,幼虫蛀食幼嫩茎秆,由于大螟在玉米上有转株为害习性,会造成田间植株片状枯死,及时拔除枯心苗可有效防治大螟为害[4]。

1.2 病害

主要为小斑病、纹枯病、苗枯病和南方锈病。病害的发生与玉米生长期气候关系密切,尤其受降水和温度影响较大,是浙江省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1.2.1 苗枯病

浙江省玉米苗枯病在20世纪90年代曾大面积流行,苗枯病主要通过带菌种子和病土进行侵染传播,病原为串珠镰刀菌中间变种[5-6]。苗枯病一般在玉米2叶1心时显症,叶尖最先发病,严重时心叶变黄枯萎,植株叶片自下而上逐渐枯死。苗枯病为春季多发病害,可造成严重缺苗。浙江省4月春玉米正值苗期,此时低温多雨,土壤湿度大,利于病原菌侵染,易造成苗枯病,秋季发生相对较轻。苗枯病已成为春玉米生产的制约因素。

1.2.2 小斑病

小斑病是浙江省玉米传统病害,春秋两季均有发生。小斑病一般在玉米拔节时始发,最先发病为下部1~3片叶,并逐渐向上蔓延,抽雄后发展加快,至乳熟期病情最重。调查显示,浙江省生产甜糯玉米品种对小斑病抗性总体较差。小斑病春季发病整体较轻,相同品种秋季种植发病要普遍重于春季,造成产量损失更大[7]。小斑病的发生除与品种抗性有关外,与每年的气候条件也有较大关系,造成年际间小斑病发病整体差异很大,在重发生年份需要进行药剂防治。

1.2.3 纹枯病

纹枯病主要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以叶鞘为侵染部位的病害,浙江省优势菌群为AG1-ⅠA融合群,在各县市均有分布[8]。纹枯病为玉米中后期病害,重发生年份100%品种发病,近年来上升较快,已成为浙江省甜糯玉米生产主要病害,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通过2010—2015年主要甜糯玉米品种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显示,纹枯病春季发病显著高于秋季,品种年平均发病率高于95%,甜糯玉米6年平均发病病级大部分为3~7级,少数品种个别年份达到9级,表明目前种植甜糯玉米品种普遍易感纹枯病。通过年际间比较发现,纹枯病的发生与当年气候条件显著相关,尤其是玉米拔节期到灌浆期的降水量是影响纹枯病发生的重要因素[9]。其中,2012、2014和2015年春季5—6月份降水量显著高于其他年份,这可能是导致纹枯病在这3年大爆发的原因(气象部门数据)。

1.2.4 南方锈病

南方锈病由玉米多堆柄锈菌引起,是热带和亚热带玉米种植地区最常见的病害[10]。主要为害玉米叶片茎秆苞叶等,发病中度的田块,可减产10%~20%,感病较重的可减产50%,甚至绝收。近年来在南方及黄淮玉米区发生严重,发生区域不断由南向北扩展,严重影响我国玉米生产[11]。浙江省玉米南方锈病在秋玉米灌浆后期发生较重,地域特征明显。通过对8个不同抗感类型自交系多年定点检测结果表明,南方锈病有逐年加重趋势,是目前影响浙江省秋玉米生产的重要因素,已导致部分地区玉米播种面积下降。南方锈病在玉米灌浆期如遇到阴雨寡照且气温适宜时易造成重发生。浙江省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病,且蔓延速度较快,药剂防治效果不理想,造成2014和2015年秋季多地部分地块绝收。

1.2.5 其他病害

粗缩病在2009—2011年发生较重,以后逐渐减轻,现已基本消失,但不排除重新流行的可能。茎腐病多在玉米灌浆后期发生,由于甜糯玉米采期为收乳熟期,所以茎腐病对鲜食玉米基本无影响,只有个别高感品种可能在灌浆期发病造成为害。如遇多雨年份,在玉米拔节期应注意防范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大斑病在本地发生较轻,无须防治。瘤黑粉病自2013年始见报道,近来年上升较快,2015年秋季部分田块为害率超过20%,应密切监测发生情况。瘤黑粉病直接为害果穗,需通过种子拌种进行防治,田间发现病残体要及时带出田外处理,如有条件可进行水旱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病原。

2 病虫害发生趋势

2.1病虫害总体加重

鲜食甜糯玉米由于自身特性和育种水平原因,抗性水平比普通玉米整体较低,造成病虫害为害比较严重。浙江省鲜食玉米传统病虫害有玉米螟、小斑病、纹枯病等,目前玉米螟由于防治水平较高,已得到较好控制,蚜虫近年来上升较快,对早春设施栽培玉米影响较大。病害由于多发生于后期,防治操作困难,生产上防治不积极,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小斑病为常发病害,纹枯病、根腐病对春玉米影响逐年加大,南方锈病已成为秋玉米灾害性病害,且有连年加重趋势;瘤黑粉病为新发病害,最初可能由种子带菌引起,近年来土壤菌量有所积累,需高度警惕。

2.2苗期病害多样化

苗期病害呈多样化发展,春季玉米苗枯病为苗期主要病害,相比以往呈现出发生范围和发生率同步上升的趋势。近年来出现两种苗期新病害。一种为条纹失绿苗,田间发生较集中,从3叶期到拔节后期均可发病,病株叶片呈纵向条纹状失绿,整株叶片发黄,植株生长缓慢,后期产量严重下降,严重者拔节期便会枯死。此病害疑似细菌性病害,但使用农用链霉素防治效果较差。另一种为簇生浓绿苗,4~6叶期时植株矮缩,节间缩短,叶片浓绿且部分伴随扭曲,与粗缩病相似但不僵,无脉明脉突,病苗停止生长。这两种病害近年田间出现增多,但无法确定致病原因,对生产有一定影响。

2.3次要病害演变为主要病害

随着玉米种植密度加大,氮肥施用量增加,种子跨地区调运和气候变化等影响,以高温高湿、阴雨寡照为基础发病条件的南方锈病和纹枯病从以前次要病害演变为主要病害。其中纹枯病是春玉米主要病害,多年平均发病率超过95%。南方锈病是秋玉米主要病害,2015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浙江省爆发,造成多地玉米绝产,直接影响2016年春季部分地区玉米播种面积。

3 病虫害一体化防控技术

通过几年的调查,针对不同病虫害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防效显著的病虫害一体化防控技术,并进行集成,取得较好的防病增产效果。主要技术措施包括使用酮恶蜱、高巧+立克秀或福·克等种衣剂种子包衣,大喇叭口期使用康宽150 mL·hm-2、福戈150 g·hm-2、福先安300 m L·hm-2或垄歌150 g·hm-2防治玉米螟,使用扬彩750 m L·hm-2、阿米西达450 m L·hm-2或爱苗300 m L·hm-2对叶斑病和纹枯病进行前移防治等。

通过一体化防治技术,可有效控制玉米主要病虫害为害。其中玉米螟防效>90%,小斑病和纹枯病防效>70%,增产效果7%~22%。康宽和扬彩组合防效最佳,除能有效控制穗期玉米螟、生长后期小斑病和纹枯病的为害外,还可显著减缓秋玉米南方锈病侵染速度。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种衣剂针对性不强,对苗枯病和小地老虎防效较差,试验中对小地老虎防效较好的是福·克种衣剂,防效仅为50%,对苗枯病防效较好的为高巧立克秀组合,防效为95%,今后应加强针对小地老虎防治种衣剂的筛选。

4 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4.1加快抗病品种的选育

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是种植抗性品种,与其他防治措施相比,抗性品种防治病虫害效果稳定,操作简单,且对人畜和环境安全。目前生产上缺少对玉米主要病害抗性较好的甜糯玉米品种,尤其是缺少对南方锈病高抗的品种,易造成病害大面积发生甚至绝产,因此育种上应加强主要抗性材料的筛选利用,加快多抗组合的选育,品种审定时除注重组合的产量品质性状外,还应适当增加抗性性状的权重,推进优质高抗品种在生产上的应用。

4.2种衣剂研发和包衣技术的推广

种衣剂是目前防治玉米苗期病虫害最经济有效手段,种衣剂具有缓释性,不仅可杀灭地下害虫,防治种子病菌,而且可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我国主要玉米产区83%的普通玉米种子是包衣销售的[12],但甜糯玉米种子的包衣率却较低。有报道指出甜玉米种子对常用种衣剂比较敏感,包衣后储藏易造成发芽率的下降[13],但也有报道显示包衣会增加甜糯玉米种子的发芽率[14]。因此要深入开展适用于甜糯玉米种子的种衣剂筛选研究,尤其是甜玉米专用种衣剂的研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包衣技术推广,开展针对特殊病害的二次包衣种衣剂的研发和推广。

4.3积极开展南方锈病防治技术研究

南方锈病已成为浙江省秋玉米生产的毁灭性病害,具有发病快、损失大、难防治的特点。长远来看选育抗性品种是防治玉米南方锈病的根本出路;短期来看,为促进鲜食玉米产业健康发展,应积极开展药剂防治研究,筛选高效防治药剂,探索前移防治技术。浙江衢州已开展的药剂防治试验研究表明,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25%嘧菌酯悬浮剂处理对南方锈病具有较好防效,对秋季玉米保绿、增产效果显著[15]。

[1] 王桂跃,赵福成,谭禾平,等.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现状及主要种植模式[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0):1553-1556,1628.

[2] 王振营,何康来,文丽萍,等.特用玉米及其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对策[J].植物保护,2003,29(3):12-14.

[3] 白树雄,张聪,闫占峰,等.玉米田蚜虫种群的空间动态[J].应用昆虫学报,2014(3):661-667.

[4] 彭勃源.峨边县玉米第一代大螟发规律和防治措施的探讨[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27(7):13-14.

[5] 狄广信,关梅萍,王永才,等.玉米苗枯病病原菌鉴定与防治技术[J].浙江农业学报,1994(1):18-21.

[6] 王桂跃,殷为汉.玉米苗枯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研究[J].玉米科学,1996(4):75-77.

[7] 韩海亮,谭禾平,赵福成,等.甜糯玉米小斑病发生规律及迁移防治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4(12):1862-1864.

[8] 韩海亮,谭禾平,赵福,等.浙江省玉米纹枯病病原融合群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3):370-372.

[9] 唐海涛,荣廷昭,杨俊品.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4,12(1):93-96.

[10] 杨雪,丁小兰,何增磊,等.玉米南方锈病发生温度范围测定[J].植物保护,2015,41(5):145-147.

[11] 刘骏,马青,于凯,等.我国玉米南方锈病发生区域和玉米品种田间抗性的研究[J].作物杂志,2009(3):71-75.

[12] 汪绪文,李贺勤,王晓锟,等.2014年我国玉米主产区种子质量研究[J].中国种业,2015(2):44-48.

[13] 陆文佳,谭铭喜,舒曦,等.甜玉米种衣剂的筛选及包衣技术参数的优化[J].中国种业,2014(11):56-58.

[14] 韩海亮,苏婷,王桂跃.高巧和立克秀对鲜食玉米种子发芽率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3(8):1006-1008.

[15] 刘立峰,徐法三,黄应辉.不同药剂防治玉米南方锈病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7):134-135.

(责任编辑:张瑞麟)

S513

:B

:0528-9017(2016)12-1970-04

文献著录格式:韩海亮,谭禾平,赵福成,等.浙江省鲜食甜、糯玉米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2):1970-197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1208

2016-07-26

国家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02);金华市科技项目(2012-2-059);浙江省农科院重点实验室项目

韩海亮(1984—),男,助理研究员,从事玉米病虫害综合治理研究工作。

王桂跃,E-mail:zjdygy@163.com。

猜你喜欢

枯病衣剂锈病
玉米黄锈病现状和青贮调制措施
“沙棘枝枯病病原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喷施不同药剂防治桉树枝枯病的效果试验
不同种衣剂在鲜食玉米“申科糯601”上的应用效果初报
不同种衣剂处理对青瓜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浙江省芦笋茎枯病非化学治理
试论天山东部云杉锈病及防治措施
广州地区鲜食玉米南方锈病发生及其综合防治
不同种衣剂对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四种不同水稻种衣剂育秧效果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