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阅读思路教学
2016-01-31孙明磊
孙明磊
摘要: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抓住阅读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从抓基础,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抓预习,引导学生探思路;抓析题,引导学生找思路;抓结构,引导学生理思路;抓中心,引导学生明思路等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兴趣 基础 预习 思路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55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抓住阅读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讲读课中,我引导学生寻径求源,抓住文章的思路组织教学,围绕学生的思路开拓做文章。这样,高屋建瓴,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句子涵义也就容易领悟,还能不断地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中受到启发,得到了作者如何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暗示,从而带动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全面提高。在阅读课中,如何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能力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抓基础,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提高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方式依然是多读、多看、多积累,因为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弱,认识的字也没有那么多,语感也不是那么好,通过进行多遍的阅读,记住了其中的字词,培养出了语感,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可以把握了,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同时,在进行基础阅读的时候,教师也要适当地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有提高的过程。随着阅读的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随着提高,因此教师适当地根据学生的能力提高阅读强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很有用。
二、抓预习,引导学生探思路
预习,是从开发智力入手,培养学生自觉能力的重要途径,他是整体感知阶段,也是对课文理解的初级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大体理解文章“写什么”“怎么写”。预习时,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字、词、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文章的思路,对一部分课文,我事先精心地设计好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
如,教《挑山工》时,我设计了这样几道题:什么是挑山工?登泰山时,挑山工挑着担子是如何登上山的?挑山工走的路远比游人多一倍,为什么往往还能先登上山顶?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课文是分哪几层意思来说明这个道理的?
教《草原》时,我事先提出了这样的几个思考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草原的主人是如何欢迎、接待客人的?本文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经过长时间带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预习,使学生渐渐地明白: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弄懂“为什么写”“写什么”,然后还得弄清作者是“怎么写的”,探索文章的思路。
三、抓析题,引导学生找思路
析题,是深刻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也是培养学生智能(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因为课题是文章的题眼,有些课文抓住课题进行剖析,常常能收到纲举目张,势如破竹的效果。
在教《鸟的天堂》时,我便紧紧地抓住什么是“天堂”?什么是“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到底是什么样子?然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去阅读、理解,学生很快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有了比较明晰的总体印象。
教《草船借箭》时,我抓住课题提出: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他为什么要借箭?以此来导出课文的思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析题训练后,现在,学生一般看了课题后就能根据题眼从“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如何”这几个方面去揭示文章的思路。
四、抓结构,引导学生理思路
文章的层次结构是作者思路的表现形式。阅读教学中抓住层次结构进入了部分理解阶段,这是课题的深化阶段。主要让学生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是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的重要步骤。
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我便扣住“引上狼牙山——引上绝路——引向峰顶——跳下深谷”这些按空间顺序表明文章结构层次的关键词语,表明五壮士立场坚定、机智勇敢、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向学生展现一条主要情节发展的线索。
又如,教《一夜的工作》,课文写的是作者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亲眼见到总理一夜的工作的情况,表明了总理的工作辛苦、生活简朴。在教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说出课文从哪里到哪里是写总理的一夜工作的,学生很快便找出是二——六自然段,那么开头、结尾几个自然段又写的是什么呢?学生再读课文后便能说出开头是交待事情发生的原因,结尾两自然段是作者看了总理一夜工作后的感想。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了,文脉也就显示出来了,再要学生紧扣主题,找出作者选用那些细节描写来表现周总理工作的辛苦、生活的简朴就不再是难事了。
五、抓中心,引导学生明思路
作者写一篇文章,总是围绕着自己的写作目的去选择组织材料,我们学一篇文章,就是要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和组织结构入手去揣摩、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中心思想往往已经在课文中明确地写出来了,如果我们能巧妙地抓住文中的中心句,因势利导,教学时就能做到“红线串珍珠” ——思路明确,层层相扣。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开头就是: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便是文章的总起句,抓住这句话去探索为什么桂林的山水能甲天下呢?学生便能以此得出本文。这一条思路能体会出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爱恋之情。
《养花》是一篇思想性、哲理性较强的文章,学生不容易理解,但是作者在文末却明确地点明了“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一中心,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表达这个中心的呢?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结尾的中心句反馈,明确文章的思路是:爱养花——爱养好种易活的花——天天照管——有益身心——分享快乐——最后总结出“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一中心。
这种方法是比较容易接受的,经过几次训练后他们就能举一反三,学习运用,并很快发现点明中心的句子大多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抓住中心句,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探究出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自己也就能较快地读懂一篇文章了。
由此可见,在阅读课中狠抓思路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可得到较为普遍的提高。现在,每当我上完一篇课文,学生基本能够流利地讲述这篇课文写什么,为什么写以及怎么样写,这样,一篇篇课文犹如一幅幅蓝图铭刻在学生心中,自己作文时就不再感到思路枯塞了,而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展开联想,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的阅读能力不仅关系到语文的成绩,也关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阅读能力的提升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而是在长期的阅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这个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以后的学习也很重要,在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方面,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要加强学生阅读基础的培训,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重视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多听取学生对阅读的意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