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情怀
——读李文宏长篇小说《边走边爱》
2016-01-31黄薇
黄薇
永远的情怀
——读李文宏长篇小说《边走边爱》
黄薇
《边走边爱》写的是职场——一家晚报社里发生的故事。
职场——单位是人生存的重要环境,职场关系即同事关系也是人重要的社会和人际的关系。对职场——单位的“生态”问题,在如今得到了广泛关注,很多人视其为“畏途”,甚至总结出职场“狼道”若干。“畏途”“狼道”一类未免危言耸听,但职场关系的微妙复杂,还是现实的。这部小说将其笑称为一场“对调思维”的牌局,这牌局的规矩,简单说就是“你前进,我就拉你后退;你上升,我就让你下降;你奋发向上,我设重重障碍,我不前进,也不让你前行”(以下引文均见本书)。市场化了,经济是杠杆,从前大锅饭时被压抑的那些想活得有钱有房的愿望在这时被点燃,一切热情、干劲、聪明才智被激活,人活着毕竟不是为了过苦日子,革命、斗争乃至个人奋斗、努力的目的,就是为了过好生活,无法否认的是,如果没有对物质的追求,就没有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大踏步奔向小康之路时,道德的完善与修复却并未同时完成。于是,牌局的规则,就在私心、欲望、无序竞争中,发挥着作用,所以,小晚报社里发生的那些钩心斗角,相互拆台,嫉妒,欺生等的事,也就不稀罕了。
正是小说对职场——单位的描写如此尖锐、如此典型,一度让我产生了误读,认为这部小说是写权术、心机和阴谋的。但其实不是!小说一开头是一个劳动场面:一天工作开始时的忙碌、紧张和活力。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创作了文学艺术。随着社会发展,劳动不再是生活的全部内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让我们开始将脑力劳动称为“工作”。“工作”这个词,完全没有了“劳动”的活泼和生气,我们也很少再看见文学中有对劳动场面的描写。因此,这一大段对繁忙、琐碎却又有条不紊的体力加脑力的“劳动”——工作的描写,在我的阅读中,是多少带了些怨气、不满情绪的赞美和褒奖。小说里有一段总编包尔对罗小红的话,其中提到晚报是“自我发展”的,“是靠这些兄弟打拼出来的”,大楼、汽车、设备都是“弟兄们的汗水换来的”。包尔死后,骨灰送回来,全报社的人都自发去机场,人们打出条幅:“风雨同舟起报社执报坛出报刊晚报享誉龙城君功有加;唇齿相依殁良师折良友失良伴再谋往昔我何以堪。”这是怀念包尔的,也自然、必然的是每个人对报社及对同事的热爱和眷念。劳动——工作洗涤和安慰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其中确认自己,也让我们能够过得更好。只有在劳动中,人们才能彼此理解、接纳、原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都讨厌懒惰的人。
因此,这部小说没有那种怨妇式自怨自艾的抱怨、牢骚、自怜,当然也不是专讲官场潜规则或如何玩弄权术的黑幕小说。
正如前述,社会道德水准尚有提高,各项规章制度尚有待完善,体制改革尚有待加大力度,所以,牌局规则在现阶段也是不可回避地存在着,我们对此恐怕也感同身受。那么,对这个牌局规则,我们的态度是:同流合污?缄默不语?洁身自好?这还真不好说。但小说的选择是拒绝妥协,抗争,努力,奋斗。
对小说主人公——三个招聘女记者说,融入报社是第一位的,不仅房租、吃饭等依赖于报社,当好记者的理想、追求也得在报社实现。但“融入”谈何容易!面对一个经营已久,且早形成一定习惯、规矩、微妙关系的“圈子”,你不仅陌生,而且根本掰扯不清其中千丝万缕的纠缠——我们也很熟悉这些。因此,在这些习惯势力面前,退让、躲避、忍耐、克制都是必须和必要的,所以,罗小红和高娃之间的唇枪舌剑都隐藏在佯作的热络中,林依依对张慧“偷”抢了自己的订单,也无奈地保持了沉默。然而,获得承认和尊重,绝不能靠委曲求全甚至谄媚讨好,而一定是反抗,林依依对杜白多少带些破釜沉舟意味的抗争,反而得到同事的掌声。当以“体制内外”划分等级的观念尚未消除时,这种对“身份”(招聘记者)的思考,是作者在小说中的第一个用心处。
谋生解决了,接下来是自我实现。三个主人公都是因为热爱“记者”这个职业,才来应聘的。因此,恪守职业道德,秉持社会良知,是小说的第二个用心处。娅妮对大丽案件的调查,林依依对伊人被杀案的报道,都是采取不回避、不避重就轻的直笔。其实整部小说都是直面现实,对人民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保持着新闻的敏感:领导干部的腐败;邢和佳音两家的“利益共同体”;市委原书记宋宝国和房地产商东方景宏的官商勾结;许多曾在大丽那里获得过高额利息却还没得到应有惩罚的现任领导,以及商场中的欺诈、商业运行中的无序、混乱等等,小说多有涉及。作者的笔锋很犀利,很尖锐。
作者本身就是一个记者,所以小说也非常坦诚地面对了新闻行业现存的问题,比如摊派给记者订报任务,订报数量与工资收入挂钩;行业的某些潜规则,比如记者写了可能获奖的稿子,总编主任一类就会要求署名等等,对这种丑恶、肮脏的现象,作者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慨。而对新闻媒体中的一些制度规范,也提出了疑问,比如为什么报了新闻的开端,上面叫你停止继续报道你就得停止呢?难道不应该给读者一个结果吗?诸如此类。
我特别想说的是,小说还提到一些文化圈的恶习,两个偌大年龄的书法家,亲自到秘书长办公室量好挂作品的位置,亲自装裱并亲自送上门。斯文扫地早已不是新闻,文人的傲骨不过明日黄花,头顶着“权威”“著名”光环的所谓作家、艺术家,面对某某长胁肩谄笑的媚骨,于我们一点不陌生。这让我想起北岛那两句著名的诗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铭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作者本身也是文化圈内的人,却能道出圈内的丑陋,这让人感动。
三个主人公年龄都不大,且命运乖戾、曲折,屡遭坎坷,生存危机也一度高悬于顶,尽管也有过一时的犹豫、彷徨、退缩,甚至妥协,但内心的追求和骄傲,让她们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原则和理想,也让她们一直在奋斗。小说也写爱情,这些爱情如林依依的恋爱经历也很曲折甚至凄婉。但在我的阅读中,我不认为作者的主要落笔在于“爱情”,我认为上述内容才是作者的凝眸处,这正表现了作者的情怀。
小说讴歌了正义、正直、勇气、奋斗、疾恶如仇,但这些基本的思想性和价值观,即使是明确面对市场的商业小说,也都必然要有这些起码的底线。对一部严肃小说,一部纯文学,仅仅提供这些是不够的,小说还缺少一些更多、更深的人文思索,我觉得这是小说的一点遗憾。小说中,对“身份”,对人(大丽)的“欲望”等,显然有自己的认识,并且做了一定的剖析,如果能有进一步的考虑、分析,就更好了
小说语言自然流畅,很朴素,即使写爱情,也没有那种让人牙根发酸的忸怩作态,特别是还有女性作家少有的幽默,这就使小说平添了几分豪爽和大气。这些都毋庸置疑。但这只是达到了语文层面的要求,还不能说已经到达文学语言的高度,所以,作品语言的艺术性略显不足。阅读时可以明显感到语言的清新和畅快,可还是觉得有些过于直白,缺少可以回味、咀嚼的韵味。小说故事很好看,不过小说不能仅流于故事,除了上面提到的思想性,好的小说也不能没有让人难忘的或者忘了故事却永远可以记住的美丽句子和段落。
作者在小说的《后记》中写道:“写作过程中,我在现实与虚构中冲突纠结,那些尘封已久的人和事,常常不由自主地涌上指尖,有两次竟然控制不了情绪难以落笔。”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说:“许多诗人和艺术家都是在陷入情感黑暗时才创作出最佳作品的,即使你觉得自己算不上真正的艺术家,至少也是自己生命的艺术家。”那么,摩尔的话,正是对你说的。
(责任编辑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