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取嚏法在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研究*
2016-01-30李皓皓
李皓皓,杨 学
(1.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系学员队,上海 200433;2.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系中医经典著作教研室,上海 200433
中药取嚏法在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研究*
李皓皓1,杨 学2
(1.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系学员队,上海 200433;2.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系中医经典著作教研室,上海 200433
在梳理中医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中医学对喷嚏的认识、取嚏法的产生与发展、取嚏法的理论基础、取嚏法在防治上感中的运用以及使用注意,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探讨取嚏法的作用机制。认为鼻交通肺与外界,在外感病的产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取嚏法能通过发汗和催吐痰涎达到畅达气机、解肌祛邪、通关开窍的治疗作用。同时由于鼻黏膜内血管丰富、渗透性高,所以经鼻腔给药的药物能有效地作用于全身且吸收程度、速度与静脉注射相当。以滴鼻法为代表的取嚏法在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中相对于一般药物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值得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取嚏法;上呼吸道感染;外治法
现代医学认为,喷嚏可以是人体生理应激状态下的正常生理表现,也可以是由鼻黏膜发炎致其对刺激物的敏感度提高所引发的病理反应。取嚏法是一种通过药物刺激鼻腔等行为使患者主动打喷嚏,从而达到一定治疗效果的疗法,其喷嚏的性质与上述2种有所不同。
上呼吸道感染(以下简称上感)中医称之为“伤风、感冒”,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外感风邪引起感冒的论述。如《素问·骨空论》中“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小儿药证直诀》最早论及“伤风”一词,其中主要阐述小儿外感风邪及兼夹证的治疗。明清医家在论述中已将感冒与伤风互称[1],且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有效方药,如提出“外邪之入,必从口鼻”“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等理论,并应用辛凉宣解之剂解表祛邪。既然邪从口鼻而入,喷嚏又是感邪之后正气抗邪而出现的常见症状,那么能否顺应正气祛邪趋势,采用取嚏法达到祛邪目的呢?
1 中医对喷嚏的认识
《灵枢·口问》中有现存关于喷嚏机理的最早记载:“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指出喷嚏是阳气和顺通利的表现。《医碥·卷之二》在解释《金匮要略》“夫中寒家,善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时,将“得嚏”作为预后良好的表现,显然是承袭了《灵枢》关于喷嚏的认识。而金·刘完素在《素问玄机病原式·六气为病》中将喷嚏的机理归结为心火邪热作用于鼻,进而提出了更加丰富明确的分类,既有以物扰痒鼻中和“视日而嚏”引起的火热实邪作痒犯鼻,也有伤寒病中虚热为痒犯鼻导致的喷嚏,同时指出外感风热上攻头鼻一症可用取嚏法开通壅滞来治疗。
2 取嚏法的产生与发展
取嚏法从产生之日起,就有着方法简便、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的特点。取嚏法最早见于《灵枢·杂病》中:“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可见当时认识到取嚏法具有通利气机的作用。晋·《肘后备急方》中载有用吹鼻、滴鼻、灌鼻、塞鼻等方式取嚏以治疗感冒及一系列急症的记录,其取材多为常见的皂角、葱白、薤汁等物。到唐宋时期,《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圣济总录》等著作中采录的用于取嚏的药物更加丰富。如《千金要方》中采用多种以芳香药为主的药物防治外感温热病,如用赤散搐鼻、用雄黄散涂鼻、用太一流金散烟熏、用辟温杀鬼丸香佩等,后代论述瘟疫的医家对此多有引用和发挥。取嚏法的运用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在明·《普济方》中,不仅总结了前人对于取嚏法的论述,对当时流行的取嚏验方也进行了颇为全面的收载[2]。至此对于鼻腔用药防治上感病已有了相当的经验,这为现代研究取嚏法的机制和开发取嚏法的方药提供了基础。
3 取嚏法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黄帝内经》在记载喷嚏形成的理论和取嚏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已经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指导理论。《素问·刺法论》曰:“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天牝”一词即指鼻,张景岳的《类经》对此句解释说:“盖以气通于鼻,鼻连于脑中,流布诸经,令人相染矣。气出于脑,谓嚏或张鼻泄之,则邪从鼻出,毒气可令散也。”指出鼻交通肺与外界,在外感病中起重要作用。当外界瘟疫流行之时,邪气可以通过鼻进入人体,导致疾病的产生。但只要人的正气充足,就可以将邪气通过鼻排出,从而不发病[3]。《素问·五脏别论》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指出了鼻与心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后世医家论述鼻与上焦关系的滥觞。清代外治名家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不独通关救急用闻药也。”他秉承《内经》“气出于脑”“因其轻而扬之”的理论,在治疗上焦感邪的病症中,推崇简捷有效的取嚏法,不仅仅将此法局限于晕厥的急救,对于取嚏法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论阐释,认为取嚏法能通过发汗和催吐痰涎达到畅达气机、解肌祛邪、通关开窍的目的,且效果可与汤药相当。取嚏法即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用于驱邪外出的一种手段。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芳香类药物大都含有芳香萜类含氧衍生物或挥发油,这些物质在进入鼻腔后主要是经由鼻黏膜上皮细胞的脂质通道和细胞间水性孔道2种途径被吸收利用,进入体循环。因为鼻黏膜内血管丰富,渗透性高,所以经鼻腔给药的药物能有效作用于全身且吸收程度、速度与静脉注射相当[4]。尤其是相对分子量小于1000的药物,脂溶性药物更易被鼻黏膜吸收,甚至某些在胃肠道中难吸收的药物可经鼻黏膜吸收[5]。高分子化合物如疫苗、激素等在相对于胃肠道而言低活性的鼻腔黏膜水解酶环境下不易被降解,故采用鼻腔给药能提高部分药物的利用度[6]。经鼻腔摄入的药物存在经嗅区转运绕过血脑屏障直接影响大脑皮质的特殊传导途径[7],这些都是取嚏法防治疾病的重要机理。
4 取嚏法在防治上感中的运用
取嚏法依其不同的刺激鼻腔方式,可分为搐鼻、滴鼻、塞鼻、灌鼻、吹鼻、吸鼻、熏鼻、涂鼻等多种。取嚏法所运用的药物同样丰富,一般都会采用具有味辛而性窜特点的药物达到辛温开通目的,如瓜蒂、皂角、藜芦、细辛、鹅不食草、醋等,其中既有纯用辛味药也有将内服方剂或药物配合辛香发散的药物,以求更快地取得疗效的运用。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提出:“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历代医家多注解为用瓜蒂散吹鼻或搐鼻治疗,也有后世医家认为应是使用鹅不食草纳鼻中治疗鼻塞。《本草汇言》记载鹅不食草“利九窍,通鼻气之药也”。覃仁安[8]等采用荧光分光技术,观察到鹅不食草挥发油对棉球肉芽肿和蛋清致大鼠足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明显减少大鼠炎症组织中组胺的含量,并指出鹅不食草挥发油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组胺和5⁃羟色胺的释放,对急慢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王新蓉[9]等采用母乳滴鼻治疗新生儿鼻塞,其疗效明显优于以生理盐水滴鼻治疗的对照组,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在取嚏法的诸多方式中,滴鼻法的使用最为频繁,研究最为丰富,可作为取嚏法运用的代表。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证明[10],滴鼻疗法在治疗小儿高热中相比于传统治疗方式具有用药量少、起效快、效果稳定、易被接受等优势。唐湘娟[11]等通过动物实验对生理盐水、阿司匹林、银翘解毒丸以及不同剂量的银翘解毒丸滴鼻制剂进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比较,得出了银翘滴鼻剂具有解毒、镇痛、抗炎和抗病毒作用,且作用优于银翘解毒丸的结论。高雅[12]等将采用滴鼻法给药的纯中药制剂一滴清与西药泰诺进行对比,发现在治疗小儿高热方面,两者总有效率和退热体温曲线分析均无明显差异,而一滴清治疗组体温下降至正常稳定水平所需时间明显短于泰诺组。
对于上感的预防,中药取嚏法有相关的记载,现代研究也对其效用有所证实。清·《医宗金鉴》记载有以桃根汤滴鼻防治传染瘟疫的方法。《松峰说疫》提到了焚烧避瘟丹、七物虎头丸、青木香、薰陆、安息胶香等多种丹药和香料可以起到避瘟去秽的作用。现代研究中,张权[13]等通过对小鼠肺组织 Toll样受体 2/4(Toll⁃like receptors 2/4,TLR2/4)基因和蛋白表达及肺泡灌洗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和免疫球蛋白G1(IgG1)的定量分析,证明持续吸入苗药香囊能上调小鼠呼吸道SIgA、IgGl、TLR2/4表达,增强呼吸系统抵抗力,且实验数据与玉屏风散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明溪[14]等采用空气消毒试验及空间灭菌试验证明,以苍术、艾叶、藿香等中药制成的苍艾香薰油具有优于醋熏和紫外线照射的空气消毒效果,对于引发上感的常见菌株有较强的灭杀效果。中药取嚏法在幼儿和老年等人群的上感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刘龙[15]等采用艾叶、冰片、藿香等制成辟秽防感香囊,观察结果表明,该香囊能通过挥发性药物直接刺激鼻黏膜,对幼儿上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雷枭[16]的观察结果表明,香佩疗法对预防小儿上感有良好效果,对老年人的预防也有一定作用。 还有对照实验表明[17⁃18],使用中药香囊佐治小儿上感有明显疗效且复发率低。
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取嚏法时需先清洁鼻腔,将内容物排出,确保鼻腔的通畅。使用药末时应避免过度吸入而导致的咳呛,使用的药物刺激性较大时,可将其用纱布或棉球等包裹后塞入鼻腔,或者减短塞鼻时间[19],总之至鼻部通畅即止。应用取嚏法后觉鼻腔发干者可涂抹适量麻油。如病情未完全解除,当采用其他治疗方法驱除余邪,避免损伤正气。孕妇、体虚者或高血压患者慎用,以免造成颅内或腹腔内压力增加,见药物过敏者应立即停用。
5 现状与展望
取嚏法的作用机制在于鼓动阳气,宣通导滞,驱邪外出。其法长于扶危救急,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顿挫病势、缓解病情,为下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体现了其在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过程中操作简单、取材廉易、起效迅速的特点,且相对于口服药物治疗而言生物利用度高,可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和肝脏的首过效应[20]。对于上感的预防,中药香囊通过鼻部作用人体,能有效减少发病人数和减轻发病症状。在治疗小儿和老年人的上感中,取嚏法相比传统治疗手段具有痛苦少、病人可接受度高的特点,但其药物剂量不易控制,易因使用过量导致新症状的出现,使其发展受到限制。设计更合理的给药方式和开发容易控制用量的新型药物,是取嚏法在上感防治中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的有效途径。如将药物包封入脂质体后经鼻腔给药,能有效地提高鼻黏膜对药物的吸收,并减少药物对鼻腔的刺激性和毒性[21]。 研究发现[22],以辛夷花、鹅不食草、黄芩、丹皮等制成的纯中药制剂“滴鼻灵”具有明显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且不影响正常人鼻黏膜纤毛清除功能,可考虑将其关键成分与其他药物合用以提高鼻黏膜对药物的吸收率。总之,由于中药取嚏法的便捷有效,有望成为防治上感的新方法。
[1] 吴勉华,王新月,等.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9⁃70.
[2] 钱俊华.取嚏法在急病救治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3162⁃3164.
[3] 董文军,王秀莲.“天牝从来,复得其往”理论指导下的瘟疫预防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423⁃425.
[4] 梁文权.生物药荆学与药代动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l5⁃37.
[5] Illum L.Nasal drug delivery.new developments and strategies[J].Drug Discov Today,2002,7(23):1184⁃1189.
[6] 杜丽,刘昭.滴鼻法治疗发热的实验和临床验证[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0(14):21⁃22.
[7] 袁海溶,钱志昇.述内病外治药物特殊类型—激经气药[J].中医外治杂志,1997(6):8.
[8] 覃仁安,梅璇,陈敏,等.鹅不食草挥发油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4):369⁃371.
[9] 王新蓉,王君芳.母乳滴鼻治疗新生儿鼻塞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0,23(8):707.
[10] 杜丽,刘昭.滴鼻法治疗发热的实验和临床验证[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0(14):21⁃22.
[11] 唐湘娟,刘礼意,陈显雄,等.银翘滴鼻剂药理作用的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1999,15(2):51⁃52.
[12] 高雅,李更生,王军.一滴清滴鼻剂对小儿感发热降温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草药,2001,32(6):534⁃537.
[13] 张权,孟庆志.苗药防感香囊对小鼠呼吸道TLR2/4、SIgA、IgG1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l1):2905⁃2906.
[14] 明溪,钟晓君,等.苍艾香薰油空气消毒作用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2):27⁃29.
[15] 刘龙,岳小强,王丽娜.辟秽防感香囊预防流行性感冒的疗效及其免疫调节机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0):949.
[16] 雷枭.鼻疗法在中医急症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1):1824⁃1825.
[17] 王信利.防感香囊佐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8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3):188.
[18] 张军.防感香囊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5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10):25.
[19] 沈微,陈华.香佩疗法预防老年人上呼吸道感染效果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l0,19(2):105⁃106.
[20] 莫镇涛,方永奇.鼻腔给药的优势及影响因素[J].今日药学,2010,20(7):1⁃3.
[21] 晏亦林,周莉玲.脂质体在鼻腔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概述[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4):307⁃309.
[22] 宋若会,刘钢,高士俊.滴鼻灵对鼻黏膜纤毛清除率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3(1):17⁃18.
Sneezing Therapy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LI Hao⁃hao1,YANG Xue2
(1.Changha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2.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 of Classic Docum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ha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With the review of literature,this paper explores sneezing therapy in the contex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neezing therapy is discussed in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theoretical basi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along with the precaution for use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the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of both mod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the nasal organ communicates lung with the outside world,which is important in the cause of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neezing therapy can cur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by sweaing and expectoration.Because the nasal mucosa is rich in blood vessels with high permeability,the drug can be effective in the nasal cavity,which absorption rate and absorbing degree is the same with intravenous injection.Sneezing therapy,represented by liquid nasal drops,has incomparable advantages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compared with normal medical treatment.
Sneezing therapy;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External treatment
R373.1+4
:A
:1006⁃3250(2016)10⁃1423⁃03
2016⁃05⁃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30901886)⁃基于皮肤免疫的太阳病表虚、表实证患者体质差异的物质基础研究;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ejd09025)⁃太阳病表虚、表实证患者体质的皮肤免疫学研究
李皓皓(1994⁃),男,江苏无锡人,在读本科,从事中医外感病的临床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