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临证经验选介
2016-01-30王秋风刘宗莲
王秋风,刘宗莲,路 洁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三芝堂诊所,北京 100035)
路志正临证经验选介
王秋风1,刘宗莲1,路 洁2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三芝堂诊所,北京 100035)
路志正教授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为人谦和,医术精湛,在学术上学兼各家,博采众长,尤重脾胃学说,其学术风格独特,临证经验丰富,笔者试从调治杂病宗脾胃、辨证论治重湿邪、三因制宜尚整体、以平为期察阴阳、综合防治倡养生5个方面对路志正教授的临证经验做粗浅分析,并附病案说明。
名老中医;临证经验;路志正
路志正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出身中医世家,医术精湛,为人谦和,行医70余载,临证经验丰富,诊病细致入微,现将其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1 调治杂病宗脾胃
路志正崇尚脾胃学说,注重后天之本,提出“调中央以通达四方”的理论思想[1]。他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气血营卫生化之源,其升清降浊功能乃一身气机协调之枢纽,同时其居于中州的地位,又使其成为五脏的核心,亦成为诸邪易犯之地,故调护脾胃已成为其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他擅长治疗消化系统、风湿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等内科疾病,兼调妇儿,治疗疾病遵从李东垣 “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脾胃论》)之旨意,治法博取众家之长,“重在升降、顾其润燥”,疗效甚佳。
案1:患者朱某,男,62岁,主因“头晕反复发作5年余”于2004年10月10日初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耳鸣头胀,测血压波动在140~160/90~100 mmHg,诊断高血压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口服。症见头晕时作,甚则视物旋转,伴口干欲饮、晨起口苦、痰多而黏稠,纳可,睡眠多梦,大便略溏,舌胖边有齿痕,中有裂纹、质红,苔薄黄,脉沉细,中医诊断眩晕,证属痰浊中阻,西医诊断高血压病。治以理脾和胃,化痰降浊。处方:茯苓、炒薏苡仁各30 g,泽泻、炒枳实、车前子各15 g(包),竹茹、炒白术各12 g,姜半夏、姜厚朴、苏子、旋覆花(包)、炒杏仁各10 g,川连4 g,生姜3片为引。2004年11月8日二诊:上方服20剂诸症缓解,惟口苦未减,痰仍多,耳鸣不著,多梦,口干,舌质红,苔薄黄中有裂纹,脉沉滑尺弱。处方:茯苓30 g,炒薏苡仁、炒谷麦芽各20 g,炒白术、炒枳实各15 g,泽泻12 g,桂枝、炒杏仁、姜半夏、苏子、佛手各10 g,胆南星8 g,生姜3片,竹沥汁10 ml为引。2004年11月22日三诊:上方服用14剂病情平稳,痰量减少,血压稳定,眩晕未作。
按:高血压病为内科常见病,医者多从肝肾调治,而本案患者眩晕乃中焦斡旋失职、气机升降失调、痰浊内蕴所致。朱丹溪谓“无痰不作眩”(《丹溪心法》),痰浊上蒙清窍则眩晕耳鸣;阻碍气机,气不化津则口干;胃气上逆则呕恶,痰浊郁而化火则口苦,故路志正以化痰降浊、理脾和胃之法,取枳术丸、温胆汤、五苓散之意,治之而愈。
2 辨证论治重湿邪
路志正系统总结和论述了中医湿病,不仅对湿邪为患的广泛性有深刻的认识,且对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发病特点及传变规律进行了全面总结[2],主张用“宣、化、渗”三法来治疗湿邪,即开宣上焦,化乃芳化中焦,渗则渗利下焦,使邪有出路,并强调芳化中焦、理脾祛湿至关重要[3]。同时指出用药宜轻,中病即止,以防香燥伤阴;并注意驱邪与扶正相结合,湿邪一化即适当佐以补益之剂。
案1:患者刘某某,男,22岁,主因“低热1月余”于2004年6月7日初诊:患者1个月前入校时体检发现低热,曾于协和医院诊治未确诊,经对症治疗未效。症见午后发热T37.3℃ ~37.6℃,晚10点后渐至正常。伴头部沉重,纳可,大便调,小便黄。平素喜冷饮,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微黄,脉沉弦小数。中医诊断发热,证属湿热中阻、肝胆郁热,西医诊断发热待查,治以芳香化浊、清热祛湿。处方:生薏苡仁20 g,六一散(包),炒杏仁、厚朴、姜半夏、苏叶、防风己、藿苏梗、竹叶、佛手各10 g,草蔻(后下)、黄连各6 g,通草8 g,柴胡12 g,芦根30 g,车前草、葛根各15 g,7剂水煎服。嘱禁食辛辣、生冷油腻、饮料等。2004年6月13日二诊:患者午后体温37.2~37.3℃,时嗳气,小便黄,大便调,舌体胖暗,苔黄腻,脉沉弦小滑。守法不变,上方去苏叶加柴胡12 g、黄芩10 g,14剂水煎服。2004年6月27日三诊:午后体温36.2~36.9℃,大便黏滞不爽,小便黄。舌体胖,质红,苔薄腻而黄,脉弦数,治以化浊祛湿。处方:炒薏苡仁20 g,炒杏仁、厚朴、槟榔片、竹叶、佛手、广木香(后下)各10 g,炒苍术、败酱草、预知子、金钱草各12 g,黄连、草果仁6 g,六一散(包)、车前草各15 g,芦茅根各30 g,7剂水煎服。2004年7月3日四诊:近1周体温正常,舌质暗红,苔薄黄稍腻,脉弦小滑。原方再进7剂以资巩固。
按:本案患者年轻体壮,因平素贪凉饮冷,致寒湿中阻,弥漫三焦、肌肤,郁久化热;但热由湿郁而成,湿重于热,故热势不高。路志正以三仁汤加减分利三焦湿热之邪。二诊虽午后仍有低热,但脉由沉弦数转为沉弦小滑,说明湿热之邪已有外达之势,故去苏叶加柴胡、黄芩,以加重调和肝脾及清热之力;三诊体温虽已正常,但仍有下焦湿热,故以三仁汤加金钱草、败酱草清利下焦湿热而收功。
3 三因制宜尚整体
从整体观和辨证观出发,路志正强调临证施治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天时、人事、地土方宜进行辨证论治[4]。如春夏季节阳气升发,遣方用药不宜过用辛温发散之品;秋冬季节阴长阳消,临证处方亦当慎用寒凉之剂;长夏季节暑湿当令,切记解暑化湿[5];北方多燥多寒,南方多湿多热,临床辨证不可不审。
案2:患者纳某,男,53岁,英国籍,主因“足趾疼痛反复发作16年”于1999年9月22日初诊:患者于16年前出现左足拇指疼痛,于当地医诊为“痛风”,服用多种西药病情时有反复。症见足趾疼痛,伴腹胀、得矢气而舒,平素急躁易怒。舌体胖、舌质暗滞、苔薄白而滑,脉沉弦小滑。中医诊断痛风痹,证属肝胃不和、脾虚湿盛,西医诊断痛风,治以疏肝和胃、理脾祛湿。处方:柴胡、枳壳、泽兰各12 g,白芍、炒苍术10 g,陈皮10 g,川朴10 g,郁金10 g,醋香附、炒杏仁各10 g,炒薏苡仁20 g,土茯苓、萆薢、坤草15 g,甘草4 g,生姜2片。2002年8月9日二诊:服用上方后诸症改善,疼痛消失。患者回国后坚持于每年夏季服用上方,病情平稳,疼痛未作。今年因故外出未服又出现足趾疼痛,伴易怒、腹胀、舌暗红、苔白腻、脉沉弦,治以健脾祛湿清热。处方:炒苍术、黄柏、内金各10 g,川朴8 g,姜半夏9 g,云苓、络石藤、萆薢、炒枳实、炒谷麦芽各15 g,土茯苓20 g,坤草12 g。
按:本例患者为外籍人,居处湿地,平素喜食肥甘,致正虚脾弱,卫外不固,运化失司,湿浊内生,聚而成痰,阻碍血行,血滞成瘀,滞留骨节筋膜而发本病。综合舌脉症又有肝气不疏之象,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气机痹阻,亦可发为痛风。故首诊在健脾祛湿的同时,治以疏肝和胃,症状很快得到控制。全方无通络止痛之品,然辨证准确,因地因人因气候制宜,疼痛得解。
4 以平为期察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路志正认为此乃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临证时应着眼于整体系统调节,明辨阴阳,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使人体的机能恢复平衡温和,达到阴平阳秘。
案3:患者程某某,男,58岁,主因“身黄、目黄、尿黄2月余”于2004年4月8日初诊:患者2004年1月发现尿黄、目黄、身黄,外院诊断“药物性肝损伤”,住院2个月未愈,黄疸加深,病至垂危,邀其会诊。症见面黄晦滞,周身皮肤黄如烟熏,神识昏寐,疲乏无力,眩晕呕恶,口苦咽干,渴不多饮,脘腹胀痛,纳谷欠馨,大便稀溏每日7~8行,小便频数量少,下肢水肿,四末不温,舌淡红、苔灰白腻、水滑、脉沉细数。中医诊断黄疸,证属脾肾阳虚、寒湿郁遏少阳、胆汁失于疏泄、夹有瘀热,西医诊断药物性肝损害,治以和解少阳、温化寒湿法,兼以清热祛瘀。方用小柴胡汤合茵陈术附汤加减:柴胡、干姜各12 g,黄芩、半夏、制附子先煎,藿香、白蔻仁(后下),炙甘草各10 g,人参、白术、泽泻各15 g,茵陈、茯苓各20 g,白矾1 g,7剂水煎服。2004年4月16日二诊:药后患者神识渐清,精神稍好转,纳食稍进,呕恶已减。既切中病机,仍宗前法。原方茵陈减为15 g,加生薏苡仁30 g,丹参、郁金各15 g,14剂水煎服。药后黄疸明显减轻,总胆红素由100 mmol/L减至40 mmol/L,上方略变化。又进50余剂后诸症消失,检查肝功能全部恢复正常。
按:黄疸有阴黄、阳黄之分,寒湿阻滞者为阴黄,湿热内阻者为阳黄,然临证又有阴黄、阳黄兼夹出现者,治疗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本例患者皮肤黄如烟熏,神识昏寐,疲乏无力,纳呆便溏,肢冷不温,舌淡,苔滑,脉沉,显为脾肾阳虚的阴黄之象;而口苦咽干、渴不多饮又为湿热内蕴的阳黄表现,面黄晦滞又有夹瘀之征,故治疗当兼顾寒热,虚实并调。《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曰:“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茵陈术附汤见于《医学心悟》,主治阴黄身冷,脉沉细,身如熏黄,小便自利者。路志正以二方合用补泻同施,寒热并用,从而达到“阴平阳秘”“以平为期”的目的。
5 综合防治倡养生
在处理许多疑难疾病时,路志正喜用综合治疗方法,如内外同治、针药兼施、食药配合、身心并调,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同时主张防患于未然,遵循“天人相应”的思想,提倡顺乎自然以养生。推荐患者采用养花、读书、听音乐等形式,以恬淡虚无、胸襟开阔、怡然自得的心态对待生活和疾病;提倡合理饮食,临证时常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辅助治疗的作用。
案4:患者高某,女,38岁,主因“手、髋、膝关节疼痛反复发作7年,加重1年”,于2002年1月9日初诊。患者自1995年始出现双手近端指间关节疼痛,晨僵且逐年加重,并伴髋、膝关节肿胀疼痛。近1年症状加重尤甚,且出现双手指近端指间关节、膝关节变形,行走不便。X线检查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表现。症见手、髋、膝关节疼痛,需使用拐杖方能站立,畏寒,纳可,睡眠多梦,二便调,舌尖略红,苔薄白,脉弦滑小数。中医诊断尪痹,证属肝肾不足、痰瘀阻络,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治以滋补肝肾、和血通络。内服方:桑寄生、仙灵脾、老鹳草各15 g,川断、狗脊、补骨脂、独活、当归、川芎、沙苑各10 g,炒杜仲、熟地、怀牛膝各12 g,鹿角胶烊化8 g,淡附片先煎6 g,另以乌梢蛇粉150 g,嘱每次5 g,白水送下,每日2次。外用方:透骨草、马鞭草、苏木、追地风各30 g,大黄15 g,清风藤、芒硝各40 g,乳香9 g,没药10 g,各药打为粗末,分装于纱布袋内,一份先以水浸,再蒸热熨煨于腰部,另一份水煎熏洗。后经六诊,内以益气和营、滋补肝肾、养血通络之法,外以通络止痛之剂,并嘱生活规律,患者诸症大减,2002年10月复查X片较前改善。
按:本案患者痹病日久,肝肾不足,痰瘀阻络,证属本虚标实,是以扶正祛邪之法贯穿始终。路志正在滋补肝肾的基础上,辅以活血通络、祛湿化痰,内外同治,内服方以补益肝肾为主,辅以乌梢蛇粉通络定痛;外用方以舒筋活血为主,作用于局部,既可改善症状又可避免碍胃。
总之,路志正在临床遣方用药时注重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攻补兼施,时时以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升降相宜、顾护脾胃为原则,这些成就了其方药严谨稳妥、轻灵活泼的风格,这些经验皆蕴含于其平日的临床实践,看似平淡却包藏了无限玄机,体现着中医理论的深邃。路志正深谙中医精髓,其丰富的临床经验、独到的方药特点,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1] 路志正.路志正医林集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13⁃217.
[2] 刘宗莲,路洁,等.国医大师路志正从湿辨治冠心病学术思想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3):379⁃381.
[3] 路志正.中医湿病证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3⁃66.
[4] 路志正.路志正医林集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69.
[5] 苏凤哲,李福海.路志正因时制宜学术思想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9):670⁃672.
R249
:A
:1006⁃3250(2016)10⁃1398⁃03
2016⁃02⁃13
王秋风(1968⁃),女,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中医药的临床与研究。